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在严重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起病隐匿,多发生于老年人。因长期慢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导致侧支循环的建立,所以临床上急性缺血症状较轻。但随病情恶化可出现腹痛。当出现
腹膜炎症状和体征时,患者多已发生肠坏死和穿孔。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发生在
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这类病人常合并弥漫性动脉硬化,少数患者由于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导致血栓。此外,肠系膜血管移植术后,血管创伤、血液凝固状态的改变亦可促使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起病缓慢,发病前多存在慢性肠功能不全或伴有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1.腹痛
进食后出现弥漫性腹部绞痛,可从上腹向后背放射。腹痛发作与进食量呈正相关,一次发作可持续2~3小时。亦有表现为进食后胀满不适或
钝痛。
2.恶心、呕吐、腹泻
剧烈绞痛可伴发恶心、呕吐,随症状进行性加重。病人因惧腹痛而不敢进食。肠道供血不足可有慢性腹泻,粪便量多,呈泡沫状,粪便中有大量的脂肪丢失。
3.体重减轻
因慢性腹泻,营养大量丢失,病人可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
4.急腹症
可出现剧烈的腹痛,伴有频繁的呕吐,呕吐物为血性物,肠蠕动增强;血性便在
肠系膜动脉栓塞中少见。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肠坏死及
腹膜炎等症状,甚至导致休克。
5.体征
早期营养不良是主要体征,有时在上腹部可听到收缩期
血管杂音。后期发生肠管坏死,出现腹膜炎体征及休克的征象。
2.
腹部X线片早期可见大小肠有轻度或中度扩大充气,晚期由于肠腔和腹腔内大量积液可呈普遍密度增高。
3.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可在该动脉起始部3cm以内发现血管的完全闭塞,因为存在侧支循环,故梗阻远侧动脉可有不同程度的充盈。
4.CT扫描在增强和灌注动态图上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小肠肠管扩张,肠管环形增厚,呈“晕圈样”改变,又称为双晕征。严重肠缺血时,肠壁界限不清、模糊,肠腔或腹腔内合并高密度
血性腹水。
1.病史
老年病人,既往患有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或有肠系膜血管移植手术史、血管创伤史,或有血液高凝状态等。注意与房颤心房血栓脱落导致的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相鉴别,后者多有房颤等心律失常病史。
2.临床表现
进食后腹部绞痛,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或消瘦。
3.辅助检查
腹腔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
血栓形成,是诊断的重要依据。CTA检查也可以有效显示动脉的情况。
1.非手术疗 症状轻者可用抗凝治疗。由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很难进行选择性动脉插管局部输入溶栓剂,故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出口处已有明显狭窄变化,病人一般情况较好,应积极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有:血栓内膜剥脱术;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行搭桥转流术;将肠系膜动脉狭窄段切除,然后将该动脉再植入腹主动脉;其他,尚可采用分期球囊导管扩张和放置支架的方法。
3.手术后处理 严密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特别是进行消化道重建手术的患者。若出现
肠瘘,可经瘘口在其远端肠襻内置管,进行胃
肠内营养。继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纠正
酸中毒,全胃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改善中毒症状,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DIC及
多器官功能衰竭,并防止手术后形成血栓。
肠坏死发生后,即使经过有效的处理预后仍然较差。患者可能因为切除肠管过多导致
短肠综合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