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栓塞是指动脉管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堵塞,引起组织器官急性缺血
可有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缺血症状
心源性、血管源性及其他来源的栓子进入动脉管腔并阻塞动脉
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定义
动脉栓塞是指动脉管腔被进入血管内的栓子(如血栓、空气、脂肪、癌栓及其他异物)堵塞,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组织或器官急性缺血。
分类
按照栓塞的部位分类,可进行下列分类。
四肢动脉栓塞
此类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心源性、血管源性及医源性,栓塞导致严重缺血6~8小时后,组织可以发生坏死及神经功能丧失。
肺动脉栓塞
此类栓塞的栓子通常来自静脉或右心,患者常感到呼吸困难,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为
肺梗死。
脑动脉栓塞
此类栓塞主要由于心源性、血管源性等栓子阻塞脑动脉所致,可导致
缺血性脑卒中。
冠状动脉栓塞
此类栓塞通常是由于心腔中的栓子脱落栓塞至冠状动脉所导致,患者可表现为突发胸痛、大汗,严重可致猝死。
肾动脉栓塞
此类栓塞的栓子通常来自心脏,若患者的栓子栓塞肾动脉的主干或大分支,可导致剧烈腰痛和急性肾衰竭。
肠系膜动脉栓塞
此类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心脏,肠系膜动脉阻塞导致肠管急性缺血,患者可出现腹部绞痛,并可能进一步发展为
肠梗死。
其他
如脾动脉栓塞、眼动脉栓塞等。
理论上全身各脏器均有可能发生动脉栓塞,上述列举为发病率较高的动脉。
致病原因
各种来源的栓子进入动脉并随血流漂向远处,堵塞管腔大小相当的血管,导致动脉栓塞。栓子的主要来源如下:
心源性
动脉栓塞的栓子90%以上来源于心脏,
心房颤动或在心房颤动转律过程中引起的附壁血栓脱落是导致动脉栓塞的最常见原因。
其他如
室壁瘤、
风湿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房黏液瘤等,都可能造成血栓、菌栓或瘤栓并脱落引起远端动脉栓塞。
血管源性
近端动脉的动脉瘤、动脉硬化、动脉壁炎症或创伤时,近端动脉瘤内的血栓、动脉硬化斑块、胆固醇结晶等栓子脱落。
静脉栓子可经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而引起栓塞,可同时存在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及动脉血栓,称为反常性栓塞。
心脏瓣膜置换术、
腹主动脉瘤切除
人造血管移植术等术后人工植入物抗凝不足、动脉瘤手术阻断动脉或者动脉造影时,人工瓣膜缘及近端动脉的附着血栓脱落可形成医源性动脉栓塞。
其他来源
骨折、
脂肪抽吸术等可以引起脂肪栓塞,分娩可以引起
羊水栓塞,血管手术及腔内操作可导致
空气栓塞,某些侵入体内的异物也可进入动脉循环成为栓子。
另外部分非心血管源性的
肿瘤如肺癌,侵入血管,通过肺循环进入左心房、左心室而形成的癌栓脱落,也是导致
急性动脉栓塞原因之一。
高危因素
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包括抗
凝血酶缺乏、凝血因子缺乏、
纤溶酶原缺乏等,可导致凝血功能紊乱,易形成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
高龄、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某些风湿免疫病、妊娠/产褥期、肥胖
肾病综合征、植入人工假体等均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
手术、创伤/骨折、中心静脉置管、起搏器植入、吸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肿瘤静脉内化疗等可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
血栓形成。
血流瘀滞
长期卧床,瘫痪,长途乘坐车、船、飞机等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形成
其他高危因素
包括潜水、分娩、严重感染、人工瓣膜及人工血管植入手术等亦为动脉栓塞的高危因素。
主要症状
四肢动脉栓塞
四肢动脉栓塞临床表现可以概括为5P,即疼痛(pain)、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木(paralysis)、
无脉(pulselessness)和苍白(pallor)。
肺动脉栓塞
胸痛。
呼吸困难。
脑动脉栓塞
脑动脉栓塞可仅发生在单一动脉,也可广泛多发,因而临床表现不一。除颈内动脉栓塞外患者一般并不昏迷。一部分患者可在起病时有短暂的意识模糊、头痛或抽搐等表现。
冠状动脉栓塞
患者可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心悸,伴大汗,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以及休克等临床表现。
肾动脉栓塞
可出现剧烈腰痛及腹痛,患侧脊肋角叩痛;呈现血尿及
蛋白尿;双侧肾动脉血栓还常导致无尿及
急性肾损伤。
伴随腰、腹剧痛,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发热及外周血白细胞数增多,并可导致血清
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及
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等全身表现。
肠系膜动脉栓塞
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以及
急腹症表现,可伴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血性物,肠蠕动增强。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肠坏死及
腹膜炎,甚至导致休克。
其他临床表现
脾动脉栓塞患者可有腹痛、发热等临床表现,眼动脉栓塞患者可出现失明等临床表现。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64
下肢动脉栓塞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动脉栓塞病情变化快,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可危及患者生命,故如出现剧烈胸腹疼痛、
咯血、呼吸困难、偏瘫、失语、下肢疼痛苍白等症状,优先选择急诊就诊。
普通外科
若症状较轻,栓塞不完全,可选择普通外科进行相应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应保持冷静,不要随意活动,保持安静姿态。
最好有人陪同一起前往医院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哪里感觉不舒服?有无疼痛?
四肢是否存在活动障碍?
近期有无发热等症状?
有无疲劳、心悸等症状?
有无胸痛、胸闷等症状?
有无头晕头痛以及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
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
有无视物不清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房颤、瓣膜病、
心内膜炎等病史?
是否进行有相关手术史如人工瓣膜置入、分娩等手术史?
是否有骨折以及长期卧床病史?
是否有服用过药物?服用了什么药物?
是否有过敏史及吸烟饮酒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四肢血管彩超、肾动脉彩超、腹部彩超、头部CT及核磁检查、病变相关动脉造影检查。
心电图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等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264
下肢动脉栓塞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房颤、瓣膜病、
心内膜炎等病史。
既往有相关手术史如人工瓣膜置入、分娩等手术史。
既往有骨折以及长期卧床病史。
既往有过敏史及吸烟饮酒史。
临床表现
四肢动脉栓塞
体征有皮肤色泽和温度改变、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肺动脉栓塞
体征可有呼吸频率、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及发绀。肺动脉瓣区可出现第2心音亢进或分裂,三尖瓣区可闻及
收缩期杂音。
急性肺栓塞可致急性右心负荷加重
右心衰竭的体征。
脑动脉栓塞
症状不一。除颈内动脉栓塞外患者一般并不昏迷。一部分患者可在起病时有短暂的意识模糊、头痛或抽搐等表现。
冠状动脉栓塞
症状可表现为突发的胸痛、心悸,伴大汗。
体征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以及休克等表现。
肾动脉栓塞
症状可出现剧烈腰痛及腹痛,呈现血尿伴随腰、腹剧痛,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全身表现。
体征包括水肿、血压升高、少尿或无尿、患侧脊肋角叩痛等表现。
肠系膜动脉栓塞
症状可出现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以及
急腹症表现。
体征有发热、体重减轻、
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血红蛋白浓度等情况。
可以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血生化
可以明确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尿常规
可以为治疗做准备或排除其他疾病。
注意事项:检查时应留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液,然后将之后的尿液留在尿杯中,在未完全排完时停止排尿,移走尿杯后将体内剩余的尿液排尽。
D-二聚体
血浆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的降解产物,其含量增高,常提示体内的高凝状态及微血栓的形成。
注意事项:特异性不高,出血、手术、
肿瘤、炎症、感染、组织坏死等均可使D-二聚体升高。随着年龄增大,D-二聚体正常值也越高。
凝血常规
判断凝血功能是否异常。
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声(彩超)
包括超声心动图、四肢血管彩超、肾动脉彩超、腹部彩超等超声检查。
探测肢体主干动脉搏动突然消失的部位。
CTA(CT血管成像)
了解栓塞部位,远侧动脉是否通畅,侧支循环状况,有无继发
血栓形成等。
可较为清晰地显示栓塞部位周围状况,便于设计治疗方案。
头部CT和/或头部磁共振成像(MRI)
检查是否存在脑血管、脑的病变,可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
注意事项
CT检查前去除检查部位的饰品或金属物品,如项链等,脱去带金属材质的衣物。
MRI检查前应去除含有金属材质的物品,以及电子产品、磁卡等;如有金属假牙,体内装有钢板、植入式起搏器等医疗器械,应提前告知医生。
皮肤测温试验
自患者肢体的末端向近端触摸,感觉患者肢体的温度变化。若触及一温度明显变化的区域,则其平面向上约一手宽通常为栓塞平面。
能够初步判断患者动脉栓塞部位及严重情况。
心电图检查
可以检查心脏电信号。
鉴别诊断
急性动脉血栓形成
常在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基础上发生,有与
急性动脉栓塞相似的“5P”征,但症状不如栓塞起病急骤。
动脉造影示动脉壁粗糙、钙化,动脉扭曲狭窄和节段性闭塞,与急性动脉栓塞造影提示栓子阻塞管腔表现不同。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形成的内膜瓣片可能堵住一侧下肢动脉的开口,表现为急性缺血。
但病人既往有高血压或者
Marfan综合征史,首先表现为腹部或胸背部剧烈疼痛,当然也有病人仅表现为肢体缺血,容易误诊。
CTA和MRA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主动脉内膜分离、真假腔形成,有助于鉴别。
股青肿
会出现与急性动脉栓塞相似的患肢剧痛、发冷、苍白、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消失等症状体征,但缺血多在12~24小时后改善。
本病还有急性动脉栓塞所缺乏的患肢肿胀等体征。
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挽救缺血肢体及器官,病因治疗。
治疗目的
尽早开通血管,恢复血供,对因治疗,预防栓塞再次发生。
四肢动脉栓塞
非手术治疗
适应证
小动脉栓塞,如胫腓干远端或肱动脉远端的动脉栓塞;
全身情况不能耐受手术者;
肢体已出现明显的坏死征象,手术已不能挽救肢体;
栓塞时间较长,或有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可以维持肢体的存活者。
治疗方法
以溶栓和抗凝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
尿激酶、
肝素等。给药方式包括经外周静脉或栓塞动脉近端穿刺注射以及经动脉内导管利用输液泵持续给药。
手术治疗
凡诊断明确,尤其是大、中动脉栓塞,如果病人全身情况允许,应尽早施行切开动脉直接取栓。
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创伤小,只要备有球囊导管都应采用该法。
术后治疗
术后如病肢出现肿胀,肌组织僵硬、疼痛,并致已恢复血供的远端肢体再缺血时,应及时行肌筋膜室切开术;
肌组织已有广泛坏死者,需行截肢术。
肺动脉栓塞
一般治疗
包括呼吸、心率、血压、
血氧饱和度、
心电图、血气监测,卧床休息,吸氧,镇静、止痛、镇咳等对症治疗,低血压时应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
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有普通肝素、
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华法林、达比加群酯、
利伐沙班等。
溶栓治疗
适应证
主要适用于高危肺动脉栓塞患者(有明显呼吸困难、胸痛、
低氧血症等),对于部分中危肺动脉栓塞患者,若无禁忌证可考虑溶栓。
溶栓的时间窗一般定为14天以内,但若近期有新发肺动脉栓塞征象可适当延长。溶栓应尽可能在肺动脉栓塞确诊的前提下慎重进行。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为活动性内出血和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其他禁忌证包括
2周内的大手术、分娩、有创检查如器官活检或不能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
15天内的严重创伤;
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
难以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血小板计数<100×109/L;
抗凝过程中(如正在应用华法林);
妊娠;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高龄(年龄>75岁)。
对于致命性大面积PTE,上述绝对禁忌证亦应被视为相对禁忌证。
常用药物
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肺动脉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肺动脉血栓摘除术、放置腔静脉滤器
脑动脉栓塞
一般治疗
生命体征监护、吸氧、心电监测、发热患者予以退热治疗、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血压。
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肝素、华法林等。溶栓及抗凝治疗易造成脑出血,可危及生命,需在专业医生的检测下慎重治疗。
脱水降颅压
扩血管改善循环
抗血小板聚集
通常急性期过后较长期应用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再次栓塞。
冠状动脉栓塞
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卧床、吸氧、生命体征监护)、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溶栓、扩张冠脉、调节血脂、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
介入治疗
主要应用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如栓子抽吸后血管管腔存在严重狭窄,应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手术。
肾动脉栓塞
肾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包括经皮肾动脉插管局部溶栓,全身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如
双嘧达莫、吲哚布芬等)及外科手术取栓等。
控制血压、充分补液以及及时肾脏替代治疗等对症治疗亦能改善全身一般症状,为病因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肠系膜动脉栓塞
抗生素治疗
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覆盖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以预防细菌通过缺血肠黏膜转位引起
败血症。
血管扩张剂
当临床拟诊为
肠系膜动脉栓塞,并排除其他
急腹症者,立即经导管罂粟碱灌注,以扩张肠系膜血管,改善血流,可避免肠切除或减少切除范围。
溶栓抗凝治疗
溶栓药物有链激酶、尿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抗凝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
手术治疗
当肠系膜动脉栓塞患者出现
腹膜刺激征时,应进行剖腹探查。
外科干预包括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栓子摘除、血管成形、内膜切除和旁路手术等。
如手术时,对某些肠段能否存活不能肯定,则应进行第二次手术,术前应用抗生素、补液和纠正严重并发症,以最大限度保住存活肠段。
治愈情况
由于栓塞发生部位不同,预后也不尽相同。
若患者病情较轻,且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若患者病情危重,发病急,若未及时抢救,患者预后较差。
危害性
基于栓塞发生位置不同,其危害性不同。但无论何处动脉栓塞,都应及时治疗,否则均有可能致残或导致患者死亡。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尽量低脂、少盐。
营养均衡,保证食物种类多样。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生活管理
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用力。
避免久坐、术后人群应适当活动下肢。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应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随诊。
戒烟戒酒
随诊复查
随诊复查的重要性
便于评价药物或手术治疗的效果,防止动脉栓塞复发或出现并发症。
随诊复查的时间
若患者无明显不适,通常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此后每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
复查项目可以包括血常规、
D-二聚体、
心电图、栓塞部位的彩超、CT等检查。
预防
定期就医检查
应每年进行1次体检,以尽早发现相关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发现相关疾病积极治疗。
注意饮食习惯
避免高盐饮食。
减少摄入动物脂肪,如动物油脂、一些脂肪含量较高的甜点等。
多吃新鲜水果和绿叶蔬菜。
改变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避免久坐 ,术后患者适当活动下肢。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应遵医嘱按时用药、定期随诊。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广场舞等,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保持积极的心态,遇到挫折、烦心事多向亲友倾诉,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员帮助。
戒烟戒酒。
避免滥用激素类保健品。
保持理想体重
肥胖者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控制饮食,采取合理的方式减重。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