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附近的组织改变导致的便秘
主要有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困难等症状
常由盆底松弛、盆底失弛缓及肠外梗阻等引起
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及非手术治疗
定义
出口梗阻型便秘是指由于直肠肛管附近的组织改变,导致排便困难或粪便羁留的综合征。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困难等,部分患者甚至需要压迫会阴或者手指辅助才能排便。
分型
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始动因素混杂、病因复杂,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
松弛型出口梗阻型便秘
主要病因为盆底肌肉张力过低、盆底支持结构松弛;
盆底松弛可能由先天性因素及后天性损伤造成;
主要病因为巨结肠、
直肠前突、直肠黏膜脱垂或内套叠、骶骨直肠分离、严重的盆腔脏器下垂、会阴下降等。
痉挛型出口梗阻型便秘
主要病因为盆底肌群张力过高(不能松弛、松弛不良或矛盾运动),即盆底痉挛;
病因包括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征、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盆底肌痉挛综合征。
发病情况
我国成人
慢性便秘的患病率为4%~6%,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我国老年人有便秘症状者高达15%~20%,女性明显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明显增加。
致病原因
导致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病因主要有:
盆底肌肉松弛
直肠黏膜脱垂:因直肠黏膜松弛、脱垂,排便时形成套叠,堵塞肛管上口,引起排便困难。
直肠前突:因直肠阴道隔薄弱,或会阴下降,长期在排便时粪便的压迫下向阴道突出引起粪便排出困难。
直肠内套叠:造成直肠黏膜退行性变化,脱垂于直肠壶腹内,引起疾病。
会阴下降综合征:由于固定会阴中心腱的会阴浅横肌薄弱退变,整个会阴体下垂,肛门位置变浅,肛管变短,阴部内神经受损,致直肠感觉功能下降,盆底肌肉松弛下降,引起便秘。
盆底肌肉痉挛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或纤维化致使排便时肌肉松弛困难,引起盆底出口处梗阻,导致便秘。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排便时盆底肌不能放松,甚至反而收缩,一直封闭盆底出口,引起排便困难。
内括约肌失弛缓:由于长期忽视便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在排便过程中内括约肌不能放松而引起的便秘。
子宫后倾
正常子宫在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前倾位。若子宫发育不全、产期保养不当、盆底炎症等原因会导致子宫向后下方倾斜,压迫直肠前壁,引起便秘。
发病机制
正常排便时,粪便进入直肠,经神经反射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松弛,直肠收缩使直肠内压力大于肛管压力,促进粪便排出。
肛门、直肠解剖结构异常引起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障碍、失协调及排便动力障碍时,就会导致排便困难,引发便秘。
主要症状
主要有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和排便困难等症状。
排便次数减少
每周排便常少于3次,每次排便的量少。
粪便干硬
粪便呈深褐色坚硬块状。
排便困难
排便困难、费时费力。
需在肛门周围加压才能排便,或者需用手指插入直肠或阴道才能排便。
伴随症状
肛门坠胀感
排便时,可伴有肛门下坠、阻塞感及排便不净感。
肛周疼痛
粪便过硬过粗时,可损伤肛门造成疼痛。
并发症
消化功能紊乱
便秘患者肠动力差,可影响消化功能。
可出现腹胀、食欲欠佳、口臭等症状。
痔疮
长期便秘,大便秘结,排便时可损伤直肠黏膜,影响静脉回流,可导致痔疮出现。
可出现排便时疼痛、便血、痔疮突出等症状。
肛裂
长期便秘、粪便干结引起的排便时机械性创伤,是大多数
肛裂形成的直接原因。
表现为排便周期性剧烈疼痛、便秘和出血等症状。
就医科室
肛肠科
当出现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或有肛门坠胀感、肛门疼痛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前往肛肠科就诊。
普外科
出现上述类似症状时,也可前往普外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出现频繁的肛门坠胀感、排便不畅等症状时,应积极就医。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粪便的形状是否正常?
是否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等症状?
便秘是经常性还是偶然发生?
病史清单
是否有子宫后倾?
饮食的习惯是否健康?有无偏食、暴食、厌食?
有无熬夜习惯?生活压力大不大?
做过什么检查?结果是什么?是否治疗过?效果如何?
精神是否过度紧张、焦虑、抑郁?
是否有与铅等重金属长期接触史?
是否有
肿瘤的预警症状(贫血、消瘦、腹部包块)?是否有
结直肠癌家族史?
有无腹部手术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检查、结肠传输试验、
排粪造影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含铝或铋的抗酸药:复方铝酸铋等。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怀孕、外伤、长期过度用力排便等高危因素史。
临床表现
常有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有无感染等情况。
血生化:可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等情况。
便常规:可明确患者有无便血,大便中有无潜血、黏液等。
影像学检查
钡灌肠造影
通过肛门注入钡剂拍片观察,可判断直肠的长短,是否冗长、下垂、盘曲、畸形、狭窄、扩张等。
还可判断是否存在巨结肠、结肠冗长症、脾曲综合征、盆底疝等。
检查前需要清洁灌肠。
结肠传输试验
口服含有特殊标志物的胶囊后8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拍片,观察标志物的位置,判断胃肠蠕动功能。
是判断结肠内容物运行的速度及受阻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有助于评估便秘是慢传输型还是出口梗阻型。
检查期间不能服用任何影响胃肠道的药物。
排粪造影检查
又称动态造影检查,是模拟排便的过程。
向直肠内注入造影剂(
硫酸钡),动态观察静息、提肛、用力排便及排空后状态下,直肠及肛管形态及位置变化的特殊造影检查方法。
了解直肠、肛管及盆底结构有无功能性及器质性改变,是明确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的重要依据。
内镜检查
肛门镜或直肠镜检查
肛门镜或直肠镜经肛门缓慢进入肛管、直肠,以观察出口局部病变。
还可以观察有无痔疮、肛周纤维化、溃疡、
肿瘤、炎症等,必要时取组织活检。
结肠镜
可直接观察肛门、直肠黏膜有无病理改变。
还可看到肠腔有无狭窄、有无溃疡、炎症、
息肉、肿瘤等。
检查前需要完善肠道准备,否则不能检查彻底。
其他检查
直肠指检
可以对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张力情况以及功能是否协调作基本评估。
还可以筛查直肠、肛门的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压力测定
肛管、直肠、盆底的功能变化均能通过压力变化而表现出来;
可检查肛门内外括约肌、盆底、直肠功能及协调情况。
了解并量化评估肛门、直肠储便和排便功能。
肛门肌电图检查
肌电图是一种无创检查。
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查盆底肌中耻骨直肠肌、外括约肌的功能,能帮助明确便秘是否为肌源性。
可用于盆底异常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盆底异常的一种常规检查技术。
还可用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
球囊逼出试验
球囊逼出试验是检查直肠排便功能的一项辅助检查。
对判断盆底肌功能和直肠感觉功能有重要意义。
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不能排出50ml体积的球囊。
鉴别诊断
肠梗阻
相似点:二者都可出现排便次数减少。
不同点:
肠梗阻患者多伴有呕吐及明显腹痛,可出现
肠鸣音亢进的体征。完善立位腹平片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直肠肿瘤
相似点:都可出现排便困难等症状。
不同点:严重的直肠肿瘤患者除出现排便困难外,还可出现便血、消瘦、贫血等表现。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炎症性肠病
相似点:都可能出现排便困难。
一般治疗
合理饮食
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至少1500毫升。
保证膳食纤维摄入,成人每日摄入纤维含量25~35克,如糙米、玉米、
大麦、米糠等杂粮,胡萝卜、薯类、四季豆等根茎和
海藻类食物。
每日摄入1~2个香蕉、苹果。
每日一杯牛奶。
建议不饮酒及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否则会加重大便的干燥。
建议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油脂:适量增加烹饪油用量(心血管疾病慎用)。
适当运动
建议运动量为每日30分钟,每周5天。
运动项目可选择快走、跑步、跳绳、游泳等。
建立正确的排便习惯
养成正确的排便习惯,每日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因为此时肠道活动最活跃,即使无便意。每次排便5~10分钟,养成排便习惯。
不能抑制便意及刻意忍耐,有便意应立即去排便。
排便时集中精力,不可阅读、玩手机、吸烟等。
按摩腹部
促进肠蠕动:仰卧,顺时针方向,自右下腹开始,顺时针按摩腹部,用力中等,每次约1分钟,每日重复10次。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使用泻剂
合理使用泻剂,长期服用泻剂易引起药物依赖,加重便秘。
益生菌:双歧杆菌、酸奶等益生菌制剂。
中医治疗
包括口服中药调理、中药直肠滴入、耳穴埋豆、电针、普通针刺、灸法等。
手术治疗
出口梗阻型便秘需根据导致出口梗阻的具体原因,选择手术方式。
直肠前突修复手术
目的:缝合直肠阴道隔的肌层,修补缺损的直肠阴道隔薄弱区,进而加强直肠前壁,矫正直肠前突,缓解梗阻。
手术方式:经直肠切开修补的Sehapayah术。
禁忌证:结肠慢运输型便秘、有反常肛管括约肌收缩等。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术
目的:切除脱垂的黏膜后,将直肠黏膜向上悬吊牵拉并收紧,解除直肠黏膜松弛,恢复正常解剖结构以缓解梗阻。
并发症:吻合口狭窄、组织排异反应、
肛周脓肿、盆腔感染等。
组织选择性经肛吻合器直肠切除术
适应证: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
目的:选择性切除直肠黏膜,缓解梗阻,保护肛门和直肠功能。
并发症:耻骨直肠肌功能失调、持续肛门疼痛、误伤脏器等。
功能性直肠悬吊术
适应证:低位、无合并症的直肠黏膜内脱垂。
目的:严重直肠全层内脱垂,可采取经腹直肠悬吊术,纠正盆底形态异常及解除梗阻。
禁忌证:直肠脱垂时间过长的患者,肠管可发生坏死。
并发症:粪块堵塞、骶前出血、狭窄、
盆腔脓肿、小肠梗阻等。
耻骨直肠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
目的:切断耻骨直肠肌,解除痉挛,去除梗阻。
其他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作为便秘的一线疗法,无痛苦、治愈率高、安全无不良反应。
可以改善血供,增强肌肉兴奋性,改善盆底松弛痉挛,促进肠蠕动增加便意。
康复锻炼
包括腹肌训练(如仰卧起坐)、肛门括约肌力量训练(如提肛运动)、小球囊盆底肌功能锻炼。
小球囊盆底肌功能锻炼:将小球囊置于患者肛门5~10厘米处,做收缩和放松肛门肌肉,排便后进行,效果更佳。
精神心理治疗
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必要时给予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治愈情况
一般情况下,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治疗效果较好,有治愈可能。
器质性疾病所致便秘是否治愈与原发疾病是否正规治疗有关。
危害性
便秘患者肠动力差,影响消化功能,可能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影响生活。
长期便秘,大便秘结,可能会导致痔疮、
肛裂等相关疾病,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老年人群,若合并冠心病、高血压、
脑卒中等疾病,在过度用力排便时,有诱发心肌梗死、脑出血等急症的可能,后果严重。
日常管理
已经确诊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患者,日常生活应注意以下方面:
饮食管理
要加强营养,以高蛋白、低脂肪为主,促进营养吸收,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每日水的摄入量在1500ml以上。
生活管理
保持大便通畅,并观察有无便血,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腹部按摩可缓解症状。
每日坚持做提肛运动,缓解肛门坠胀。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心情舒畅,适量活动、避免久蹲、久坐。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大便情况。
术后注意切口情况,如有流脓等症状出现,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随诊复查
康复期间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
复查时间
需专科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
若出现切口处疼痛、流脓等症状,建议立即进行复查。
预防
出口梗阻型便秘没有特异性预防措施,注重日常生活管理,可降低发病风险。
合理的膳食结构,应增加纤维素和水分的摄入,每日摄入膳食纤维25~35克;每日至少饮水1.5升。
有盆底肌松弛、盆底
肌肉痉挛、子宫后倾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因在晨起和餐后肠道活动最活跃,建议在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尝试排便,排便时要集中精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避免久坐和运动过少。
适度运动对排便有利,尤其是久病卧床、运动少的老年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