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质进入鼻腔或内生物质滞留于鼻腔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异物感、流鼻涕、呼吸困难和局部疼痛等
需尽快取出异物,并对鼻腔及周围组织进行检查和治疗
异物及时取出且无并发症的情况下,预后通常良好
定义
鼻腔异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外来物质进入鼻腔,或内生物质滞留于鼻腔者。常见于儿童,特别是3~6岁的儿童,在玩耍或探索环境时可能会将小物体如豌豆、玩具零件、纽扣电池、纸屑等放入鼻腔。
成年人也可能出现鼻腔异物,常见于工作环境引起的异物吸入,或者是因为心智疾病、酒精影响导致。
分类
根据异物来源分类
外源性异物:各种外来物质,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异物。
根据异物的性质分类
生物性异物:分为植物性异物(多见)和动物性异物(少见)。
非生物性异物:多因战伤、工伤或误伤所致,异物多为弹片、弹丸、碎石、木块等。非生物性异物破坏性较大。
根据停留位置分类
可分为鼻前部异物和鼻后部异物。
根据是否有并发症分类
单纯异物。
异物合并感染、鼻腔损伤等。
根据发病年龄
儿童鼻腔异物:玩耍时将异物塞入鼻腔,如豆类、玻璃球、纽扣电池等。
成人鼻腔异物:多见于工伤、误伤所致。
发病情况
鼻腔异物的类型广泛,包括食物(如豌豆、玉米、花生等)、小玩具或玩具部件、纽扣电池、纸屑、棉花、珠子、石子等。其中,食物和小玩具部件在儿童中最常见。
成人鼻腔异物,多与工作环境相关,如木屑、金属碎片等。
鼻腔异物通常是由于小物体被误吸入或插入鼻腔导致的。常常发生在儿童,可能会将玩具、食物或其他小物件放入鼻腔。在成人中,鼻腔异物可能是因为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吸入了小颗粒,或者是因为心智障碍或酒精影响下将物品插入鼻腔。
致病原因
外源性异物可通过前鼻孔或外伤而进入鼻腔、鼻窦;内生性异物可为先天性异常或外伤所致。
自行塞入鼻:以儿童为多见。常因好奇玩耍,误将细小物品塞入鼻内。有的因怕家长斥责,当时不说,日久遗忘,症状出现后才被发现。
爬行入鼻:尤其是在热带地区,昆虫和
水蛭较多,可爬入露宿者鼻内。
饮吸入鼻:在不洁净的水域捧饮生水或捧水洗脸时吸水洗鼻,致使水中生物进入鼻内。
弹射入鼻:矿爆破、电动刨锯、狩猎玩枪时发生意外,使石块、木片、铁屑及弹片等进入鼻腔、鼻窦。战伤亦可并发鼻腔或鼻窦金属异物。
误遗于鼻:鼻部手术时不慎将棉片、纱条、小器械或其断端遗留于鼻腔、鼻窦内,造成医源性异物。
内生于鼻:
鼻石,鼻腔及鼻窦
额外牙等内生性异物,凝血块、痂皮、干酪样分泌物等。
高危因素
年龄:3~6岁的儿童由于好奇心强,是最常见的高风险群体。缺乏有效的成人监管,可能增加儿童将异物放入鼻腔的风险。
心智障碍:心智障碍的人可能会因为理解或判断能力下降而将物品放入鼻腔。
酒精或药物影响:酒精或药物可能会影响人的判断力,增加将物品误插入鼻腔的风险。
发病机制
异物卡在鼻道内,导致鼻腔部分或全部阻塞。如果异物不能及时移除,可能会引发感染或炎症反应。有些异物,比如纽扣电池,还可能会对鼻腔的内壁造成化学性烧伤。
异物性质、大小、形状、所在部位、刺激性强弱和滞留时间的长短不同,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主要症状
单侧鼻塞
这是鼻腔异物最常见的症状。由于异物卡在鼻道内,患者会感到鼻塞,通常只发生在异物存在的一侧。
异味和异物感
患者可能会感到鼻腔内有异物,或者嗅到异常的气味。这种异味通常是由于异物引发的感染或分泌物造成的。
其他症状
分泌物增多
鼻腔异物可能会刺激鼻黏膜,导致分泌物增多。如果发生感染,分泌物可能变为黄色或绿色。流黏脓涕、鼻出血或涕中带血等。
流泪
鼻腔和眼睛的泪液排泄通道相连,鼻腔异物可能会导致患者流泪。
打喷嚏
异物刺激鼻腔时,可能会引发打喷嚏的反应。
并发症
鼻窦炎
如果鼻腔异物引发感染,并且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
鼻窦炎,表现为鼻塞、流涕等。
鼻部感染
鼻腔异物可能引发鼻腔或者周围组织的感染,如鼻腔炎或鼻中隔周围脓肿,表现为鼻塞、流脓涕等。
肺部感染
极少数情况下,如果异物被误吸入气道,可能会引发
肺部感染,表现为
呛咳、
咳痰、呼吸困难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31
鼻腔异物风险自测
出现鼻腔异物感、单侧鼻腔流血、持续鼻塞等情况时,建议前往耳鼻咽喉科就诊。如果儿童出现鼻腔异物,也可选择就诊儿科。
就医科室
耳鼻咽喉科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感觉鼻腔有异物感,但自己无法取出。
鼻腔单侧出现流血、分泌物、异味。
鼻塞、打喷嚏、流泪等症状持续不减。
儿科
如果是小孩出现鼻腔异物,也可以选择儿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在就医前,尽量详细地回忆一下异物是什么,什么时候放入的,有无尝试自行取出等信息。这些信息能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情况,从而进行有效治疗。
尽量避免自行取出异物,因为错误的操作可能会使异物进入到深处,或者划伤鼻腔引发出血或感染。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鼻塞的情况,是单侧还是双侧?
有无异物感,具体感觉如何?
有无流鼻涕,涕色和质地如何?
有无鼻腔异味?
有无打喷嚏,频率如何?
有无流泪,是否持续?
有无鼻痛、鼻腔出血?
有无呼吸困难?
病史清单
大约何时感觉鼻腔有异物?
尝试过自行取出异物吗?
有无鼻腔、鼻窦或者呼吸道的慢性疾病?
近期有无外伤或鼻部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前鼻镜检查。
鼻腔、鼻窦X线检查。
鼻腔、鼻窦CT扫描。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331
鼻腔异物风险自测
鼻腔异物的诊断依据包括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以及相关的检查。通过相关检查,如前鼻镜或鼻
内镜检查、CT检查等,确认鼻腔内有异物存在。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异物进入鼻腔的病史,如小玩具、食物残渣、碎片等。
幼儿或精神状态异常的个体,可能自行插入物体到鼻腔内。
临床表现
鼻塞和流涕:异物导致鼻腔堵塞,引起鼻塞和流涕的症状。
鼻痛或不适:异物的刺激可能引起鼻腔内的疼痛或不适感。
喷嚏和鼻出血:异物刺激鼻腔黏膜,可能导致频繁的喷嚏和鼻出血。
呼吸困难:大型或位于鼻腔深处的异物可能引起呼吸困难。
异味或异物感:异物存在鼻腔内时,患者可能感觉异味或有异物感。
辅助检查
前鼻镜/鼻内镜检查:这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医生使用鼻腔镜通过鼻腔观察异物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可以直接看到鼻腔内的异常情况,并帮助确定异物的具体位置和特征。
鼻窦X线检查:鼻窦X线检查可以提供骨骼结构的影像,有助于检测异物是否影响了鼻窦区域。它可以显示异物的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可能的鼻窦炎症。
鼻腔、鼻窦CT扫描:当异物位于鼻腔深处或复杂情况下,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CT检查,即通过CT扫描来获取更精确的异物位置和形态信息。
鉴别诊断
鼻腔异物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鼻窦炎
相似点:都会出现鼻塞、流涕,鼻痛或不适,喷嚏和鼻出血等。
不同点:鼻腔异物通常可在鼻腔镜检查或X线检查中直接看到,而
鼻窦炎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可见异物。通过鼻腔镜检查、X线检查和病史进行鉴别。
过敏性鼻炎
相似点:都会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和鼻出血等。
不同点:鼻腔异物可以通过鼻腔镜检查或X线检查直接观察到,而过敏性鼻炎没有明显的可见异物。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进一步的检查如鼻腔镜检查、X线检查以及过敏试验可用于鉴别。
治疗目的:移除鼻腔内的异物,恢复正常的鼻腔功能。预防感染、
鼻窦炎或其他损伤。
治疗原则:治疗过程应确保安全,避免进一步伤害。确保完全清除鼻腔内的异物。尽可能减少对鼻腔黏膜和组织的创伤。
治疗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异物的性质、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等确定,医生会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和选择。
手动取出
适用于较大的、可见且易于夹取的异物。
注意事项:配合医生操作,避免损伤或进一步推动异物到深处。
鼻腔冲洗法
适用于较小的异物或异物附着较松的情况。
注意事项: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进行冲洗,注意冲洗时的压力和流量,避免对鼻腔黏膜造成伤害。不适用于锐利的异物或有可能引起更严重梗阻的情况。
镊子或钳子取出
适用于较大或具有突起部分的异物。圆滑的异物,切勿用镊子夹取,避免使异物滑脱和推向后鼻孔或鼻咽部,误吸入喉腔或气管的危险。动物性异物须先行
表面麻醉后,再用异物钳取出。
注意事项:使用专业医疗器械进行操作,遵循医生指导,避免对鼻腔黏膜造成伤害。
鼻内镜下取出
适用于异物较深或不易看到的情况。
注意事项:由专业医生使用鼻内镜进行操作,积极配合医生操作,避免对鼻腔内其他组织的损伤。
鼻腔异物的预后良好,但具体情况取决于异物的性质、大小、位置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效。
治愈情况
治疗后
对于大多数简单的鼻腔异物,经过适当的治疗,如手动取出或冲洗法,治愈概率较高。
对于较复杂的或深入鼻腔的异物,可能需要辅助工具或鼻内镜下的操作,治愈概率仍然较高,但可能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和设备。
未治疗
鼻腔异物如果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以下问题:持续的鼻塞和流涕,鼻痛和不适感,呼吸困难或窒息风险(对于大型异物),鼻腔黏膜损伤,感染或
鼻窦炎等。还可能出现中耳感染、鼻腔穿孔等并发症。
预后因素
鼻腔异物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列因素可能影响预后:
异物的性质、大小和形状:柔软、较小的异物通常更容易处理,而锐利、较大的异物可能需要更多专业技能。
异物的位置:异物越深入鼻腔,取出的难度可能增加。
患者的年龄和合作程度:对于幼儿或不合作的患者,治疗可能更具挑战性。
治疗的及时性: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危害性
鼻腔异物存在一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鼻塞、呼吸困难:异物阻塞鼻腔可能导致呼吸不畅和呼吸困难。
鼻痛、不适:异物刺激鼻腔黏膜可能引起鼻痛、不适或炎症。
并发症:未及时处理的鼻腔异物可能导致并发症,如鼻腔感染、鼻窦炎、中耳炎等。
潜在的损伤:鼻腔异物可能导致鼻腔黏膜的划伤、破裂或溃疡,增加感染的风险。如果异物尖锐或过于粗大,可能导致鼻腔穿孔,造成鼻腔结构的损伤。
鼻腔异物取出后,为了加快恢复和避免感染,应注意日常饮食及生活管理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鼻腔黏膜过度刺激或炎症反应。
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充足,有助于保持鼻腔黏膜的湿润。
生活管理
保持鼻腔清洁:取出异物后,可能会引起鼻腔局部红肿和出血,保持鼻腔清洁有利于快速恢复。避免手指掏鼻子和用棉签清洁鼻腔,避免引起二次伤害。
不要吸鼻涕:避免用力吸鼻涕,这可能导致鼻腔内的伤口恶化,延缓恢复。如有鼻涕,尽量轻轻擤鼻子。
避免剧烈运动:在康复期间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减轻鼻腔压力。
注意睡眠姿势:在康复期间,睡觉时尽量选用高枕头,以减轻鼻腔内压力。避免俯卧。
保持室内湿度: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避免空气过干,可以使用加湿器。较高的湿度有助于鼻腔黏膜恢复。
避免暴晒和风吹:避免过度暴晒和受寒,因为这会导致鼻黏膜充血,加重鼻腔舒适。
药物护理:根据医生的建议,可服用相关药物(如消炎药、止血药等)。
密切关注恢复状况:留意鼻腔出血、红肿、疼痛等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防止二次异物:加强对孩子的日常教育,避免再次出现鼻腔异物事件。
预防
通过以下生活方式和措施,可帮助降低发病风险:
注意儿童、智障、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避免他们将小玩具或异物放入鼻腔。
加强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鼻腔异物的危害。告诉孩子们不要把手指、玩具或其他物品放进鼻子,也不要用手指或棉签挖鼻孔以避免损伤。
选择适当年龄段的玩具,避免孩子接触到含有小部件的玩具。
在清理鼻腔时,避免使用硬物或粗糙物品。如需清理鼻腔,可以使用专门的鼻孔清洁器或者柔软的棉签。
注意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安全,避免可能导致异物进入鼻腔的情况,如工业环境中的颗粒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