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胃液素瘤又称佐林格-埃利森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
胰腺内分泌肿瘤,以难治性、反复发作或不典型部位的
消化性溃疡、高胃酸分泌为特征。80%~90%发生在胰腺各部,以胰头和胰尾较多见,90 %属胰腺非B细胞的
胰岛细胞瘤。肿瘤可以是单发或多发,2/3为恶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 50岁多见,男性约占60 %。
此病是Ⅰ型多发内分泌肿瘤的组成部分,Ⅰ型多发内分泌肿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占全部促胃液素瘤的20%。发病机制为肿瘤过度分泌促胃液素,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严重的
消化性溃疡及其他症状。正常情况下,促胃液素由G细胞分泌,G细胞主要分布在胃窦和
十二指肠。正常成年人胰腺不分泌促胃液素,而胚胎期含大量促胃液素。促胃液素过度分泌促使胃酸分泌增加的机制:①直接作用于壁细胞的促胃液素受体。②刺激肠嗜铬样细胞释放
组胺,间接增加胃酸分泌。③促进胃内壁细胞增殖,泌酸细胞数量增加。
促胃液素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以下三种:
1.消化道溃疡
80%~95%患者有上消化道溃疡,往往病情较重,不仅治疗困难而且容易发生并发症,一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与一般
消化性溃疡相似,主要表现为空腹时中上腹痛,常伴
反酸和上腹部烧灼感。溃疡最常见部位为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球后和降部、胃-肠吻合、近端空肠,食管也可发生。溃疡为多发,较一般消化性溃疡症状重、治疗所需药物剂量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易复发。因质子泵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严重的非典型部位溃疡已很少见,多数表现为单发
十二指肠溃疡,甚至无溃疡。
2.腹泻
腹泻可以是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或唯一症状,主要为渗透性腹泻,也可表现为分泌性腹泻,常伴有低血钾,抽吸胃液或全胃切除后可使腹泻减轻或消失。腹泻的原因是由于促胃液素对小肠吸收和运动的直接作用,以及含有大量胃酸的酸性胃液进入小肠后对小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Ⅰ型(MEN-I)的表现
累及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甲状旁腺受累者可有
高钙血症和
泌尿系统结石,
胰岛素瘤者可有低血糖及各种低血糖反应的症状。
4.脂肪泻
高胃酸的分泌使肠液呈酸性,
脂肪酶在酸性环境中灭活,使甘油不能分解为
游离脂肪酸,脂肪滴吸收困难,表现为大便量多,奇臭和消化不良。
有诊断意义的检查主要包括
胃液分析、促胃液素定量测定及激发试验等。此外,CT、经皮动脉(十二指肠动脉、胰背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十二指肠
内镜检查及经皮经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分段采血、75 Se-蛋氨酸注射后胰腺扫描等对定位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但阳性率一般不高。
依据患者有消化道溃疡症状及腹泻等临床表现,结合
胃液分析、促胃液素定量测定等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1.胃液分析
夜间12小时胃液总量>1 000ml(正常人 200ml(一般溃疡0.6(正常人<0.2)时即有诊断意义。
2.促胃液素定量测定
空腹
促胃液素测定可高出正常人(100pg/ml)的数倍至10倍。值得注意的是约60%的患者促胃液素水平并不高。
3.激发实验
对少数促胃液素水平不高者可做此检查,主要应用促
胰泌素法。
1.外科治疗
促胃液素瘤60%~70%为恶性,即使是良性也需手术治疗。已有肝转移的患者如能将原发
肿瘤切除也可能长期存活。在胰头部的肿瘤可考虑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肿瘤广泛浸润致切除困难者,则要考虑做全胃切除,使患者症状消失、营养改善。
2.药物治疗
如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可给予链脲素及
西咪替丁、奥曲肽等,常可获得较长时间生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