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是人体创伤或炎症愈合过程的产物
瘢痕表现为略高、平或略凹陷于正常皮肤,呈结节状、条索状,部分可伴有瘙痒
继发于皮肤外伤、溃疡和局部炎症病变等,在愈合过程中形成
不影响生活的生理性瘢痕无须治疗,影响生活或求美者可通过药物、手术等综合治疗
定义
瘢痕俗称“疤痕”“疤” ,是人体创伤愈合过程的自然产物。
瘢痕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改变。但瘢痕增生或面积过大而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各种不良后果。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可引起痒、刺痛等症状,严重者影响人的容貌、活动功能以及社会心理健康。
分类
根据性质分类
生理性瘢痕
指表浅伤口完全性修复愈合后所形成的瘢痕局部平整,无明显增生或凹陷,对局部外观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影响,一般不需做特殊治疗。
病理性瘢痕
包括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瘢痕挛缩等。可伴有明显的瘙痒、刺痛等不适,位于关节部位的病理性瘢痕可导致关节活动功能受限,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须积极治疗。
根据成熟度分类
成熟瘢痕
瘢痕经一段时间后,不再生长,颜色不再改变,厚度变薄,质地变软,整体趋于稳定。
未成熟瘢痕
多为创面愈合后的早期,瘢痕颜色较红,表面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质地较硬,弹性较差,可伴有瘙痒、刺痛等不适,且瘢痕仍处于一定的变化过程中。
按瘢痕对人体功能的影响分类
挛缩性瘢痕
瘢痕生长过程中可发生挛缩。位于关节部位的瘢痕挛缩,可造成关节部位的活动功能受限,严重者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非挛缩性瘢痕
非挛缩性瘢痕也可出现局部的瘢痕组织收缩,但收缩程度较小,不影响人体的活动功能。
发病情况
生理性瘢痕很常见,出现于所有有皮肤损伤并愈合后的人群。
有色人种瘢痕疙瘩的发生率较高。
我国台湾地区报道的病理性瘢痕的年发病率为15/万。无性别差异,以20~30岁多见。
致病原因
外伤
烧烫伤:如高温烫伤、电烧伤、化学烧伤、
放射性损伤等,若损伤达真皮层也可导致瘢痕。
创伤:车祸、摔伤、刀割伤等外伤,严重者可导致皮肤整块撕脱。
手术切口:手术切口以瘢痕形式愈合。
其它因素:长期受到紫外线或辐射源的照射;腐蚀性或有毒化学物质的职业暴露。
疾病
皮肤病:严重且持久的炎症性皮肤病,如严重痤疮、毛囊炎、
化脓性汗腺炎等。
其他
药物不良反应等。
瘢痕的形成机制
瘢痕的形成是自然的产物,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一般认为是创伤后发生局部炎症反应,所产生的胶原合成与降解不平衡造成的。目前已知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多种细胞(如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微循环因素、免疫因素等参与了瘢痕的形成和转归。
主要症状
生理性瘢痕
生理性瘢痕起初可伴有或不伴有瘙痒、刺痛等不适症状,但一般程度较轻,为偶发,较少为持续性,个体忍耐度良好,不影响生活质量,瘢痕成熟后不适症状消失。
病理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在生长期可伴有较为明显的瘙痒、刺痛症状,患者一般也可耐受,持续时间为数月到数十年不等,增生性瘢痕稳定后,症状可消失。
存在持续生长的特性,不存在成熟期,因此不适症状可伴终身,但在生长过程中,瘢痕疙瘩中央部可出现萎缩,局部症状可有所缓解,但周边仍然处于生长期,症状持续存在。
除此之外,由于瘢痕疙瘩周边皮肤存在皱褶,可藏污纳垢,清洁不易,易引起皮肤溃疡出现明显疼痛症状。
瘢痕挛缩:瘢痕引起器官聚集部位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在面部和四肢、颈部等部位(如睑缘、口唇缘、关节屈伸侧、颈前等)的瘢痕,易导致程度不等的挛缩畸形及伴随相应的功能障碍。
并发症
继发感染
瘢痕可引起瘙痒,患者为缓解症状搔抓局部,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除此之外,瘢痕疙瘩存在慢性炎症,局部可形成窦道及积脓。
肢体功能障碍
位于关节或者管腔内的瘢痕在挛缩后会出现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管腔狭窄等,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就医科室
整形美容科
手术创面、裂伤、烧伤愈合后出现局部皮肤隆起,呈红色,影响外观或关节活动,建议及时就医。
皮肤性病科
因皮肤病变(如痤疮、毛囊炎、水痘和疫苗接种处等)出现局部质地坚韧病变或
瘢痕疙瘩等,建议及时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如果出现皮肤病变瘙痒或疼痛,建议避免搔抓或摩擦,以免造成病变损伤、感染,影响疾病评估。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什么时候发现皮肤病变的?
皮肤病变发生的部位有哪些?是否伴有瘙痒或疼痛?
皮肤病变近期面积和颜色有没有明显变化?
皮肤病变是否影响关节活动?
病史清单
皮肤病变处是否曾做过手术、发生过外伤?
皮肤病变处之前是否出现痤疮、毛囊炎等病变?
家族中是否有人出现类似症状?
是否有食物、药物及其他物质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常规及凝血功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瘢痕增生药物(外用):硅酮制剂、洋葱提取物、积雪苷制剂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外伤史、手术史、虫咬或预防接种等皮肤损伤史。
临床表现
皮损表现为略高出、平于或略凹陷于皮肤表面,质硬韧,呈结节状、条索状或片状。
病理学检查
判定瘢痕的性质,以及是否出现恶变迹象。
切取局部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分析。
检查后取标本处避免碰水,尽量减少出汗,避免感染。检查后如有出血,应给予持续压迫止血,或到医院就诊。
鉴别诊断
胶原瘤
无皮肤外伤史,病变多位于躯干和四肢的远端,表现为多灶性散在的小结节。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起源于皮肤的纤维肉瘤,外观与
瘢痕疙瘩类似,一般无症状,是临床需要与瘢痕疙瘩鉴别的主要疾病,往往需要借助病理学诊断加以鉴别。
治疗原则
不影响生活质量的生理性瘢痕,一般无须治疗。
病理性瘢痕需要积极治疗,
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甚多,但尚无特效疗法,目前以综合治疗为主,可以达到改善和控制的目的。
建议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不要相信街边无资质美容工作室或美容院以及网络流传的各种偏方。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外用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
可以促使瘢痕的血管收缩,抑制纤维组织增生,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药物须注入瘢痕内,每3~4周可重复1次,以3次为一个疗程。
孕妇禁用。用药期间不得备孕,建议用药6个月后备孕。
博来霉素
局部注射可以抑制细胞增殖。
用药后避免日晒。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特别是妊娠初期的3个月。
干扰素
局部注射,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
A型肉毒毒素
局部注射,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活性。
维拉帕米
局部注射,可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从而抑制瘢痕的生长。
维A酸
用药部位避免日光照射。
不得用于皮肤破溃处。
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如口、鼻等)。
用药部位如有烧灼感、瘙痒、红肿等情况应停药,并将局部药物洗净。
口服药物治疗
曲尼司特
用于抑制瘢痕生长,减轻不适症状。
孕妇禁止使用。
特别提醒:所有药物均应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物理治疗
压迫疗法
是所有瘢痕预防与治疗的基础措施。压迫疗法的关键是尽早应用,局部维持一定压力,一般压力20~30mmHg,持续治疗3~6个月以上。
硅胶膜疗法
硅胶膜对瘢痕有抑制作用。但不能消除瘢痕。多用于瘢痕的预防和术后的辅助治疗。
冷冻治疗
适用于小面积的瘢痕。应用冷冻探针进行皮肤内冷冻治疗。
放射疗法
单纯采用放疗效果欠佳,对于瘢痕增生早期或瘢痕手术后立即应用小剂量射线放疗,具有较好疗效。但放疗存在致皮肤癌的潜在危险,应慎重使用。
激光治疗
建议早期介入,可以预防瘢痕的生成。对于
增生性瘢痕采用超脉冲CO
2,治疗或手术切除,再辅以像束激光技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离子束治疗
适用于痤疮后的小凹陷性瘢痕等。
重要提示
物理治疗可能会有创面,应该保持创面干燥,尽量避免出汗,如剧烈运动、蒸桑拿等。
如果创面出现水疱,不要自行挤破,若需处理建议前往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处理。
如果创面出现灼热疼痛、红肿等不适,可冷敷15~20分钟。
创面结痂恢复时,应等待结痂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抠挠以免产生新的创面留下瘢痕。
手术治疗
适用人群
对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无效或效果不理想者,可以选用手术切除治疗。
临床上常采用以手术治疗结合其他治疗方式的综合疗法,例如瘢痕疙瘩往往采用手术+
放射治疗。
手术方法
瘢痕手术切除,可配合直接缝合、植皮、局部皮瓣转移修复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
一般轻度的瘢痕可以门诊手术,严重者需要住院手术治疗。
缺点
手术创伤较药物治疗大,风险较高,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应避免阳光直射,外出时,可打遮阳伞或戴宽边帽等。
保持手术部位敷料的干燥清洁。
保护切口,规律换药并评估切口愈合情况,减少切口感染。
瘢痕形成早期可存在瘙痒感,应注意避免挠抓。
结痂痊愈时,应该等待其自行脱落,不要用手抠挠,以免产生新的创面,增加感染及对瘢痕的刺激。
治愈效果
生理性瘢痕,无须特殊治疗,瘢痕成熟后一般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病理性瘢痕,经规律治疗后仍存在一定的复发概率,平时需定期复诊,关注瘢痕变化,若出现复发趋势,应及时就诊尽早处理。
预后因素
瘢痕手术治疗恢复时间与瘢痕大小、手术方式、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影响外观,表现为瘢痕局部组织增厚或凹陷,表面不平滑,有
色素沉着和
色素脱失等变化。
病理性瘢痕可存在不适症状,表现为瘙痒、刺痛等。
发生挛缩,可造成畸形,影响活动功能。
发生溃疡,继发癌变。
影响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产生自卑感等。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清淡饮食,选择优质蛋白食物,肉类首选禽类、蛋类等。
避免辛辣、刺激、油腻性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和
维生素E的蔬菜水果,如苹果、香蕉、猕猴桃、柚子。
减少饮酒。
生活管理
保证充足睡眠,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减少外伤,减少抽烟。
注意皮肤的清洁,彻底清洁瘢痕皮肤。
瘢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复查有助于根据其生长情况制定及调整治疗方案,及早发现复发迹象且给予及时干预。一般术后早期一周复查一次,其后遵医嘱复查。
心理支持
患者家属应多与其沟通鼓励,提高患者信心。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清洁,防治痤疮、虫咬性皮炎等皮肤病。
日常注意防护,减少皮肤损伤。
若出现皮肤外伤,应积极前往正规的医院、社区服务中心、诊所进行治疗,必要时可请普外科或整形外科的专业清创缝合技术进一步减少瘢痕的形成。
创伤愈合后应重视对瘢痕的护理工作,如果既往发生过
瘢痕疙瘩或比较大的创伤,应及时就医预防性加压治疗等,减轻瘢痕增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