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
常由肠系膜动脉栓塞、狭窄、静脉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
进行个体化治疗,包括血管再通、肠道切除、抗凝、抗感染等
早期发现、及时正确诊治,可以降低病死率
定义
肠系膜血管闭塞多由于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血栓形成,以及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所致,表现为严重的
急腹症。
肠系膜动脉的急性血液循环障碍,肠管短时间内缺血坏死会形成
肠梗阻、肠穿孔,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而肠系膜静脉闭塞起病较缓,先有腹部不适,后发展为腹部剧痛和呕吐。
肠系膜血管闭塞一旦发生肠道缺血,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治疗成功率低。
分型
肠系膜血管闭塞主要分为肠系膜动脉闭塞和肠系膜静脉闭塞两种类型。
肠系膜动脉闭塞
主要包括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占60%)和慢性肠系膜动脉闭塞(占40%)。
急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以动脉内栓子为主要病因,其次是局部
血栓形成,影响肠系膜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下动脉供血区域。
慢性肠系膜动脉闭塞:主要是由于动脉硬化或动脉炎等导致的动脉狭窄。
肠系膜静脉闭塞
也称为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和肠壁水肿。
疾病原因包括局部因素(如慢性
炎症性肠病、腹部感染等)和全身因素(如血液高凝状态、肝硬化等)。
发病情况
肠系膜血管闭塞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疾病,但却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为 0.1%,病死率 25%~75%。
肠系膜血管闭塞的发病年龄主要在 50 岁以上,尤其是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大约为2:1。
随着人口老龄化,肠系膜血管闭塞的发病率可能存在上升趋势。
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是肠系膜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
致病原因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栓子主要来自心脏和主动脉壁粥样斑块,常见于心肌梗死后的附壁血栓、心瓣膜病、
心房纤颤、
心内膜炎等。
栓塞可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自然狭窄处,常见部位在结肠中动脉出口以下。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大多发生在动脉硬化性阻塞或狭窄的基础上,常影响到整个肠系膜上动脉,也有较局限的情况。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可继发于
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血流游滞、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和外伤或手术造成
血管损伤等。
高危因素
年龄: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人更易。
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
心房颤动等,容易导致心脏内产生血栓,血栓随血流进入肠系膜血管。
糖尿病、
高脂血症、肥胖、吸烟:这些因素可能诱发动脉硬化,增加肠系膜闭塞的风险。
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患有炎性肠病等患者:这些特定人群肠系膜血管闭塞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肠系膜血管闭塞因病因、部位、范围和发生的缓急的不同,临床表现各有差别。一般闭塞发生过程越急,范围越广,表现就越严重。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又较静脉闭塞急而严重。
主要症状
剧烈腹痛
突然发生剧烈的腹部绞痛,难以用一般药物缓解,可以是全腹性或局限性。
腹痛由阵发性转为持续性,疼痛部位可能是脐周或上腹部,随着病程发展,疼痛逐渐加重。
疾病早期患者腹痛剧烈,但腹部检查时并无明显
反跳痛或肌紧张,可能有轻度的压痛。
恶心、呕吐
多数伴有呕吐,频繁或持续,呕吐物带血。
腹泻、血便
部分病人有腹泻,并排出暗红色血便。
随着肠坏死和
腹膜炎的发展,腹胀逐渐明显,
肠鸣音消失,停止排便和排气。
并发症
肠道缺血坏死
缺血时间过长,肠道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血氧供应,可能导致肠道壁出现缺血、坏死、变性变薄。
肠穿孔
严重的坏死可导致肠壁破裂,使肠内容物泄漏至腹腔,引发
急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
由肠穿孔引发,症状包括剧烈腹痛、
腹肌紧张、发热、脉搏加速等。
肠道感染
肠系膜血管闭塞可能导致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流,引发肠道内的感染和炎症扩散。
肠功能障碍
由于肠道供血问题,肠蠕动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消化道功能紊乱,如
肠梗阻、营养吸收不良等。
如果出现
急性腹痛,而
腹部压痛情况不明显时,疑似患有肠系膜血管闭塞,应尽快就医,及时诊治,避免发生严重情况发生。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出现急性腹痛时,应尽快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
普外科
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也可前往综合医院的普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回顾症状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等,以便告知医生,帮助医生快速诊断。
就医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以及一些有效的既往病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等信息材料。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部疼痛症状?
疼痛的性质是怎样的?
是否出现呕吐、腹泻或便秘、发热等症状?
这些症状发生多久了?
这些症状发作前是否进食了油腻食物或饮酒?
这些症状发作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是怎样的?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
近期是否有手术史?
是否长期高脂饮食、饮酒?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腹部CT等。
诊断肠系膜血管闭塞的依据主要包括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存在的病史包括有心脏疾病(如
心房颤动)、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等。
最近存在
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和外伤或手术等情况。
临床表现
症状
急性剧烈的腹痛,脐周或
上腹部疼痛,疼痛随病程加重。
恶心、呕吐、呕血、血便。
腹泻或便秘、排气排便困难。
体征
血液检查
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找出感染和炎症的指标。
通常,肠系膜血管闭塞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C反应蛋白、血红细胞沉降速率等炎症指标可能升高。
影像学检查
彩超
彩超可以检查肠壁血流情况和血管内血栓。
肠系膜血管闭塞的特异性表现包括局部肠壁血流限制或消失,血管内可见血栓等。
腹部CT
腹部CT可以明确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以及血管梗阻部位。
特异性表现包括局部肠壁增厚,肠壁增强不均匀,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以及栓塞或狭窄的血管,可见到形成阻塞的栓子等。对于静脉闭塞,腹部CT可以发现肠壁静脉内的血栓等。
介入造影
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介入造影可明确血管病变的位置、程度和范围,同时可评估血管再通情况。
特异性表现为动脉病变处血流受限、血管内可见栓子等。
鉴别诊断
引起剧烈腹痛的疾病较多,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与他疾病区别。
急性胃肠炎
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与肠系膜血管闭塞表现相似。但急性胃肠炎通常由于食物中毒、病毒感染等原因引起,症状起病急、病程短,多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
急性胰腺炎
同样表现为剧烈腹痛,主要疼痛部位在上腹或腰背部。
急性胰腺炎主要病因包括饮酒、高脂肪饮食、胆固醇结石等。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发现血中淀粉酶增高、腹部CT表现出胰腺炎改变可明确诊断。
急性阑尾炎
症状表现为转移性
右下腹痛、恶心、呕吐。根据临床表现、腹部体征及血象可作初步判断,在手术治疗中可确定阑尾炎诊断。
肠梗阻
主要表现为腹胀、
肠鸣音亢进、腹痛。腹部X光、CT检查可发现肠道梗阻的部位,有助于确定诊断。
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可表现为剧烈腹痛,伴有
高热、恶心、呕吐等。腹壁反跳痛、肌张力明显增强等体征。
治疗目的:通过手术和药物治疗,恢复肠道血流,防止肠道缺血、坏死和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治疗原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采取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血管再通术、肠道切除、抗凝、抗感染等,以及积极的液体复苏和
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
禁食时间取决于腹痛症状是否缓解,通常在腹痛症状完全缓解后停止禁食,嘱患者先饮水,若无问题,则进食流质饮食,最后恢复正常饮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抗感染、扩血管、抗血小板、溶栓等。药物使用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溶栓或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镇痛治疗。
抗凝治疗:如
肝素、华法林等,通过抗凝作用,降低
血栓形成和栓子进一步增大的风险。适用于无明显手术禁忌和出血风险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抗感染治疗:用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常用抗生素包括头孢类、青霉素类等。用药需根据患者体征、病原菌及药敏等情况选择,并遵照医嘱规范用药。
扩血管治疗:如尼卡地平等,用于扩张血管、提高肠道血流。患者的血压需要密切监测,并调整药物剂量。
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包括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两者兼用。
手术治疗
如果经保守治疗后腹痛无缓解或加重,或患者有明显
腹膜炎体征,有肠缺血坏死可能,则行开放手术或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剖腹探查手术、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肠切除、球囊扩张术、置管溶栓术、支架植入术、血栓抽吸等。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风险较高,需要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术后要重视感染防控、并发症监测,密切观察肠道功能恢复。
肠系膜血管闭塞的预后因诸多因素影响,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
治愈情况
肠系膜血管闭塞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
尽管肠系膜血管闭塞的治愈率不容乐观,但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部分患者仍有机会恢复。
由于疾病的急性及严重性,整体死亡率较高,大约在25% ~75%之间。
预后因素
疾病的严重程度:越早期发现和治疗,预后越好。如果肠道尚未出现广泛坏死,手术治疗成功率较高。
患者年龄:老年患者预后往往较差,特别是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由于肠道供血状况较差、恢复力低,预后不佳。
合并症: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诊断及治疗时间:越早发现和治疗,预后越好。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肠道缺血时间,以降低肠道坏死的风险。
危害性
肠道缺血、坏死:肠道血流受限,可导致肠道缺血、坏死,甚至穿孔。
急性腹膜炎:肠穿孔导致腹膜受到感染,引发急性腹膜炎,危及生命。
肠系膜血管闭塞为急重症,在急性期之后患者仍应加强日常生活管理和监测,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摄取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以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促进肠道正常蠕动和排便,减轻肠道负担。
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或过饱。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减少肠道不适。
生活管理
戒烟、限酒,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坚持适度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降低血压、减轻体重,改善心血管健康。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康复训练
在术后适当时期,可在医生建议下参与康复训练,以帮助肠道功能恢复。
心理支持
疾病期间,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需要家人、朋友和医生的关爱、支持和鼓励。
病情监测
肠系膜血管闭塞患者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密切观察以下几个方面:
腹痛变化:注意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频率和持续时间,如发现腹痛突然加重或变化较大,应及时就医。
消化系统症状:观察胃肠道功能,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
体温:如发热、体温波动等,要警惕感染的可能。
切口恢复情况:对于术后患者,要关注切口愈合情况、红肿等,防止感染。
随诊复查
患者在术后约6周时一般需要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每隔3~6个月、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具体时间由医生根据病情确定。
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血糖和
心电图、腹部彩超、腹部CT等化验检查。
复查时间和项目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状况和医生建议进行。在治疗和复查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预防
预防肠系膜血管闭塞的方法和措施主要针对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饮食习惯
保持均衡膳食:摄取含有丰富果蔬、全谷类、坚果等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过度摄入油腻、高脂、高糖食物。
控制体重:避免肥胖,保持适当的体重。
限制盐分摄入: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戒烟: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限制酒精摄入:过量饮酒会增加
肝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增加体力活动:保持有规律的锻炼,如散步、游泳、瑜伽等,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管理基础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需要定期体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相关的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