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的严重类型
出现牙龈肿痛和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松动和移位
牙菌斑生物膜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通过洗牙、龈下刮治、牙周手术、药物治疗或拔牙等治疗
定义
重度牙周炎是牙周炎的晚期,牙周探诊的深度>6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甚至根长的2/3,多根牙则出现根分叉病变,牙齿多有松动,牙周的炎症较明显或有
牙周脓肿。
由于牙周支持组织受损,牙槽骨吸收,患者会出现牙龈与牙根间的牙周袋,牙龈肿痛、出血、流脓,牙齿松动等,且至少有2颗牙齿出现病变。
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齿的咀嚼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可能累及全身健康,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显著相关。
分类
临床上,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牙周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牙周袋深度≤4mm,可能有口臭。
中度:牙龈有炎症和探诊出血,也可有溢脓。牙周袋深度≤6mm。牙齿可能有轻度松动,多根牙的根分叉可能有轻度病变。
重度:一般为2颗或2颗以上牙齿的牙周组织出现病变,表现为牙龈炎症较明显,可能发生牙周脓肿。牙周袋≥6mm,多根牙有根分叉病变,存在牙松动。
牙周炎分类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
牙周病分类临床研讨会上,学者们将牙周炎分类如下。
慢性牙周炎:病情进展较平缓,重度牙周炎主要集中在少数人和少数牙。
侵袭性牙周炎:发生在全身健康的年轻人,疾病进展快速,有家族聚集性的一类牙周炎,对于年轻的重度牙周炎患者应尽量早期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反应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指一组伴有全身性疾病的、有严重而迅速破坏的牙周炎。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等。
发病情况
牙周炎是我国成人牙齿丧失的首位原因。
据2012年发表的《1990—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资料,重度牙周炎是全球第六位最多发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上述20年间,牙周病造成的全球负担上升了57.3%,而且目前还在继续上升。
致病原因
牙菌斑
牙菌斑生物膜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牙菌斑的细菌及其产物是引发
牙周病必不可少的始动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牙周病的全过程。
福赛斯坦纳菌
福赛斯坦纳菌。
诱发因素
吸烟
许多研究均证实,吸烟是重度牙周炎的高危因素,吸烟者较非吸烟者牙周炎的患病率高、病情重,失牙率和无牙率均高。
性激素
性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导致牙周组织的明显改变,尤其在原已有菌斑诱导的牙龈炎症存在的时候更是如此。
全身疾病
某些全身疾病可以增加牙周炎的风险,如糖尿病。
精神压力
长期精神压力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改变生活方式,如忽略口腔卫生、吸烟饮酒增加,致使菌斑堆积过多,可以影响牙周炎的发展或加重牙周炎。
高危因素
遗传因素:可增加牙周炎的易感性,可能是重度牙周炎发病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
发病机制
口腔内部环境利于细菌在牙龈和牙齿的交界处聚集,形成牙菌斑,在不注意口腔卫生等口腔不良条件下,会形成菌斑堆积和滞留。
堆积的牙菌斑及其中的有害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龈,可引起牙龈炎症。牙周致病菌产物造成了更严重牙龈炎症,如果未进行有效治疗,在一些特定的个体(或位点)会继续发展为牙周炎。
存在免疫功能缺陷的个体(如
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功能减低),会迅速发展为重度牙周炎。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对牙周致病菌的免疫反应与不发展为牙周炎的患者存在很大区别。
主要症状
牙龈肿胀和出血
牙龈红肿、疼痛,牙龈在刷牙或咬硬食物时出血,偶也可有自发出血。
牙周袋形成
牙龈与牙龈连接处的浅沟(龈沟)加深,牙龈与牙面分离形成牙周袋。
重度牙周炎牙时牙周探诊深度>6 mm。
牙槽骨吸收
X线显示牙槽骨吸收严重,其吸收已超过牙根长度的1/2。
牙松动和移位
牙松动:由于牙槽骨吸收、牙周支持组织破坏,可出现患牙明显松动。
牙移位:牙齿位置发生变化。
其他症状
严重牙周炎时,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口臭:由于牙周组织炎症,牙周袋形成,牙龈退缩等,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口臭。
牙齿敏感:由于牙龈退缩,牙根暴露,患牙在遇到冷热刺激、刷牙等机械刺激时,会出现酸痛。
咀嚼无力:患牙咬合时可能出现酸软无力甚至咬合疼痛。
牙齿丧失:牙周炎是成年人缺牙的最重要原因,重度牙周炎很可能导致牙齿无法保留而不得不拔除或自行脱落。
并发症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
重度牙周炎可能会导致牙髓发生病变。
表现为牙痛、牙龈肿胀、牙周带有脓液溢出、牙齿松动。
牙龈退缩
表现为牙龈缘向牙根方向退缩,使部分牙根外露。
就医科室
牙周炎一般于口腔内科就诊。为更好地医治相关疾病,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就诊于相关的专业细分科室:
口腔内科/牙周科
出现牙龈自发性出血、刷牙出血、
牙周脓肿、牙齿松动等,建议及时就医。
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科
当病损进一步发展,出现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累及牙髓组织时,通常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如牙周-牙髓联合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请认真刷牙,保持口腔卫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了牙齿松动、移位?
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口臭、食物容易嵌塞、咽喉肿痛等?
病史清单
是否患有口腔黏膜疾病,如口腔白班、
扁平苔藓、天疱疮、类天疱疮等?
是否有颌骨外伤史或颌面部肿瘤病史?
是否使用了牙线、漱口水等?日常如何保持口腔卫生?
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直系亲属是否有类似牙周问题?
是否患有系统性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艾滋病、骨质疏松症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血液检查:全血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糖、蛋白质等,辅助检查感染、内分泌等疾病。
抗体、龈沟液、微生物检查:艾滋病、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的相关检查。
影像学检查:全景片或口腔CBCT。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如患全身系统性疾病,请告知医生正在服用或近期服用过的药物。
诊断依据
诊断重度
牙周病有赖于准确、全面的问诊和牙周专科临床检查,及实验室辅助检查等客观指标,以综合判断。
病史
糖尿病、免疫功能紊乱、骨质疏松、艾滋病等全身疾病史。
有牙周炎家族史。
口腔卫生不佳。
口腔检查
牙周检查
了解患者口腔卫生、牙龈的状况。
牙周探诊:重度牙周炎牙周袋深度>6mm,附着丧失≥5mm。
检查牙松动度:重度牙周炎可达Ⅱ~Ⅲ度松动。
𬌗与咬合功能的检查
检查咬合、磨耗程度、早接触、咬合干扰、创伤𬌗和食物嵌塞等。
影像学检查
全景片或口腔CBCT:主要评估牙槽骨是否存在骨吸收,通常重度牙周炎牙槽骨吸收>1/2牙根长度。
分级
以慢性牙周炎为例,通常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级诊断:
| 牙周袋深度 | 附着丧失 | 牙槽骨吸收 | 探诊出血 | 牙齿松动 | 根分叉病变 |
---|
轻度 | ≤4mm | <3mm | 不超过根长的1/3 | (+) | 无 | 无 |
中度 | ≤6mm | 3~5mm | 超过根长的1/3不超过根长的1/2 | (+) | ≤Ⅰ度 | ≤Ⅰ度 |
重度 | >6mm | ≥5mm | 超过根长的1/2 | (+) | Ⅱ~Ⅲ度 | Ⅱ~Ⅲ度 |
鉴别诊断
慢性龈炎
不同点:龈缘附近牙面有明显的菌斑、
牙石堆积以及存在其他菌斑滞留因素等,但没有真性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等。
牙龈脓肿
相似点:均会出现牙龈红肿、溢脓等。
不同点:
牙龈脓肿仅局限于龈乳头及龈缘,呈局限性肿胀,无牙周炎的病史,无牙周袋,X线片无牙槽骨吸收。一般有异物刺入牙龈等明显的刺激因素,在除去异物、排脓引流后不需其他复杂处理。
血液病引起的牙龈出血
相似点:均可出现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等。
治疗目的:控制菌斑,消除炎症,阻止病程发展,恢复牙周功能和形态。
治疗原则:尽快清除
牙石和菌斑,配合药物治疗消除感染,固定松动牙,必要时拔除不可保留的患牙并进行后期修复。
牙周基础治疗
去除牙石和菌斑,控制感染。主要包括:
龈上洁治术:即洗牙,常用超声波洗牙以清除龈上牙石和菌斑。
龈下刮治术:清除龈下牙石和菌斑,将牙根表面含有细菌内毒素的病变牙骨质刮除,利于牙周支持组织重新附着于根面。
牙周手术
基础治疗后6~12周时复查,若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出血,或有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则可再次龈下刮治,或进行牙周手术。常用手术举例如下:
牙周翻瓣术
直视下,彻底刮除牙齿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还可修整牙龈和牙槽骨的外形,植骨,或截除病情严重的患根等。
牙周组织引导性再生术
使病变区的牙根面形成新的牙骨质、牙周膜和牙槽骨的正常附着关系。
松牙固定/调𬌗
通过松动牙的结扎或粘接固定、各种夹板、调𬌗等治疗,使患牙消除继发性或原发性咬合创伤,而减轻松动度、改善咀嚼功能,并有利于组织修复。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少数患者基础治疗效果不佳,或仍有个别深牙周袋以及器械不易到达的部位,刮治难以彻底,残留的炎症得不到控制,或有急性发作等,则可适当地局部或全身应用抗菌药物。
全身用药
常用药物包括:
青霉素类:常用药物为阿莫西林。
止痛药:如果存在较严重疼痛,可适当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止痛,常用药物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局部用药
拔除患牙
对于有深牙周袋、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确已无保留价值者,应尽早拔除。
牙齿拔除后应进行义齿修复。
维护治疗
牙周炎维护治疗又称牙周支持治疗,主要包括:
患者:持续地自我控制菌斑,定期复查。
医师:对治疗后病情的长期监控和后续治疗。
治愈情况
重度牙周炎一般很难治愈,通常已经有深牙周袋形成,伴随大量的牙槽骨被吸收和附着丧失,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对重度牙周炎仍建议积极治疗,以尽可能保留牙齿,延长牙齿的使用寿命。
对于无法保留必须拔除的患牙,可以进行可摘局部义齿或
即刻种植。
预后因素
影响重度牙周炎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局部
牙周病损程度:牙周组织破坏的性质、病程、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等。
全身系统健康:患者的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
口腔卫生意识与措施:患者是否能坚持良好的自我菌斑控制和维护口腔卫生。
不良嗜好:特别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牙周因素:局部结构因素和根分叉病变。
社会和经济因素:患者的意愿、依从性、经济能力等,是对预后难以判断的患牙重要的参考因素。
医患合作:医师对治疗后病情的长期监控和后续治疗。
危害性
影响口腔咀嚼功能:牙周组织丧失逐渐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
影响面部美学:特别是前牙区因牙周问题导致的牙齿扇形外扩、松动脱落等。
全身疾病的危险因素:可能是
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心肌梗死、
脑卒中等)、糖尿病、妊娠并发症、呼吸道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影响患者心理精神状态:容易导致患者焦虑、精神紧张等。
日常管理
坚持餐后刷牙,维护口腔卫生。
使用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的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表面,配合使用牙线、牙缝刷、水牙线等清洁牙齿间隙,控制菌斑形成,防止蛀牙。
戒除吸烟等口腔不良的习惯。
病情监测
牙周炎治疗后,应注意牙周组织的变化。
如果出现患牙明显松动度增加、刷牙出血或自发性出血加重、局部出现疼痛、炎症、脓肿等情况应尽快复诊。
随诊复查
即使在治疗后已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仍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复治。
治疗刚结束时,通常1~2个月内需要复诊。具体复诊时间应遵医嘱。
病情稳定后,可酌情延长复诊间隔,一般约每3~6个月复诊一次,约每间隔1年拍摄X线片。
复诊时主要检查菌斑控制情况及软垢、
牙石量,牙龈炎症(探诊后有无出血)及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牙槽骨高度、密度及形态,咬合情况及功能、牙松动度,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等。
预防
菌斑控制是预防和治疗
牙周病的必需措施,是牙周病基础治疗的重点。因此日常应注意保持口腔卫生,每天至少早晚两次刷牙,饭后漱口,辅助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
预防性治疗:一般为6个月至1年洁治除去新生的菌斑、牙石,是维持牙周健康、预防龈炎和牙周炎发生或复发的重要措施。
预防性的调𬌗:部分患者有早接触或𬌗干扰等情况存在,预防性调𬌗可以避免个别牙受到较大的垂直力或侧向力。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