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计算机体层扫描即腹部CT,是指利用CT对腹部进行扫描的检查,旨在了解腹腔脏器有无感染性疾病,如炎症、结核、脓肿等;有无占位,如良、恶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有无畸形、结石、梗阻、穿孔、积液等。此检查无痛、非侵入性、简单快捷、性价比高,是目前腹部病变定位及定性诊断的最优方法,在腹部疾病的应用日益广泛。腹部计算机体层扫描包括CT平扫和增强扫描,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可做CT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1.诊断肝、胆、胰、脾、腹膜腔、腹膜后间隙及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尤其是占位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病变等。
2.判定胃肠病变向腔外侵犯及邻近和远处转移等。
3.引导穿刺活检及引流置管等介入性操作。
1.扫描体位相关:
生命体征不稳定,不能搬动或平卧者。
2.放射线相关:孕妇、儿童慎用,婴幼儿一般不用。
3.造影剂相关:碘造影剂过敏、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重症甲状腺疾患者。
在检查前患者通常需要口服2%含碘对比剂的水溶液,其目的一是让对比剂充盈整个肠腔,以减少肠腔积气在X线作用下所产生的伪影,避免因伪影而影响诊断效果;二是将肠道充盈后便于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平扫CT
主要用于显示腹部结构的基本信息,一般用横断面扫描。扫描过程中患者应制动,不合作者可予镇静剂。扫描前患者应练习屏气,避免因呼吸运动产生伪影。扫描前口服或经鼻胃管给予足量造影剂,以提高CT对胃肠道结构的评估。根据造影剂CT值不同可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前者对十二指肠壶腹部的观察较好,有助于显示
炎症性肠病者肠壁的异常强化和增厚,且不影响三维重建时对血管结构的显示;后者有利于显示低密度的充盈缺损、肠壁增厚及胃肠道穿孔等。
2.增强CT
血管内注射造影剂再行扫描的方法,多为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剂,旨在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显示平扫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判断病变性质。根据注射造影剂后扫描方法的不同分为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等方式。
3.特殊扫描
(1)薄层扫描:层厚<5mm,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更好显示病变细节,一般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或需三维重建等后处理者。
(2)CT灌注成像:常规CT增强扫描的基础上,结合快速扫描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成像方法。可反映组织的血管化程度及血流灌注情况,提供常规CT不能获得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属功能成像的范畴。
1.肝脏:平扫CT对诊断脂肪肝、
血色病、肝脏出血及钙化等病变不可缺少。增强CT可增加正常肝组织与病灶问的密度差,更清楚地显示平扫不被发现或可疑的病灶,判断病灶的血供情况,帮助鉴别病灶的性质,显示肝内血管解剖。
2.胆管系统:平扫CT可清晰显示多数含钙结石和固醇类结石,色素结石、泥沙样结石、胆汁结晶等与胆汁密度差较小,CT难以显示。增强CT多期扫描可发现胆管系统原发
肿瘤,并依据肿瘤强化方式及其演变特点进行鉴别诊断。
3.胰腺:平扫及增强CT可作为
胰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
胰腺肿瘤的分期和手术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性较高。增强CT利于显示胆总管、胰管,薄层扫描可检出尚未造成胰腺形态异常的胰内小病灶,显示胰腺肿瘤与胰周血管的关系,CT血管成像可准确判断胰周动脉、静脉血管状态,CT扫描及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胰腺疾病在胰周和腹膜后间隙的扩散,全面反映腹腔内和腹膜后的
淋巴结肿大、肝脾情况、腹膜网膜和系膜状态。
4.脾脏:薄层和多期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各类小病灶,了解病变有无钙化。CT检查可确定病变的存在和范围,结合临床及其他辅助性检查,明确病变可能的性质。
5.消化道:CT检查可显示钡剂造影不能观察到的消化道管壁本身的改变、管腔外异常及周围器官结构的继发性改变,如腹膜、血管、淋巴结、实性器官、腹水等,在评价消化道肿瘤分期、
炎症性肠病、消化道
急腹症、肠系膜病变等方面提供更多信息。结合钡剂造影检查,可实现对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病变的早期诊断、功能评价、临床分期和预后评估。CT仿真
内镜检查可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直径>5mm的
息肉性病变,其敏感性及准确性已接近内镜检查,在结直肠病变的早期筛查方面应用较多。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