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突畸形是一种上颌骨发育异常,是相对于颅骨和额眶前突的骨性错颌畸形
表现为上颌骨过度前突,常伴有上前牙唇倾
由多基因决定,受内分泌调控,多由口腔不良习惯导致
通常使用各种矫治器进行治疗,严重畸形可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定义
上颌前突畸形是指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上颌骨过度发育,相对于颅骨和额眶前突,是一种骨性前突的错颌畸形。
分型或分类
上颌前突畸形通常分为以下三类。
上颌前突,下颌正常:上颌骨相对颅部前突,下颌骨位置正常。
上颌前突,
下颌后缩:上颌骨相对颅部前突,下颌骨相对颅部后缩。
致病原因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出生前后发育过程中的各种异常,如内分泌异常(如甲亢、糖尿病等)、局部障碍等。
功能因素
吮吸、咀嚼、吞咽和肌肉功能异常。
口腔不良习惯
口呼吸、开唇露齿、咬下唇、咬笔、吮指等不良习惯。
高危因素
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亲属中有上颌前突畸形患者,儿童患病风险增加。
发病机制
在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多种因素可能导致上颌骨相对于颅面部的位置前突,是一种骨性错颌畸形,常常会伴有前牙唇倾(前牙向嘴唇一侧倾斜)和深覆盖(牙齿自然咬合时,上前牙向前伸,上下前牙间距超过3毫米)。
主要症状
上颌骨过度前突,常伴有上前牙唇倾(向嘴唇一侧即前侧倾斜)。
上牙弓狭窄,腭盖高拱,下前牙可直接咬在上前牙舌侧(靠近舌头的一侧即内侧)软组织上。
下牙弓可能先天缺牙,导致下牙弓短小,上牙弓狭长。
下颌骨相对位置可能正常、后缩或前突,并产生相应的错𬌗畸形。
并发症
常伴有开唇露齿、露龈笑。
可咬伤上前牙舌侧或下前牙唇侧软组织,引起急性或慢性龈炎、牙周炎,严重时可导致牙槽骨吸收,过早导致牙齿松动等。
局部或大范围咬合创伤,导致牙齿异常磨耗。
严重时可导致或加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出现张口时出现卡顿、颞下颌关节弹响或咬肌酸痛等。
就医科室
口腔正畸科
出现上颌骨过度前突,伴有上前牙唇倾、开唇露齿、露龈笑等,建议及时就医。
口腔颌面外科
患者诊断为严重骨性
上颌前突,伴有明显的露龈笑时,建议考虑正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请认真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上颌前突,乳牙期还是恒牙期?
上颌前突是否存在进行性加重趋势?
病史清单
是否有遗传家族史,直系亲属(特别是父亲、母亲)有无类似的牙齿不齐?
是否有咬嘴唇、咬手指、咬指甲、咬笔、张口呼吸等
口腔不良习惯?
是否患有甲亢、糖尿病、结核或精神异常等疾病?
是否患有乙肝等传染性疾病?
是否曾有外伤、输血、手术史?
是否有过对金属、橡胶等的过敏史?
口内是否有烤瓷冠、贴面、种植牙等修复体?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输血前四项等
影像学检查:头颅侧位片、曲面体层片、全景大视野CBCT片等
生长发育检查:手腕骨片、骨龄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如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凝血功能异常、结核、精神异常等)正在服用治疗药物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咬下唇、咬铅笔、吮手指等不良习惯。
患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
临床表现
上颌骨前突,上前牙唇倾。
上牙弓狭窄,下前牙咬在上前牙舌侧软组织上。
下牙弓短小,上牙弓狭长。
下颌骨后缩。
口腔检查
牙齿大小及牙弓长度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详细了解牙齿数目、大小、形态,以及牙弓形态、宽窄、对称性等。
X线检查
包括牙片、全景片、CBCT、手腕骨片影像。
评估生长发育情况及确定牙位、埋伏牙、颌骨相对位置等。
X线头影测量分析
对头颅侧位片进行描点绘图,了解牙颌、颅面软硬组织的结构。
照相分析
包括前正、侧面和口内照相。
将治疗前正、侧面像和口内像作为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也可反映治疗过程中的变化。
诊断标准
家族史
面型分析
通常为凸面型(上颌骨前突,较额部和下颏突出)。
骨性机制分析
根据头颅侧位片进行上下颌骨大小、形态、位置辅助分析鉴别诊断上颌前突、下颌正常,上颌前突、
下颌后缩,或者
双颌前突。
牙性诊断
上前牙常常为唇倾。磨牙关系多为远中关系,少数情况下也可为中性关系或中性偏远中关系。
治疗目的:纠正
下颌前突或进行掩饰治疗,恢复正常咬合功能和患者外貌。
治疗原则:根据不同分类的
上颌前突选择功能性矫治器促进下颌发育、通过拔牙进行掩饰性矫治,严重骨性畸形者考虑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一般治疗
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如咬下唇、咬铅笔、吮手指、口呼吸等。
治疗
腺样体肥大,以及糖尿病、结核、甲亢等全身性疾病。
不同类型上颌前突的治疗
上颌前突,下颌正常
通常可通过上颌单颌减数,进行拔牙掩饰性矫治。即通过拔除上颌的牙齿改善上颌前突的症状。
上颌前突、下颌后缩
在生长发育期可以使用功能性矫治器。
治疗时需根据Ⅰ期治疗效果决定Ⅱ期治疗是否拔牙,如何拔牙。
双颌前突
通常需要进行双颌减数拔牙,即上下牙均需拔除,以进行掩饰性矫治。
严重骨性上颌前突
可以考虑正畸-正颌联合手术治疗。
临床通常采用先正畸(排齐牙齿)、再手术矫正骨性畸形的方法进行矫治。
治愈情况
经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恢复牙齿的咬合关系,改善外貌。
骨性畸形在进行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可以获得外貌、功能的改善。
经过矫治后,发生改变的牙齿和颌骨仍存在复发的可能,通常复发在治疗后2年内最常见。
预后因素
牙齿矫正的最佳年龄段通常在12岁左右,乳牙完全替换为恒牙。此时期进行
上颌前突矫治,大多数可借助生长发育期潜力,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成年后通常也可进行上颌前突矫治。但成年人的生理代谢降低且口腔问题会更加复杂,治疗难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疗程也会比儿童及青少年更长。
患者依从医嘱按时戴保持器,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复发。
患者应完全戒除
口腔不良习惯,防止其造成的肌动力不平衡破坏矫治效果。
危害性
影响牙颌面的正常发育:上颌骨相对前突。
影响口腔健康:牙齿异常磨耗,软组织咬合创伤。
影响口腔功能:咀嚼功能减弱。
影响容貌外观,患者可出现凸面型、开唇露齿、露龈笑,对社交造成影响,也可能导致患者的自卑心理。
日常管理
坚持餐后刷牙,维护口腔卫生。
使用中华口腔医学会推荐的水平颤动刷牙法。
为预防托槽脱落和弓丝滑脱,在进食方面应尽量避免下列食物:
过硬的食物,如冰块、坚果、硬饼干、甘蔗、硬糖果、螃蟹、龙虾壳等。
太黏的食物,如牛奶糖、麦芽糖和饼干之类的食品。
太大的食物,如苹果和梨等水果应切成小块进食。
戒除咬笔、咬指甲、咬嘴唇等口腔不良的习惯。
治疗期间应尽量减少甜食的摄入,少喝碳酸饮料、咖啡等,以避免急慢性牙龈炎、牙釉质脱矿、龋齿、牙面染色等并发症的发生。
病情监测
固定矫治
每次复诊后可自行观察有无牙齿酸胀、疼痛、黏膜溃疡、托槽或种植钉脱落等情况。
牙齿轻度酸胀和疼痛为正常现象,通常3~7天内消失。
如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可在托槽和弓丝上使用正畸保护蜡进行缓冲。
隐形矫治
每次更换牙套后可自行观察有无牙齿酸胀、疼痛、黏膜溃疡、附件或种植钉脱落和矫治器不贴合等情况。
牙齿轻度酸胀和疼痛为正常现象,通常3~7天内消失。
如出现口腔黏膜溃疡,可检查牙套是否存在锐利边缘,联系医生进行处理。
随诊复查
患者应遵嘱定期复查。通常情况下,固定矫治通常约每4周复诊一次,功能矫治或隐形矫治可适当延长至每4~6周复诊。
如出现弓丝滑脱、托槽脱落、附件脱落等情况,请尽快就诊处理。
治疗结束后,保持阶段仍需要每3个月、6个月、1年随诊复查保持器情况及保持效果。
预防
母亲在妊娠期注意营养、防止过量射线照射及注意药物使用以防止影响胚胎发育。
儿童乳牙萌出后要定期口腔检查,早发现、早防治。
早期进行龋的治疗、早期破除
口腔不良习惯、乳牙早失后进行间隙保持、及时治疗干预口呼吸等。
应密切观察第三磨牙(智齿)的萌出过程,特别是水平阻生时易向前挤压牙弓,应及时随诊并决定是否拔除。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