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腹膜后间隙出血多系腹膜后外伤所致。常是
骨盆骨折、脊柱骨折、腹膜后器官和腹腔内器官以及大血管外伤后的并发症。外伤后出血在腹膜后疏松的组织间隙广泛蔓延,并形成血肿。由于原发损伤的器官、部位、严重程度的不同,腹膜后间隙出血的临床表现各异。小量出血、小的血肿,往往被器官损伤的症状所掩盖,容易误诊;大量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病情严重、复杂,处理困难,死亡率高。
是否医保
是
就诊科室
骨科、普通外科、泌尿科、妇产科、急诊科
临床症状
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肠鸣音减弱、腹胀、贫血等。
危害
本病出血量多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率高。
并发症
出血性休克、
麻痹性肠梗阻、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X线片、B超、CT、MRI、血管造影、同位素扫描、腹腔穿刺液检查等。
诊断
依据病史,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表现,结合CT、MRI检查等诊断。
治疗原则
补充血容量,对症治疗,防治感染;有持续性失血或脏器损伤者行手术治疗。
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可改善症状。
饮食建议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烟酒。
病因
本病多由腹膜后外伤所致,自发性出血多因肾或肾周围组织器官病理性改变。
典型症状
症状 主要症状为腹痛。腹痛是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程度轻重不一,可局限或弥散,位置可在腹部、侧腹部、腰部甚至在背部或髋骶部,有时下蹲能够缓解。其他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便秘或轻度腹泻、
肠鸣音减弱、腹胀及
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者可伴出血性休克及严重贫血,失血和后腹膜神经受刺激可引起出汗、心悸、低血压、晕厥甚至休克。有些患者出现短暂的发热。随着病情发展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血肿压迫肠系膜血管时,可致局部肠袢坏死。血肿压迫神经时,可出现下肢神经性疼痛、麻木,甚至功能障碍。
体征 腹部检查时,局部有压痛,有时在腹部、侧腹部或腰部可触及肿块或饱满,一般无或仅有轻度
腹肌紧张。当血肿破入腹腔,或伴有腹内脏器损伤,可伴发
肠麻痹。若为严重的动脉出血,包块可迅速胀大,甚至有搏动。出血附近皮肤如腰部、腹壁及阴囊部出现淤斑。血肿破入腹腔,常出现休克和
腹膜刺激征。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腹膜后外伤史。
2.临床表现
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轻度腹泻、
肠鸣减弱、腹胀及麻痹性肠梗阻等。严重者可伴出血性休克及严重贫血,失血和后腹膜神经受刺激可引起出汗、心悸、低血压、晕厥甚至休克。腹部检查局部有压痛,有时在腹部、侧腹部或腰部可触及肿块或饱满,一般无或仅有轻度腹肌紧张。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或双重对比造影:可以揭示导致腹膜腔出血的病变。
(2)B超:能发现血肿及
腹主动脉瘤,但血肿与脓肿及其他液体积聚(如尿液)的鉴别常有一定困难。(3)CT检查:能较清楚地显示出血血肿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当增强扫描时衰减值增加,是活动性出血的证据。
(4)血管造影和同位素扫描:能提示出血的位置。(5)腹腔穿刺液检查:可明确诊断。
(6)实验室检查:初期白细胞稍高或正常,红细胞及
血红蛋白可减低,后期白细胞明显增高,
中性粒细胞增高。
胰腺损伤时,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均增高。肾挫裂伤时可出现血尿
蛋白尿。
治疗方针
止血、输液、输血以及对症治疗、抗感染药物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积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止感染;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如因抗凝治疗引起,须停用抗凝药物并给阻滞剂;
肠麻痹者可应用中药。
手术治疗
发生在妊娠或分娩时的后腹膜出血的出血量一般较大,除立即输血外,常须行剖宫产。
穿透性损伤后出现后腹膜血肿应行手术治疗。钝性损伤者宜先给于保守治疗,若血压仍不稳定且有脏器损伤破裂时,宜行手术治疗。
自发性后腹膜出血多须手术治疗,已包裹的后腹膜血肿可行单纯引流或手术切除。
其他治疗
出血量较大者应及时输血,有效地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预后情况
预后取决于出血的速度、量、原因及发现的早晚。主动脉破裂死亡率很高,妊娠合并后腹膜出血对母亲和胎儿均有严重危害,其他原因所致出血者预后较好。
日常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调理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烟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