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汗腺汗孔瘤,又称小汗腺汗孔癌,是最常见的恶性汗腺
肿瘤,约占小
汗腺癌的一半。临床表现为疣状的斑块或
息肉状,好发于肢体和头皮。女性较常见,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73岁,儿童少见。
病因不很明确。本病是原发或继发于小汗腺和汗腺导管肿瘤的上皮恶性肿瘤,其来源可为外泌汗腺,也可为顶泌汗腺。肿瘤偶发生于既往放疗的部位,也有在以往存在的器官痣基础上发生的。
1.本病可一开始即为恶性,或发生于时间较长的良性肿瘤基础上。临床表现为疣状的斑块或
息肉状,直径0.4~20.0cm(平均2.0cm),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躯干、头皮和上肢。
2.易局部复发,偶伴淋巴结转移,
肿瘤细胞沿淋巴管扩展到周围及内脏。部分肿瘤局部侵袭性生长明显,偶尔出现表皮性皮肤转移。全身扩散很少见。
3.病程长,长期存在甚至可达50年之久,表明是在既往良性小汗腺汗孔瘤基础上出现的恶性转化。肿瘤易出现溃疡、出血,常误诊为
鳞状细胞癌、鲍温病、
脂溢性角化病或
化脓性肉芽肿。
组织病理显示
肿瘤可仅局限于表皮内(原位汗孔癌),但大部分常伴有真皮内侵袭性生长。原位汗孔癌的特点是出现汗孔瘤细胞,有典型的管腔,伴细胞学恶性特征。侵袭型汗孔癌不同程度与表皮相连,并且有较宽的侵袭性边缘或明显浸润性生长。典型特点是较宽的相互吻合的上皮细胞条带,由小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间桥,周边细胞不呈栅栏状排列。肿瘤低分化区异型性较明显。在分化较好的区域,类似于良性小汗腺汗孔瘤。肿瘤细胞常富含糖原,以致局部产生透明细胞改变,如果这种特征显著,则称为透明细胞型。肿瘤细胞有亲表皮性和可发生鳞状化生,还可表现出佩吉特样或鲍温样特征。
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典型特点是较宽的相互吻合的上皮细胞条带,由小细胞组成,细胞间有间桥,周边细胞不呈栅栏状排列。但本病需与侵袭性
基底细胞癌相鉴别,前者出现细胞间桥,周边细胞不呈栅栏状排列。小汗腺汗孔癌与
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是前者出现导管分化和管腔形成,细胞体积小。
肿瘤累及表皮应注意同
佩吉特病鉴别。
较多的异型核有丝分裂、淋巴管浸润和
肿瘤较厚提示预后不良,侵袭性生长的肿瘤比膨胀性生长的肿瘤复发率高。发表的文献表明该病的死亡率是7%~11%。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