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可伴胀痛,发生嵌顿时肿块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主要和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特殊情况可选择非手术治疗
多可治愈,预后良好,但有复发的可能
腹股沟疝是什么?
定义
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股沟区的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称为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的下界是腹股沟韧带,内界是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到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的一个三角形区域。“前”是指身体正面,“外”是远离身体正中线的方向,“下”则是指站立时身体的下方。
典型的腹股沟疝有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覆层。
分型
根据疝发生的部位分类
斜疝:腹腔内组织自腹股沟内环突入腹股沟管形成的疝,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直疝:腹腔内组织自腹股沟管后壁、直疝三角区域突出形成的疝,大的直疝外观依然可进入阴囊。
股疝:根据“肌耻骨孔”的概念,以及腹膜前补片修补术的应用,股疝也逐渐被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腹股沟疝。
复合疝: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根据疝内容物回纳难易程度分类
易复性疝:直立或活动时,疝内容物常突入疝囊,平卧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回纳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部分与疝囊壁粘连,平卧或手推均不能完全回纳。难复性疝有一种类型,其部分疝囊壁是由腹腔内脏(如盲肠)构成,称为
滑动性疝。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不能回纳,伴有腹痛和消化道梗阻等表现,并且已有部分血运障碍,嵌顿性疝又可以分为
部分肠壁嵌顿疝(Richter疝):嵌顿的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即便发生嵌顿或绞窄,也可能没有
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小肠憩室嵌顿疝(Littre疝):嵌顿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为
梅克尔憩室),这一类型的疝容易发生绞窄。
逆行性肠袢嵌顿疝(Maydll疝):有两个或更多的肠袢进入疝囊,其间的肠袢位于腹腔内,呈“W”状,位于疝囊内的肠袢血运可正常,但腹腔内的肠袢可能有坏死。
阑尾嵌顿疝(Amyand疝):疝内容物为阑尾,因阑尾常可并发炎症、坏死和化脓而影响修补。
绞窄性疝:嵌顿性疝没有及时处理,病程延续,疝内容物可发生肠坏死、穿孔、
腹膜炎而危及生命。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
进入阴囊的疝:多为有长期病史的斜疝,疝囊容积较大。
未进入阴囊的疝:疝囊容积大多较小。
腹股沟疝国内分类法
I型:疝环缺损≤1.5厘米(约1个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厘米(约2个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降低,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Ⅲ型:疝环缺损≥3.0厘米(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而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沟管后壁缺损。
其他分类法
腹股沟疝有许多其他分类方法,目前国际上使用的有CHARTS、Nyhus、Bendavid、Stoppa、EHS等分型系统。Nyhus分类法将腹股沟疝分为以下几型。
I型:斜疝,内环正常。
Ⅱ型:斜疝,内环扩大,后壁完好。
Ⅲ型:直疝;斜疝,内环扩大,影响后壁完整;股疝。
Ⅳ型:复发疝,可以是直疝、斜疝、股疝、混合疝。
发病情况
腹股沟疝发病人群以男性为主,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5∶1。
腹股沟疝微创手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腹股沟疝微创手术后,在伤口没有愈合之前需要保证清洁干爽,不要过早沾水,避免细菌感染,同时可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伤口感染发炎。
另外手术之后,肠胃功能可能会有所下降,不要吃辛辣刺激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同时避免便秘。术后三个月之内也应尽量避免剧烈的运动。
腹股沟疝可以运动吗?
如腹股沟疝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等,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如腹股沟疝症状较为明显,出现剧烈疼痛、肿胀等症状时,此时不建议运动,应该及时就医。另外,如刚做完腹股沟疝手术,也不建议运动,避免牵扯伤口,加重病情。
腹股沟疝可以自愈吗?
婴幼儿腹股沟疝伴随身体的逐渐生长,部分可以逐渐消失自愈,但也要定期观察如出现症状或未自愈,要及时就医治疗。
成年人腹股沟疝自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一般建议选择
无张力疝修补术以及腹腔镜疝修补术等手术治疗,术后多可恢复正常。
致病原因
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是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
腹壁强度降低
身体结构: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位置,比其他没有结构穿过的位置强度低。
发育异常:腹白线发育不全可成为腹壁薄弱点。鞘突不闭锁、闭锁不完全等先天异常是发生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
腹壁肌肉功能下降:老年、久病、肥胖、腹壁神经损伤可导致肌肉萎缩,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感染、腹壁外伤等可引起腹壁肌肉功能下降。
其他:腱膜中胶原代谢紊乱可影响腹壁强度,遗传、长期吸烟也可能会降低腹壁强度,增加发病风险。
腹内压增高
腹内压持续或瞬间增高是
腹外疝的诱因,如果腹壁强度正常,偶尔发生腹内压增高,也不会导致疝。
导致腹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如下。
长期便秘。
搬运重物。
慢性咳嗽。
婴儿经常啼哭。
妊娠。
举重。
腹水。
发病机制
腹腔内器官在韧带等结构的固定下位置相对稳定,腹腔内压力增大时,位置可发生移动。
如果腹壁有薄弱点或空隙,腹腔内器官可能会连同腹膜壁层,经薄弱点或空隙突向体表,形成疝。
主要症状
易复性疝
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偶尔可有胀痛。
肿块多于站立、行走、咳嗽、劳动或小儿哭闹时出现,可下降至阴囊或大阴唇,造成该部位肿大。
平卧休息或用手把肿块推向腹腔内时,肿块可回纳至腹腔而消失。
难复性疝
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胀痛较为明显。
肿块不能完全回纳。
嵌顿性疝
腹内压骤增是主要原因,强力劳动、排便等之后可出现。
肿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基本不能自行回纳。
触摸肿块发现肿块紧张、发硬,并有明显的触摸痛。
如果发生嵌顿的内容物是肠袢,不但有明显的局部疼痛,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
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
症状可逐渐加重。
绞窄性疝
在嵌顿性疝的基础上逐渐加重。
如果肠袢发生坏死穿孔,疼痛可有所缓解。
并发症
肠坏死
如果发生嵌顿性疝或
绞窄性疝,内容物为肠管,肠管可因缺血发生坏死,出现剧烈腹痛等症状。
肠穿孔
肠穿孔是腹股沟疝严重的并发症,多发生于绞窄性疝。
发生肠穿孔后,绞窄性疝的疼痛可有所缓解。
腹膜炎
脓毒症
常表现为寒战、发热、心悸、气促、精神萎靡等。
就医科室
普通外科
如果发现腹股沟区有肿块,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腹股沟区肿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或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出现腹股沟肿块有多久了?大小有变化吗?
有没有局部疼痛、坠胀感?
什么时候肿块明显突出或消失?
病史清单
有没有慢性咳嗽、便秘、
排尿困难等腹压长期增加的情况?
有没有受过外伤或接受过腹部手术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检查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口服):青霉素类、
头孢拉定、红霉素、阿奇霉素
诊断依据
典型的腹股沟疝,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即可诊断,影像学检查可以协助明确诊断。诊断腹股沟疝时,还要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直疝还是
斜疝。
病史
有长期便秘、慢性咳嗽、良性前列腺增生、
膀胱结石等。
临床表现
症状
腹股沟区可回纳的肿物是明确诊断腹股沟疝的重要依据。
难以回纳者可有便秘、阵发性腹痛等伴随症状。
体征
体格检查时,医生会尝试推回肿块,并检查肿块、腹壁肌肉等具体情况,帮助确诊。
腹股沟疝
站立位时可发现肿物,手推可以回纳至腹腔内;回纳困难时可以改为平卧位,患侧髋部屈曲,松弛腹股沟部,向外上方轻按肿物可以回纳。
回纳后,医生会用手指通过阴囊皮肤伸入检查,可发现浅环扩大、腹壁软弱;按照医生的要求轻轻咳嗽,医生指尖可有冲击感。
医生在推回肿块后,可能会要求起立并咳嗽,疝块可不出现,移开手指后,疝块可由外上方向内下方膨出。
如果疝内容物是肠袢,肿块摸上去可感觉柔软、光滑,叩击可有鼓音,回纳后常伴有咕噜声。
如果疝内容物是大网膜,肿块摸上去较为坚韧,叩击有浊音,回纳缓慢。
触摸肿块如果感觉紧张、发硬,而且有疼痛,则可能为嵌顿性疝。
实验室检查
如果出现腹痛、发热等
腹膜炎症状,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等检查,了解感染严重程度。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适合诊断不明确或较难诊断时使用,常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CT、磁共振成像等。
鉴别诊断
腹股沟疝诊断过程中需要鉴别直疝和斜疝,还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斜疝和直疝的鉴别
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和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斜疝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由直疝三角突出,很少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斜疝呈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呈半球形,基底较宽。
回纳后按压深环:斜疝疝块不再突出,直疝疝块仍可突出。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者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在疝囊前外方。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斜疝容易发生嵌顿,直疝极少嵌顿。
睾丸鞘膜积液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阴囊肿大。
不同点:
睾丸鞘膜积液的肿物完全位于阴囊内,不能回纳至腹腔内,可以通过触诊明确上界,但大多无法明确睾丸位置,透光试验多可发现肿块透光(阳性)。
交通性鞘膜积液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阴囊肿块,活动时缓慢增大,平卧时逐渐缩小。
不同点:
交通性鞘膜积液肿物出现和回纳较慢,透光试验为阳性。
精索鞘膜积液
相似点:均可出现腹股沟区肿块。
隐睾
相似点:睾丸如在腹股沟管内,则可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
不同点:
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有特殊胀痛感,体格检查可发现阴囊内无睾丸或缺少睾丸。
急性肠梗阻
相似点:腹股沟疝发生嵌顿时,也可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不同点:急性肠梗阻多没有腹股沟区肿物,但腹股沟疝可与急性肠梗阻同时发生。
子宫圆韧带囊肿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
不同点:子宫圆韧带囊肿上端不进入腹腔,也不能推回腹腔内,有囊性感,边界清楚,张力高。
精索囊肿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区肿物。
不同点:精索囊肿边界清楚,有囊性感,张力高。
肿大的腹股沟淋巴结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腹股沟区肿物。
不同点:肿大的淋巴结可同时出现多个,容易推动,可通过超声检查鉴别。
腹股沟疝以手术治疗为主,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非手术治疗,嵌顿性和
绞窄性疝多需紧急手术治疗。
治疗的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解除腹股沟疝,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和功能。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选择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1岁以下婴幼儿可暂不手术,使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随着婴幼儿腹肌力量逐渐增强,疝可自行消失。
年老体弱或有其他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白天可在回纳疝内容物后,使用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但长期使用疝带可能会增加疝的嵌顿风险,促进疝囊和内容物粘连。
嵌顿性疝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以尝试手法复位。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较严重疾病,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
手术治疗
手术修补是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方法有以下3种,手术后可能会出现术后并发症。
传统的疝修补术
一般是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手术联合进行。
疝囊高位结扎术
“高位”是指以腹膜外脂肪为标志进行结扎,结扎位置偏低可能无法彻底去除疝囊。
婴幼儿需要手术者,常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
如果有严重的局部感染(如绞窄性
斜疝),也先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待感染控制后再加强或修补腹壁缺损。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
成年腹股沟疝者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股沟管前壁或后壁薄弱或缺损,加强或修补薄弱或缺损位置是彻底治疗、防止复发的关键。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前壁的方法:最常用Ferguson法,适用于腹股沟管后壁健全、腹横筋膜没有明显缺损者。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后壁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Shouldice法等,其中Bassini法是应用最广泛的。
无张力疝修补术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在没有张力的情况下,使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进行修补,有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嵌顿性疝急诊手术一般不使用。
疝修补材料可分为可吸收材料、部分可吸收材料和不吸收材料等。
常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有3种: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GPRVS,又称Stoppa 手术)。
修补材料属于异物,有发生感染和引起排异反应的风险。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优点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没有局部牵拉感等,对双侧腹股沟疝修补,特别是多次复发或隐匿性疝修补更有优势。
经腹腔镜疝修补术有4种方法:经腹腔的腹膜前修补(TAPP)、完全经腹膜外路径的修补(TEP)、腹腔内的补片修补(IPOM)、单纯疝环缝合法。其中,单纯疝环缝合法只用于较小的儿童斜疝。
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短期并发症可能有切口感染、血肿、
膀胱损伤、精索损伤、输精管损伤、遗漏疝、
尿潴留等。
长期并发症可能有睾丸萎缩、缺血性
睾丸炎、补片排异反应、补片移位、补片感染、慢性疼痛、疝复发等。
术后护理
手术清醒后就可以进行床上活动,如伸展腿部等,但要避免大幅度活动。
无张力疝修补术者,手术后第1天就可以下床活动,传统手术者需要卧床3天,老年人可适当延长。
如果手术中没有切除肠管等操作(非嵌顿性、绞窄性疝),手术后第1天就可以开始进食流质和半流质,如粥、面条、藕粉等,逐渐过渡至软食和正常饮食。
如果手术操作涉及肠管,应在恢复排气排便后进食,可选择易消化、少渣、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腹胀和便秘。
不要用手直接触摸切口,定期消毒、换药。
其他
一般孕期女性不进行手术治疗,待哺乳期后再进行手术。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大多需要急诊手术治疗,解除梗阻并切除坏死的肠管。
治愈情况
1岁以下婴幼儿经非手术治疗后可治愈。
如果能尽早接受治疗,多数可治愈,但手术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危害性
腹股沟区肿物逐渐增大可影响正常活动。
如果发生嵌顿或绞窄,则可能会出现剧烈疼痛,未及时治疗者则可能会因
腹膜炎、
脓毒症等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生活管理
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咳嗽或打喷嚏时可用手掌按压切口部位或敷料。
适度活动,根据身体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手术后3~6个月内避免体力劳动或提重物,青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早期恢复正常活动。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用力排便。
饮食管理
适度多吃蔬菜、杂粮等
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饮水,防止便秘。
其他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了解有无复发等情况。
预防
适度运动,增强腹壁肌肉力量。
戒烟。
小儿应注意安抚,避免经常啼哭。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