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髓核组织向周围组织脱出,压迫相应脊髓或脊神经根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颈肩、上肢、腰腿部的疼痛、麻木或无力等
椎间盘退变、老化,扭伤、劳损等外因,使纤维环破裂、髓核脱出
常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定义
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构成。当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脱出于后方椎管内,但根部仍在椎间隙内,为椎间盘脱出。
多在椎间盘退行性变后,外力因素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脱出于后方椎管内,从而导致脊髓和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颈、肩、腰腿疼痛或麻木等相应神经症状。
可发生在颈椎、胸椎和腰椎的各个脊柱节段。
分类
按照椎间盘病变节段的不同分类
颈椎间盘脱出
胸椎间盘脱出
腰椎间盘脱出
按照椎间盘脱出压迫的部位不同分类
外侧型:以神经根受累引起的疼痛为主,也可因根动脉受压而出现脊髓症状。
旁中央型:介于二者之间,除神经根症状外,尚可出现半侧脊髓损害征象。
发病情况
颈椎间盘脱出
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胸椎间盘脱出
胸椎间盘脱出临床上不多见,约占脊柱椎间盘脱出总例数的0.12%~1.5%,患者多为40岁左右的中年人,男女比例相近。
腰椎间盘脱出
好发于年龄为20~5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4~6:1。
患者多有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首次发病常在弯腰持重或突然扭腰过程中发生。
椎间盘脱出以腰4/5、腰5/骶1发病率最高,约占95%。
椎间盘脱出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向后脱出。
致病原因
椎间盘退变
是腰椎间盘脱出的根本原因。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运动和负荷中承受巨大的压力。年龄增长、超重或肥胖等因素,可加速椎间盘退化。
在退变的基础上,轻微的外力或其他因素,导致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髓核组织脱入椎管,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产生症状。
损伤
积累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如反复弯腰、扭转等动作易引起椎间盘损伤。
急性损伤,如剧烈体育活动时,腰部快速扭转,容易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遗传
研究表明,本病青少年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有家族史。
发育异常
腰骶部先天发育异常,如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和关节突不对称等,可以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压力,增加椎间盘损害。
诱发因素
腰部姿势不当
腰部异常姿势或受力异常,如跷二郎腿、弯腰拾物等,可能诱发椎间盘纤维环破裂。
妊娠
妊娠期间整个韧带处于松弛状态,腰骶部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压力,从而增加椎间盘脱出风险。
其他
增加腹压(如用力排便)、受寒、受潮等,也可诱发椎间盘脱出。
高危因素
具有下列高危因素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长期伏案工作
重体力劳动
运动员或对抗运动爱好者
不良体态和习惯
高龄
超重或肥胖
主要症状
临床表现多样,与脱出物的位置、大小、压迫持续时间等有关。
疼痛
颈椎间盘脱出:颈肩部疼痛不适。
胸椎间盘脱出:可出现胸背疼痛。
椎间盘脱出:腰腿疼痛常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首先出现反复腰痛,后出现腿痛。部分患者腰痛与腿痛同时出现,也有部分患者只有腿痛而无腰痛。
神经根症状
颈椎间盘脱出:可有一侧或双侧上肢的
放射性疼痛,严重者前臂和手部感觉麻木,上肢、手部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痛:大部分发生在腰4/5及腰5/骶1节段脱出,疼痛多为逐渐性,具有放射性,由臀部向足部放射。可出现腰部及下肢的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尤其在活动时症状加重。
马尾综合征相关症状:腰椎间盘腰椎间盘脱出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压迫脊髓
颈椎间盘脱出:多有手臂甚至躯干及下肢麻木,手部精细动作不能完成,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严重可出现大小便障碍。
胸、腰椎间盘脱出:下肢
感觉障碍、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
活动受限
疼痛可引起脊椎活动度受限。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是由于前屈位时髓核向后移位,增加对受压神经根的牵张。
其他症状
颈椎间盘脱出患者在出现典型的神经压迫症状时,还可伴随其他上肢血管、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皮肤潮红或者苍白、干燥无汗等。
部分患者还可能因颈椎体前缘骨赘压迫食管造成吞咽困难。
就医科室
骨科
当出现颈、腰部酸痛、活动不利,甚至伴有肢体麻木等不适,应及时就诊骨科。
如果所在医疗机构骨科分科较细,出现上述症状可以就诊脊柱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颈腰部不适,应减少活动,尽量卧床休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存在肢体疼痛不适?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情况疼痛会加重、减轻?
是否存在腰腿疼痛等?
是否有大小便失禁?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或急性外伤病史?
既往是否有脊柱退行性变病史?
孕产史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CT检查、磁共振(MRI)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腰椎退行性变病史。
有长期伏案工作、重体力劳动或急性外伤病史。
临床表现
疼痛:出现局部疼痛,如颈肩部、胸背部、腰骶部及四肢的疼痛不适。局部按压可出现疼痛和肌紧张。
感觉异常,相应肢体出现麻木或刺痛。部分可出现
肌力下降,如腰椎间盘脱出可出现下肢无力,表现为“踩棉花感”。
腰椎活动受限,其中以前屈受限最明显。
还可伴有特殊表现:
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伸膝,被动抬高患肢<60°时出现下肢疼痛,视为阳性,为腰椎间盘脱出的典型表现之一。
腰椎间盘脱出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会阴部
感觉障碍,大小便失禁。
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
检查目的:是椎间盘脱出诊断的基本检查,检查是脊柱哪个节段的椎间盘脱出。
方法:一般拍摄腰椎正、侧位片,若怀疑脊椎不稳可以加照屈、伸动力位片和双斜位片。
检查意义:通过X线检查可以排除骨质破坏性病变,可以观察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脊柱生理曲线的变化及椎间关节稳定性情况。此外,X线平片可以发现有无结核、
肿瘤等骨病,还可以看到退行性变的表现。
CT检查
检查目的:椎间盘脱出诊断常用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骨组织结构及其轮廓,还能观察椎间小关节和黄韧带的情况。
检查意义:是帮助明确骨性结构情况的重要依据,但对脊髓、神经根、椎间盘的影像显示较差。
磁共振(MRI)检查
检查目的:对椎间盘脱出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很好显示脊髓的病损及脊髓的轮廓,也可显示髓核突出的程度和位置。
检查意义:可以全面地观察椎间盘是否病变,清晰地显示椎间盘脱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还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
电生理检查
检查目的: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与诱发电位。
检查意义:可协助确定神经损害的范围及程度,观察治疗效果。
鉴别诊断
本病因发病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此处根据椎间盘脱出的不同表现进行介绍。
颈肩肌筋膜炎
相似点:肩颈部酸痛,活动不利。
不同点:颈肩肌筋膜炎为慢性劳损性疾病,与长时间的不良姿势和年龄有关,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肩臂部疼痛。可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
胸廓出口综合征
相似点:上肢麻木、感觉异常,颈部疼痛。
不同点: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颈神经根受到颈部肌肉或锁骨下血管对神经根的压迫所致。体格检查、下颈椎处的
血管杂音和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椎管内肿瘤
椎管内肿瘤能引起颈椎病类似症状与体征,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予以鉴别。颈椎X线检查、CT检查可观察到肿瘤特征性表现,而MRI检查对疾病鉴别有决定意义。
腰肌劳损
相似点:腰部疼痛,活动后加重,与长期劳动有关。
不同点:腰肌劳损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腰部酸胀痛,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区有固定的压痛点,在压痛点叩击,疼痛反而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阴性,下肢无感觉异常表现。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梨状肌综合征
相似点:臀部和下肢疼痛。
不同点:
梨状肌综合征运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后缓解。腰椎间盘脱出的腰痛伴腰椎代偿性侧弯畸形,腹部加压时症状加重。4字实验阴性(患者仰卧位,一侧下肢伸直,对侧下肢髋与膝屈曲,小腿置于伸直的下肢大腿上,形成“4”字。检查者用手按压膝关节和髂嵴,没有疼痛为阴性)。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点:腰部疼痛、麻木,步行困难。
不同点:腰椎管狭窄多表现为下腰痛,马尾神经、腰神经受压症状,以神经源性
间歇性跛行为特点。影像学检查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治疗目的:缓解疾病进展,消除患者症状。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首选非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进行脊柱微创治疗。对于部分病情严重,无微创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开放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时间:6~12周。
一般治疗
疼痛严重者需卧床休息,注意佩戴相应支具以保护脊椎。
在症状缓解后尽早恢复适度的正常活动,同时需注意日常活动姿势,避免扭转、屈曲脊椎及过量负重。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药物作用:可缓解慢性腰痛并改善功能状态,但对坐骨神经痛的改善效果并不明确。
用药注意事项:应在饭后使用,因为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有
消化系统疾病者慎用,因为非甾体药常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表现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甚至会造成胃出血、大便黑色等。
糖皮质激素
药物作用:可有效缓解炎症反应性疼痛。
用药注意事项:不能骤然停药或随意加减更改服药次数,突然停药可致停药综合征,如疲乏无力、发热、
肌痛、关节痛、肌强直、情绪低落、甚至休克等。不建议长期服用,需遵医嘱。
肌肉松弛剂
可用于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腰痛,适用于伴有
肌肉痉挛的患者。
常见药物有:替扎尼定、乙哌立松等。
注意事项:可能有嗜睡、恶心、疲乏等不良反应。
神经根阻滞治疗
通过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注射至神经根附近起到消炎镇痛作用。对于短期内缓解神经根性疼痛,改善躯体功能和生活质量有良好效果。
短期内可明显改善症状,但是长期作用不明显。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分为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
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
主要适合腰椎间盘脱出,可增加椎间隙宽度,减少椎间盘内压,使椎间盘脱出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
常见骨盆牵引。牵引治疗应在康复科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大重量、长时间牵引。
手法治疗:可改善腰背部疼痛和功能状态。但需要由专业治疗师进行手法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其他理疗方法:如按摩、热敷、冲击波、干扰电疗法,均对本病症状有一定缓解。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包括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方向特异性训练等。如麦肯基疗法进行方向特异性训练,在关节活动范围末端进行反复屈伸牵拉,可有效缓解疼痛。
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核心肌群训练,以加强脊椎稳定性。还可个性化进行家庭适能训练。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合症状反复发作,有逐渐加重的神经压迫症状者。
颈椎间盘脱出
手术方式
前入路手术:为最常用手术术式;一般情况下,对于压迫位于椎管前方的患者,应选择颈椎前入路手术。
后入路手术:可以在尽可能减少颈椎后部结构损伤的前提下,直接扩大椎管,直接解除脊髓后方的压迫,并通过脊髓向后漂移实现脊髓前方的间接减压。
后-前联合入路手术:对于椎管前方压迫广泛、脊髓前方及后方均受压并且压迫过重的患者,根据病情,可选择后-前联合入路手术。
手术适应证
颈肩痛明显,存在上肢
放射性疼痛、麻木持续8周以上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或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颈肩痛及上肢麻木、疼痛反复发作半年以上,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近期加重者;
有明显上肢放射痛、麻木,并伴一侧肌肉萎缩及
肌力下降,影像学检查显示病变节段颈推间盘脱出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压迫神经根或脊髓者,或病变节段明显椎间不稳者。
胸椎间盘脱出
手术方式
常用手术方式包括后路“揭盖式”椎板切除减压胸椎间盘切除术、经肋横突切除入路摘除脱出椎间盘、前路经胸入路脊髓减压、经关节突入路减压椎间融合术等。
部分患者可使用胸腔镜治疗。
手术适应证
诊断明确伴有神经症状者:凡身体状态无手术禁忌者均应考虑手术,即使是脊髓严重被压,只要仍保留少许感觉,甚至仅仅肛门周围有感觉即可进行手术。
病情进行性加重者:应按急诊手术。由于胸椎椎管矢状径明显小于腰椎和颈椎,因此当髓核后突时,实质性的胸髓几乎无任何退缩的余地,此种质地柔软的脊髓实质一旦被硬度大于其本身的髓核挤压致损,可能形成横切性损害以致失去手术时机。
腰椎间盘脱出
手术方式
单纯髓核摘除术:适用于单纯型椎间盘脱出患者。该术式特点是软组织分离少,骨质切除局限,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
半椎板切除术:适用于椎间盘脱出合并明显退行性变,需广泛探查减压者。此术式视野清晰,易显露脱出椎间盘,可直接切除髓核,神经根减压充分,近期疗效肯定。
全椎板切除术:适用于同一间隙双侧脱出,或中央型脱出粘连较紧密伴钙化,不易从一侧摘除;或合并明显退行性椎管狭窄需要双侧探查及减压者。此术式显露充分,可充分减压,近期疗效肯定。
椎间融合术:适用于椎间盘脱出合并腰椎不稳,或因手术减压需要腰椎稳定性受到影响者。此术式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神经压迫症状,增加受累阶段的稳定性。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适用于腰椎椎间盘源性腰痛,包括包容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手术适应证
椎间盘脱出病史超过6~12周,经系统保守治疗无效;或保守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或反复发作。
出现神经麻痹,表现为肌肉瘫痪、脚踩棉花感,或出现直肠、膀胱症状。
术后注意事项
注意手术切口的干结,避免手术切口接触水分,容易引起切口的感染,手术切口每日要进行消毒、换药。
如果是进行开放性的椎间盘突出手术,术后前两周要卧床休息,因为在手术初期脊椎的稳定性较差,所以避免早期负重。
睡觉时要睡硬板床,在腰椎和颈椎下方要垫低枕头,这样可以缓解内固定受到的应力,防止内固定疲劳,防止固定失效。
术后佩戴相应护具可以限制脊柱活动以减轻疼痛。采用中等硬度床垫休息。
治愈情况
未治疗
椎间盘脱出无法自愈,如果不治疗,可出现脊椎相应阶段脊髓和神经根压迫刺激症状。
治疗后
多数病情较轻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脊柱微创技术在椎间盘脱出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传统手术治疗,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尽早开展术后康复锻炼,可获得很好的效果。
危害性
日常生活
如果椎间盘脱出会导致肢体疼痛,压迫神经,出现下肢无力、跌倒,步行活动受限,甚至大小便失禁,影响日常工作、生活。
心理健康
如果椎间盘脱出病程较长,患者易出现抑郁、忧虑等不良情绪。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应合理安排饮食,注意少吃高热量、高糖食物,营养均衡,避免肥胖。
生活管理
日常应避免弯腰抬重物、猛然扭腰等不良姿势,避免久坐及不良姿势。
日常加强腰背肌肌力训练,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在腰痛急性期需卧床休息,缓解期可适当进行活动,如进行游泳、太极拳等对脊椎友好的运动。
日常运动前应充分做好热身,活动时注意避免外伤和磕碰。
心理支持
日常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疾病对心理的影响。
家人应多关心患者,加强沟通,理解和安慰患者,使其得到理解和帮助。
病情监测
患者应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上肢
放射性疼痛、麻木、胸背部疼痛、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肌肉无力、无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就诊。
随诊复查
复诊的重要性:观察椎间盘脱出的进展、治疗效果。
复诊的时间:可遵医嘱复查,如症状加重也需及时复查。
复诊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脊柱CT或MRI检查。
预防
日常避免不良姿势,如弯腰抬重物、猛然扭腰等。
从事重体力工作者或者运动员,需做好专业防护。
从事伏案工作者,建议每小时活动肢体,避免久坐及不良坐姿。
日常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时避免磕碰和外伤,必要时佩戴防护用具。
日常应锻炼腰背、肩颈部肌肉力量,如双手抱颈对抗或者小燕飞,对脊柱有很好的拉伸作用。
如果有腰骶部疾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妊娠妇女应注意保养腰部,尽量减少弯腰等动作,必要时遵医嘱佩戴防护用具。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