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形成
腹壁薄弱部位出现肿块,屏气、咳嗽时肿块大小会改变,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可缩小或消失
引起腹壁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的疾病可引起
包括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
定义
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疝多发生于腹部,以腹外疝为多见。
腹外疝指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而致。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
疝囊是壁腹膜的憩室样突出部,由疝囊颈和疝囊体组成。疝囊颈是疝囊比较狭窄的部分,是疝环所在的部位,也是由疝突向体表的门户,又称疝门,亦即腹壁薄弱区或缺损所在。
疝内容物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为最多见,大网膜次之。此外如盲肠、阑尾、乙状结肠、横结肠、膀胱等均可作为疝内容物进入疝囊,但较少见。
疝外被盖是指疝囊以外的各层腹壁组织。
分类
根据疝内容物回纳的难易状况分类
易复性疝:疝内容物自行或用手推后可以完全回纳入腹腔。
难复性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内,但并不引起严重症状者。
嵌顿性疝:腹内压骤然升高,疝内容物大量突出并被卡在疝环处而不能回纳者。如疝内容物嵌顿后发生血运障碍,即转化成
绞窄性疝。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
腹股沟疝:指发生在腹股沟区的腹外疝;又分
腹股沟斜疝和
腹股沟直疝、
股疝、复合疝等。股疝是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复合疝是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腰疝:内脏器官或脂肪组织通过腰三角间隙膨出而形成的腹外疝。
白线疝:发生于腹壁正中线(白线)处的疝,绝大多数在脐上,也称上腹疝。
根据发病原因分类
先天性疝:因先天性解剖异常引起的腹外疝。
后天性疝:因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引起的腹外疝。
发病情况
腹股沟疝发生于男性者占大多数,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右侧比左侧多见。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75%~90%;占腹股沟疝的85%~95%。
股疝的发病率约占腹外疝的3%~5%,多见于40岁以上妇女。
切口疝的发病率是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切口获得一期愈合者,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病率可达10%;伤口哆开者甚至可高达30%。
致病原因
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外疝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腹壁强度降低
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产生腹壁薄弱,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
腹白线因发育不全也可成为腹壁的薄弱点。
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如腹壁外伤及感染,腹壁神经损伤、老年、久病、肥胖所致肌萎缩等。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
慢性便秘、
排尿困难(如包茎、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结石)、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经常啼哭等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的常见原因。
诱发因素
在腹壁薄弱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上,导致腹内压力突然增高的因素即为诱因。
慢性咳嗽。
慢性便秘。
排尿困难(如包茎、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等)。
搬运重物、举重。
腹水。
妊娠。
婴幼儿经常啼哭。
高危因素
腹股沟疝:老年男性、经常啼哭的婴幼儿、营养状况差者。
切口疝:有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或切口裂开病史、切口内
血肿形成、肥胖、老龄、糖尿病、营养不良或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主要症状
肿块
在腹壁可有一突出的肿块,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在屏气或咳嗽时肿块大小会有变化,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可缩小或消失。
腹股沟斜疝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咳嗽时肿块有膨胀性冲击感,平卧或手推后肿块可缩小或消失。巨大的腹股沟斜疝可下降进入阴囊内。
腹股沟直疝在病人直立时出现,为半球形肿块,位于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
股疝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出现一半球形的疝块,肿块不大,往往伴有疼痛症状。回纳疝内容物通常较困难,部分不能完全消失。咳嗽的冲击感不明显。
切口疝是在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有肿块出现,肿块范围可超过腹壁切口大小。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休息则缩小或消失。
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临床上表现为啼哭时脐部出现肿块,安静时肿块消失。
其他症状
消化道症状
腹股沟疝为难复性疝时,会出现消化不良和便秘等表现。
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部隐痛等表现。有时也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
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
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有腹痛、发热、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
并发症
嵌顿
疝囊颈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即发生嵌顿,形成嵌顿性疝。
疝内容物尚无血运障碍,出现肠壁水肿淤血。临床表现为疝块肿大,有疼痛和不能回纳。
如疝内容物为肠管,可有急性肠梗阻症状,如停止排便排气、腹胀、恶心呕吐等。
绞窄、肠穿孔、腹膜炎
当嵌顿后,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如不及时处理,出现血运障碍,将会发展成为
绞窄性疝,可出现肠穿孔、
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性腹痛、呕吐等,肿块处可出现红肿、明显疼痛等感染症状。
就医科室
普外科或胃肠外科
若出现腹部可复性包块,合并间断性腹痛、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时可就诊普外科或胃肠外科。
腹壁疝外科
一些综合性大医院分科很细,会开设
腹壁疝专病门诊,也可直接就诊腹壁疝外科。
急诊科
当腹壁包块不能回纳,并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呕吐、腹胀等症状,建议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最好上午空腹就诊,不要吃饭喝水。
若包块嵌顿不能回纳,则不要剧烈运动,不要跑步或快走,尽量平卧或坐轮椅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从何时开始发现腹部出现包块?
包块出现在腹部的哪个部位?
包块是否可回纳?
什么情况下增大?什么情况下缩小或消失?
是否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便血等表现?
病史清单
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手术方式是什么?是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
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是否良好,有无切口感染或切口裂开?
是否从事重体力劳动?是否参与举重等体育运动?
是否多次怀孕生产过?
婴幼儿是否经常啼哭?是否有脐环闭锁不全?
是否患有糖尿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C反应蛋白、大便常规+隐血试验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腹部CT检查等。
药物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糖皮质激素:腹部手术后是否使用糖皮质激素,如
地塞米松、
泼尼松龙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腹部手术史。
有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病史。
女性有多次生育史。
婴幼儿经常啼哭。
临床表现
症状
腹壁有可复性包块,大小常随屏气、咳嗽发生变化,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缩小或消失。
体征
在疝发生的部位可触及一肿物。站立时肿块突出,平卧时缩小或消失。咳嗽时肿块有膨胀性冲击感。
若发展为嵌顿疝,肿物则不能回纳腹腔。疝内容物为肠管,则出现
肠梗阻体征,如腹部饱满或膨隆、
腹部压痛、
肠鸣音活跃等。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一般腹股沟区域的疝通过体格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在诊断有困难时、
腹壁切口疝、造口疝等可通过B超(在口鼻闭住做深呼吸的Valsalva动作时)协助诊断。
不仅能明确疝发生的部位,还可以明确疝环大小、疝囊大小、疝内容物等。
腹部CT检查
对于体表突出肿块不明显的疝,如
股疝、
白线疝、
腰疝等,可以通过CT检查来确定诊断。
可确定如疝环位置和大小、疝内容物性质、腹腔与疝囊的容积壁、腹腔内情况等。
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不同点:睾丸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可清楚扪及上界。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透光。腹股沟斜疝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不能扪及实质感的睾丸。
交通性鞘膜积液
不同点:交通性鞘膜积液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腹股沟斜疝没有上述表现。
隐睾
相似点:腹股沟管内出现下降不全的睾丸时,表现类似于腹股沟斜疝。
不同点:
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病侧阴囊内
睾丸缺如。
脂肪瘤
相似点:腹股沟内包块,表现类似于股疝。
不同点:
脂肪瘤基底不固定而活动度较大,股疝基底固定而不能被推动。
大隐静脉曲张结节样膨大
相似点:卵圆窝处结节样膨大的大隐静脉在站立或咳嗽时增大,平卧时消失,表现类似于可复性股疝。
不同点:压迫股静脉近心端可使结节样膨大增大。也合并有下肢其他部位
静脉曲张。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预防和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手术修补是治愈疝的唯一方法。一岁以下的婴幼儿可暂不手术,高龄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佩戴疝带以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
无症状的疝,可随诊观察,也可择期手术治疗。
有症状的疝,应择期手术。
5岁以上的
脐疝,应手术治疗。2岁后如脐环直径还大于1.5cm ,则可手术治疗。
传统的疝修补术
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等缺点。
无张力疝修补术
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合成补片进行修补,具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疝修补材料分为可吸收材料、部分可吸收材料和不吸收材料等多种。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扯感等优点。
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对于双侧腹股沟疝的修补,以及复发或隐匿性疝,经腹腔镜疝修补更具优势。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的治疗
嵌顿性疝发病时间小于6小时可以尝试手法复位,如复位成功还需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有无
腹膜炎或
肠梗阻的表现,如有这些表现,应尽早手术探查。如复位失败,需急诊手术治疗。
嵌顿性疝复位后,疝并未得到根治,大部分病人迟早需手术修补。
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治疗,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绞窄性疝必须紧急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
一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因为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愈的可能。
老年体弱或因其他原因不适合手术者可穿戴疝带治疗。
脐疝
除了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疗法。
非手术疗法的原则是在回纳疝块后,用一大于脐环的、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抵住脐环,然后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勿使移动,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采用此法治疗。
白线疝
疝块较小而无明显症状者,可不必治疗。
治愈情况
一岁以下婴幼儿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愈的可能。其他通常不会自愈。
通过手术治疗,预后良好,但有一定的复发率,复发后,需再次手术治疗。
危害性
腹外疝如果不及时治疗,若发展为
绞窄性疝,可出现肠穿孔、
肠梗阻,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摄入辛辣、刺激、不易消化食物。
对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高蛋白饮食,积极补充蛋白质。
多食膳食纤维,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保持营养均衡。
糖尿病患者,应糖尿病饮食,积极控制血糖。
肥胖患者应限制饮食,积极控制体重。
生活管理
适当锻炼,避免劳累,增强抵抗力。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避免咳嗽。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避免出现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费力等便秘表现,必要时口服缓泻药物或应用开塞露纳肛,协助排便。
避免高强度、剧烈、负重运动,如避免长跑、举重、搬运重物、负重前行、逆风前行等。
婴幼儿避免经常啼哭。
若已出现疝块脱出,则避免站立或运动,尽量保持平卧位,避免疝块变大而加重病情。
病情监测
对于未手术治疗者,密切观察疝及腹部情况,如有疼痛和不能回纳,或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需要立即就医。
手术后谨遵医嘱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洁。如伤口出现红肿、疼痛等需要立即就医。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随诊复查,以便评估病情变化。
复查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患者遵医嘱按时复查即可。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专科查体、腹部CT等。
预防
腹部手术后,在咳嗽时用手掌按压切口,以保护切口。
清淡饮食,多喝水,多食膳食纤维,多吃蔬菜和新鲜水果,避免便秘发生。
应适当锻炼,增加腹壁肌肉的强度,如选择慢走、游泳、太极等运动项目。
护理婴幼儿时,避免孩子经常哭闹,密切关注孩子脐部、腹股沟处、阴囊处是否有包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