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皮肤及皮下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
引起丹毒的病原体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处侵入
需要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定义
丹毒是溶血性
链球菌感染所致皮肤、皮下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
分型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为以下类型。
水疱型、大疱型和脓疱型丹毒:在水肿性红斑基础上分别发生水疱、大疱或脓疱者。
游走型丹毒:部分患者的皮损一边消退,一边蔓延,呈岛屿状蔓延者。
复发型丹毒:皮肤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致病原因
病原体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损伤部位侵入,导致丹毒。
易患因素
有以下危险因素的人群容易患丹毒。
机体抵抗力低下,如糖尿病、
慢性肝病、营养不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
肾病综合征等。
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抠鼻、酗酒、不讲究卫生等。
发病机制
链球菌感染引起皮肤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导致局部出现水肿性红斑。
主要症状
发病部位: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婴儿好发于腹部,其他部位亦可发生,多为单侧性。
皮损特点:起病多急剧,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局部压痛,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
色素沉着及脱屑。
伴随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40℃)等全身中毒症状和病变附近
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丹毒复发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及淋巴液淤滞,形成
淋巴水肿,表现为
肢体肿胀、局部皮肤粗糙变厚,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就医科室
皮肤科
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建议及时就医。
普外科
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也可到普外科就医。
急诊科
如果出现明显的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建议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患处避免沾水,以免加重感染。
如果有拍照记录病变部位的发展变化,可携带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损什么时候出现的,都在哪些部位?
皮损处有没有瘙痒或疼痛?
病史清单
近期有没有出现皮肤局部病变,如小腿静脉血栓、足癣等?
是否对食物、药物或其他物质过敏?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
细菌培养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菌药物(口服):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类药物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足癣。
可有酗酒史。
临床表现
足背、小腿或面部等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的头痛、畏寒、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红细胞沉降率
白细胞总数升高,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
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常用于免疫低下患者,或怀疑有不典型细菌感染患者。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行此检查。
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结果为真皮高度水肿,毛细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结缔组织肿胀,中、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通常不做病理检查。
其他检查
直接免疫荧光和乳胶凝集试验,也用于检测皮损中的链球菌。
鉴别诊断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外界物质,如化纤衣物、化妆品及药物等而发生的炎性反应。
皮损为在接触部位发生界限清楚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
丘疹、水疱,可出现瘙痒症状。
类丹毒
类丹毒患者多在发病前接触过家畜、鱼类,或在屠宰工作中受伤,好发于手部。
皮损为紫红色,不化脓,不易发生水疱,往往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
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常发生于皮下、筋膜下、肌间隙及阑尾等部位。
皮损为境界不清的红肿,有显著凹陷性,有自发痛及压痛,中心可软化、波动及破溃等。
癣菌疹
发生于小腿部的
癣菌疹,常呈红斑样,但水肿不明显;可伴有瘙痒。
足癣症状减轻或治愈后,癣菌疹症状随之消失。
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暂时性、局限的皮下或黏膜下水肿。
多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等处。
治疗目的:及时抗感染治疗可控制症状,防止病情进展。
治疗原则:丹毒可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以全身药物治疗为主,需要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期患者疼痛明显,影响其活动,且机体消耗大身体虚弱,需要卧床休息。
下肢丹毒的患者应抬高患肢并制动,同时可以做一些健肢的屈伸运动,避免下肢血栓和
压疮的发生。
患者可自行下床活动时,应避免长久站立,以免引起下肢水肿。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全身用药
抗感染治疗
早期、足量、足疗程的抗生素治疗可减缓全身症状,控制炎症蔓延,并防止复发。
常用制剂:首选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或头孢类药物。
必要时,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使用敏感药物。
对症治疗
疼痛剧烈时,可遵医嘱予以口服止痛药来缓解。
对于体温在39℃以上及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类的药物降温。
局部用药
外用洗剂湿敷,并可外用抗生素软膏涂抹。
物理治疗
采用紫外线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均有一定疗效。
手术治疗
已化脓者应行手术切开排脓。
治愈情况
丹毒经早期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大多可治愈,部分患者可反复发作或迁延成慢性病程。
危害性
丹毒可能会反复发作,造成身体痛苦,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丹毒反复感染可导致局部
色素沉着、皮肤瘢痕、淋巴管性水肿及象皮腿等,但极少导致死亡。
丹毒反复感染也会影响心理健康,对患者和家人造成一定心理压力。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宜选择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保持排便通畅。
不宜进食刺激性的食物,如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
生活管理
日常注意清洁卫生,保持床上用品清洁、干燥、柔软,并勤换衣物。
建议穿宽松柔软的棉质内衣,避免对患处皮肤的摩擦。
居住环境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良好的温度和湿度。
心理调节
患者应正确认知疾病,可通过看书、听音乐、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对战胜疾病要有信心。
患者家属及朋友经常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增强患者信心。
预防
注意皮肤清洁,尽量避免皮肤外伤,并及时处理小创口。
皮肤病变出现瘙痒等不适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湿敷,避免搔抓以免发生感染。
尽量避免抠鼻、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在接触丹毒患者前后,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