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塞性周围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致下肢或上肢动脉血供受阻,从而出现肢体缺血表现的一种循环系统疾病。闭塞性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50~70岁男性。闭塞性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间歇性跛行和
静息痛。
本病为全身
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部分,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相同。
1. 年龄、性别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由于雌激素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闭塞性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女性在绝经期后发病率迅速增加。
2.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
高胆固醇血症者。目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已得到证实。
3.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60%~70%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
4. 吸烟
吸烟可使闭塞性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加2~5倍,并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
5. 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可使闭塞性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增加数倍,并且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脂异常和高血压,致使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一步升高。
6. 肥胖
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并常伴发高血压或糖尿病。近年研究认为肥胖者常有
胰岛素抵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1.症状
(1)间歇性跛行
跛行是由于行走一段距离后(一般为数百米),下肢出现局部疼痛、紧束感及无力,从而导致跛行,停止运动后或休息片刻后,上述症状可很快缓解或消失,又可以继续正常行走一段距离,但随后再度出现跛行症状,因此这一过程称为间歇性跛行。
(2) 静息痛
当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动脉闭塞时,即使没有运动,也会出现动脉闭塞部位局部剧烈疼痛,称为静息痛。例如夜间平卧时,出现肢体疼痛。
2. 体征
(1) 动脉搏动减弱
表现为狭窄部位远端的动脉搏动减弱。
(2) 局部杂音
可在狭窄部位闻及
收缩期杂音,若远端侧支循环不良则可闻及
连续性杂音。
(3) 其他体征
狭窄部及周围可因血供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表现,包括皮肤温度较低、皮肤苍白、毛发稀疏等,严重时可出现患肢皮肤水泡、溃疡或
坏疽。
可以判断动脉狭窄的存在和狭窄部位,敏感性比较高。ABI正常值≥1.0,ABI<0.9为异常,ABI<0.5为严重狭窄,若以ABI<0.9为阈值,诊断该病的敏感度为95%。但严重狭窄伴侧支循环形成时ABI可正常。节段性血压测量若发现不同动脉供血节段血压差>30mmHg,提示动脉狭窄的存在并可以判断狭窄部位。
2.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显示病变动脉血管的狭窄部位、程度、斑块情况,多普勒可以测定血流的情况,对病变及狭窄可以较为全面地进行评估,动脉狭窄越严重,血流速度曲线就会越平坦。下肢动脉超声显像特征为下肢动脉内膜管壁增厚、粗糙,回声增强,且多为形态各异、大小不均的斑块回声,血管呈现不规则扭曲状态,血管腔内径可见节段性狭窄,闭塞血管段的血管腔内有实性低回声或等回声光团,血管腔内透声不良,病变段血管壁无动脉搏动,远段分支血管无搏动或搏动显著减低。
3.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特征表现为血管显影粗细不均、管壁不光滑、显影不连续、远端血管未见显影和侧支循环形成,具有确诊价值。
4.X线动脉造影
X线动脉造影是诊断闭塞性周围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最可靠的检查手段,X线动脉造影典型特征为受累动脉严重钙化,血管伸长、扭曲,管腔弥漫性不规则"虫蛀状"狭窄或节段性闭塞,可明确诊断。
当患者出现
间歇性跛行或
静息痛症状、和患肢动脉搏动减弱、局部杂音等体征时,结合患者性别、年龄、
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可高度怀疑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可能,进一步可通过上述体格检查、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线动脉造影确诊本病。但在确诊患者中有典型间歇性跛行症状者不足20%,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为患肢怕冷、轻度麻木,需引起高度重视。
1. 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积极干预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戒烟,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血脂异常等。卧床休息时,可保持患肢稍稍下垂的位置,可以增加患肢血流量。尽量每天进行步行锻炼,坚持每次步行20~30分钟,可以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2.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对于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效,可以明显降低与本病并存的心血管病病死率,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血管扩张剂疗效尚不明确,可能对于严重缺血者,起到减轻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当出现急性
血栓形成时,可使用溶栓剂进行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
瑞替普酶、
尿激酶、
链激酶等。
3.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适用于狭窄较短和血管尚未完全阻塞者,常用方法有经皮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经皮血管腔内旋切或旋磨术、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价格较低、可反复使用等特点,但介入治疗后一年内动脉再狭窄率较高。
4.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伴有严重
静息痛、病情进行性进展,以及有出现溃疡或
坏疽可能者。约80%患者可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以让下肢动脉恢复供血功能,改善缺血的情况。常用手术方式有人造血管和自身血管旁路移植术。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会造成患肢麻木、发凉、疼痛,甚至出现
间歇性跛行、
静息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约50%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会合并冠心病、
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心源性猝死和脑血管事件是造成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死亡的主要原因。大约5%的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病情严重需行截肢术。
闭塞性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的预后与并存的冠心病、
脑血管病密切相关。存在间歇性跛行者,5年生存率为70%,10年生存率为50%。伴有糖尿病及吸烟者,预后往往更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