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创伤或炎症,在愈合过程中发生纤维组织过度生长的现象
主要影响耳廓的外形,有时可伴随增生部位疼痛、瘙痒等症状
主因外伤、局部炎症引发
可采取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耳朵在创伤或炎症愈合过程中发生的纤维组织过度生长现象,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影响耳廓外观,有时可出现增生部位疼痛、瘙痒等症状。
耳廓除耳垂无软骨外,其余部位均有软骨,外覆软骨膜和皮肤,形似贝壳或漏斗,借韧带、肌肉、软骨和皮肤附着于头颅侧面,左右对称。耳朵增生多发生于耳廓背侧及耳垂。
增生组织有碍美观或逐渐增大时,可以到耳鼻喉科、皮肤科、整形外科就诊。
分类
按增生的性质分类
瘢痕疙瘩:又称结缔组织增生症,是耳廓皮肤内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所引起的
良性皮肤肿瘤,增生范围明显超过原病变界限,且向周围组织不断扩大。
按增生的程度分类
轻度:增生隆起小于5毫米。
中度:增生高度为5~10毫米。
重度:增生高度大于10毫米。
发病情况
瘢痕疙瘩多见于青壮年和成年人,小儿、老年人较少见;增生性瘢痕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瘢痕疙瘩一般女性多于男性,但损伤引起的例外;增生性瘢痕则无明显差异。
瘢痕疙瘩发生率有明显人种或种族性差异,患者常有本病的家族史;增生性瘢痕形成与人种和家族无关。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肤色较深的种族较浅肤色人种更易患病;如为
瘢痕体质,即便耳廓发生任何轻微损伤均可形成明显瘢痕增生;
瘢痕疙瘩的发生也可能与家族成员均携带致病基因有关。
外伤
各种类型的人为或意外造成耳廓损伤时,常会导致耳廓皮肤结构受损,可见于撕裂伤、车祸伤、咬伤、打耳洞等机械损伤,以及发生在耳廓的过度牵拉、蚊虫叮咬、烫伤、烧伤、冻伤和化学腐蚀伤等物理化学性损伤。
如患有耳廓
肿瘤或疾病,需要进行病损切除及修复手术,以及采用与美容和整形有关的有创操作时,也有可能发生。
炎症
耳廓在受到感染和非感染性因素作用下,经炎性物质损害,也可导致耳廓增生,常见于预防接种后应激反应、耳廓疖肿、耳廓湿疹、
疱疹等。
高危因素
遗传和人种
如果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是瘢痕体质者,当耳廓受外伤或炎症刺激更易发生耳廓增生。
深色皮肤(黑人及黄种人)的发病概率比白种人更高。
年龄
增生易发生于青年人。可能与皮肤张力更大、皮肤胶原合成率较高,以及性激素水平更高有关。
发病机制
目前耳朵增生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由于机体炎症反应,胶原的合成与降解不平衡,异常黏多糖的出现以及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所致。目前已知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多种细胞,以及微循环因素、免疫因素等参与了耳朵增生的形成和转归。
轻微的耳朵增生一般不易察觉,在触摸时会出现局部硬块,但不会引起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的耳朵增生,不但可影响头面部外形和美观,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疾病早期和病情进展时,可感到瘙痒和刺痛感,天气变化时更为明显。如耳朵增生范围较大,增生组织坠生于耳朵表面,会造成耳朵变形。
耳朵增生处如因搔抓破溃继发感染后,可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主要症状
耳朵增生的主要症状即耳朵背侧及耳垂出现
瘢痕、硬结等。
增生性瘢痕
耳朵皮损特点为皮肤创伤后3~4周内发生,瘢痕隆起增厚形成硬结或肿块,淡红色或红色,表面光滑,有毛细血管扩张,质地较硬、边缘不突向正常皮肤。以后瘢痕可浸润生长,外观如蟹足状。增生组织一般可持续6个月至2年。以后逐渐变软,渐趋平坦。
瘢痕疙瘩
皮损初起为小红
丘疹,色红或暗红,质地如软骨样的硬性肿块,无弹性,表面可凹凸不平,肿块明显突出并向周围进行性扩张,明显超过原病变界限。肿块搔抓后易破溃而继发感染,或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瘢痕疙瘩一般可持续数年,甚至几十年不断扩大。
其他症状
耳朵增生常见伴随症状为增生部位疼痛和瘙痒。
增生性瘢痕
瘢痕形成后第1~6个月,表现为中度痒痛;减退期位于3~12个月,此时痒痛症状减轻;12或24个月后成熟期,随之痒痛感基本消失。
瘢痕疙瘩
瘢痕组织可累及神经干,从而产生放射性瘙痒、疼痛或针刺感,其程度随病情进展和环境因素刺激存在变化。
溃疡
耳朵增生所产生的瘙痒常致患者有意和无意识搔抓,如增生的肿块因此发生破溃有可能继发感染,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并发症
本病只在耳廓患处发生结构畸形,通常不会出现其他并发症,也不会影响听力。
就医科室
耳鼻喉科
如出现耳朵增生、瘙痒、疼痛及针刺感等症状,或触摸到小结节等,建议积极到耳鼻喉科就医。
皮肤科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也可到皮肤科就诊。
整形美容科
发生耳朵增生影响外观时,也可到整形外科进行改善。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尽量保持耳朵增生处清洁、干燥,取下佩戴的耳饰,小儿及老年患者需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有没有诱因?
是单侧还是双侧?
局部颜色与周围颜色是不是相同?
耳朵增生的进展速度如何?
是否伴有患处瘙痒、疼痛和针刺感?
病史清单
发病前是否受到过外伤,如打架撕扯、车祸、烫伤、烧伤、咬伤及化学腐蚀等?
是否打耳洞后出现?
发病前是否有虫咬或虫爬史?
是否患有耳廓疾病并接受过病损切除手术?
家族血缘亲属中是否存在患有类似耳朵增生特征的疾病者?
其部位受伤后有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耳廓受到过如打架撕扯、车祸、烫伤、烧伤、咬伤及化学腐蚀等损伤。
打耳洞。
发病前有虫咬史。
有耳廓疾病并接受过病损切除手术。
家族血缘亲属中有出现类似组织增生者。
临床表现
症状
可在耳朵背侧及耳垂等处发现突出于皮肤表面的肿块,或触摸时有硬结节,可伴随瘙痒、疼痛及针刺感。
体征
可观察到耳朵患处有各种形态的斑块隆起增厚,表面光滑而无弹性、色红且质地多较硬。肿块可在皮损范围内生长,也可向周围进行性扩张。因瘙痒而搔抓所产生的溃疡,常经久不愈。
病理检查
本病的最终诊断依赖在肿物切除后进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胶原纤维呈结节状增生,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基质黏液样,伴
血管增生,细胞成分较少的区域间质胶原化明显,甚至透明样变。
诊断标准
耳朵增生性瘢痕
病灶发生在耳朵伤后3~4周以内;检查可见较硬的红色增生组织隆起破损的皮肤表面,且不超过皮损边缘。
耳朵瘢痕疙瘩
耳朵增生超过12个月仍不消退;检查发现病变范围逐渐扩大,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袭性生长;在手术切除后易复发。
鉴别诊断
通过病史、专科检查,结合耳朵增生的特征,较为易于诊断。不同疾病之间的鉴别最终需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予以明确。
纤维瘤
不同点:通过病理组织检查以资鉴别。根据瘤组织内胶原纤维及细胞成分的多少可将纤维瘤分为软、硬两种,前者瘤细胞丰富,胶原纤维较少,与
脂肪瘤相似。后者则大部分由胶原纤维组成,细胞成分少,呈硬性无痛结节。
隆突型皮肤纤维肉瘤
相同点:都可见耳朵有形态不规则结节。
不同点:组织病理检查可表现出变位于真皮内,并弥漫不规则向皮下脂肪组织侵袭,表皮增生不明显。
肿瘤细胞呈梭形,形态一致,胞质很少、淡染,核细长,细胞很少或无异型性。
瘢痕癌
相同点:都可表现出耳朵增生畸形。
不同点: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肿瘤细胞,并可结合
免疫组化检查鉴定肿瘤性质和级别。
治疗目的:去除病变组织、控制病情进展、恢复耳廓外形、降低复发的概率。
治疗原则:
增生性瘢痕有自行退变软化的可能,可先用弹力压迫疗法、药物治疗和
放射治疗等,效果不理想时可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瘢痕疙瘩,通常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的基础上采用瘢痕表皮回植、小剂量放疗和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等联合治疗。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加压减张治疗、硅胶贴片或硅凝胶外用、药物治疗(包括药物口服、外用以及瘢痕内注射三种办法)、
激光治疗、等离子体(plasma)治疗等,但尚无特效疗法,目前以综合治疗为主,尤其是瘢痕疙瘩往往难以根治,但可以达到改善和控制的目的。
压迫疗法
压迫疗法的关键是尽早应用,局部维持一定压力,一般压力20~30mmHg,持续治疗3~6个月以上。
硅胶膜疗法
研究发现硅胶膜对瘢痕有抑制作用。
国内外已有多种硅胶贴片及喷雾剂用于治疗瘢痕,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消除瘢痕。
应用的原则是早期和持久。
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
药物必须注入增生组织内,曲安奈德每3~4周可重复1次,以3次为一疗程。
并发症有皮肤变薄、破溃、月经失调等。
目前常采用激素加氟尿嘧啶混合注射,可以达到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全身用药
目前还有肥大细胞膜稳定剂等口服药物,如
曲尼司特胶囊,用于抑制瘢痕生长,减轻不适症状。
放射治疗
对于瘢痕增生早期或瘢痕手术后立即应用小剂量射放疗,具有较好疗效。
但放疗存在致皮肤癌的潜在危险,应慎重使用。
激光治疗
目前采用激光治疗瘢痕有新进展,建议早期介入,可以预防瘢痕的生成。
临床上早期常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瘢痕增生充血,也常与局部注射药物合用,抑制瘢痕的增生。
对于增生性瘢痕采用超脉冲CO2,治疗或手术切除,再辅以像束激光技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离子束治疗
是微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新技术,极少出现
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适用于表浅性瘢痕、外伤或手术瘢痕的早期干预、伴有色素沉着的陈旧性瘢痕等。
手术治疗
耳朵增生性瘢痕
当增生性瘢痕给患者带来功能上的障碍和形态改变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原则是充分松解、矫正畸形。手术时机一般在术后6个月以上。
常用的方法是皮瓣技术,如五瓣成形术、V-Y推进皮瓣等,范围较大者可考虑行皮肤扩张术。
耳朵瘢痕疙瘩
耳朵瘢痕疙瘩组织内有窦道、脓腔,造成反复感染者,以及影响外观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增生组织后,需保持无张力缝合,也可进行局部皮瓣转移减张;严重的瘢痕增生者,切除后瘢痕上皮回植,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有一定作用。
但是单纯手术的复发率高,因此手术后,早期结合局部药物注射、放射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法,可以减少复发。
治愈情况
未治疗
耳朵增生导致的耳廓畸形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不治疗则此病症会长期存在。
虽部分类型病征的色泽转为接近皮色,硬度、厚度下降,痒痛感逐渐消失,但仍难以完全消除。
呈扩散生长者,随肿块的增大,将会伴随患者一生。
治疗后
耳朵增生在手术切除并修复成功后,如无不良反应,常可使耳廓恢复基本结构和形态。
耳朵
增生性瘢痕一旦生成便很难彻底祛除,研究报道40%以上的耳廓增生性瘢痕。
耳朵
瘢痕疙瘩治疗后的复发率为10%~100%,多为30%~50%。
预后因素
机体对移植物的排斥、皮瓣或皮片缺血坏死,以及病变组织残留,反复损伤或持续刺激等,会影响修复的效果,也可造成术后的复发。
当术区发生化脓性感染、皮肤色泽发黑,以及肿胀和增生不消退等表现时,有可能是修复失败的表现。
危害性
耳朵增生不但会造成耳部形态畸形,从而影响外观,导致患者心理和社交障碍。还可在肿物生长过程中伴随痒痛不适,以及由搔抓造成的破溃感染。部分类型病变范围逐渐扩展,给患者带来终身的困扰。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耳朵增生患者,正常饮食,保持营养均衡,低脂、低盐、少辛辣为宜,可多食高蛋白、高纤维和高热量,且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如有过敏的食物,避免进食。
生活管理
避免对耳廓进行频繁和过度揉搓,保持耳部干洁。
远离过于寒冷或炎热的环境,如必须处于恶劣和污浊环境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减少不良环境因素对机体造成损害。
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机体抵抗力降低。
夏季户外作业时,注意避免发生蚊虫叮咬。
心理支持
接受健康教育,了解耳朵增生的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困惑和
心理障碍,避免情绪不稳定和心理压抑等情况对疾病治疗的负面影响。
运动管理
坚持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感到身体不适,应及时停止。在运动过程中做好防护,避免耳部遭受创伤。
病情监测
本病为组织结构畸形,不属于慢性疾病,通常没有必要进行病情监测。
随诊复查
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治疗,都应在治疗期间、治疗后定期复查。如发生不适症状,应及时就诊,以确定治疗后恢复是否良好、是否发生不良反应,以及是否有复发迹象等。
预防
在生产和生活中做好个人防护,预防耳朵受到创伤和发生感染。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被蚊虫叮咬。
避免搓耳、揉耳等刺激动作。
在耳部发生损伤后早期就医,适当应用祛疤药物、
激光治疗,以及小剂量
放射治疗,也可起到减少耳朵增生发生的作用。
打耳洞时,应到正规机构进行操作,避免发生感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