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腮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局部常有疼痛、麻木感
目前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放射线、维生素A缺乏、接触化学品等有关
以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化疗
定义
广义腮腺癌泛指所有
腮腺恶性肿瘤,包括上皮和非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但严格来说,腮腺癌是指来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
黏液表皮样癌和
腺样囊性癌等。
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面神经穿过腮腺体,将腺体分为浅叶和深叶两部分,多数腮腺癌位于浅叶,即表现为耳垂下、耳前区肿物,可伴有局部疼痛、麻木感,
肿瘤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或皮肤,出现皮肤破溃,张口受限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
本病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化疗。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决定。
分类
组织病理学上,腮腺癌最常见的是黏液表皮样癌(MEC)、腺样囊性癌(AdCC)、
腺泡细胞癌(AcCC)、恶性多形性腺瘤(CPA)、腺癌和
鳞状细胞癌(SCC)等。
2017年发布的第4版WHO唾液腺肿瘤分类中,将唾液腺上皮性恶性肿瘤分为20个亚类。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临床上大致可将腮腺恶性肿瘤分为三类。
高级别恶性肿瘤
包括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唾液腺导管癌、嗜酸细胞腺癌、鳞状细胞癌及未分化癌等。
这类肿瘤术后易复发,颈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率较高,患者预后差。
低级别恶性肿瘤
包括腺泡细胞癌、低级别黏液表皮样癌、上皮-肌上皮癌、分泌性癌、
透明细胞癌等。
这类肿瘤颈淋巴及远处转移率低,虽可出现术后复发,但相对预后较好。
其他
恶性程度不等,可为低级别、中级别、高级别恶性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癌、基底细胞腺癌、导管内癌、非特指腺癌、肌上皮癌、癌在
多形性腺瘤中等。
它们的生物学行为依肿瘤的组织学级别而不同,可能是高度恶性的,也可能是低度恶性的。
发病情况
腮腺癌目前没有权威具体的统计数据,但一般而言,腮腺恶性肿瘤发病率位居涎腺恶性肿瘤首位。
致病原因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维生素A缺乏,暴露在烟雾、灰尘中和接触化学品的职业相关。
腮腺癌的主要症状为腮腺区肿块,局部疼痛、麻木感,
肿瘤易向周围组织侵犯,可引起面瘫、皮肤溃烂等。疾病晚期可出现区域淋巴结或血行转移,引起相应表现。
早期症状
表现为以耳垂为中心的腮腺区域有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肿块大多形态不规则、质地较硬、界限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活动度差,少数患者在发现时即有疼痛。
晚期症状
病变部位常有疼痛,肿块较硬,与深部组织粘连,活动性差。
部分病人有部分或全部面神经瘫痪,引起面瘫,表现为患侧口眼歪斜等。
侵犯表面皮肤,可引起皮肤溃破,创口不愈,分泌物恶臭。
病情进展可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器官转移(如肺、骨、肝、脑等)。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当出现腮腺区肿块、面瘫、局部疼痛、麻木感时,建议及时就医。
肿瘤内科
当确诊为腮腺癌后,根据具体治疗方案,可能需要
肿瘤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当出现腮腺区局部肿块,局部疼痛、麻木感,口眼歪斜时,不可自行热敷、冷敷,或者用力挤压按摩疼痛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腮腺区是否有肿块,有无伴随疼痛,出现之前是否有过外伤?
肿块是否有变化,如增大或缩小?
肿块、疼痛、面瘫持续了多长时间,是否有减轻或者缓解?
病史清单
是否有病毒感染、放射线接触史?
是否有维生素A缺乏症?
是否从事暴露在烟雾、灰尘中和接触化学品的职业?
是否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输血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如B超、X线片、CT、磁共振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例如血常规、
肿瘤标志物)等。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细针穿刺等取部分组织,做成标本,进行观察。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感染药物:如头孢类抗生素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
病毒感染史。
放射线接触史。
维生素A缺乏病史。
暴露在烟雾、灰尘中和接触化学品的职业相关。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腮腺区肿块,局部疼痛、麻木感、面瘫、皮肤破溃等表现。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检查的优点,可初步确定腮腺内占位性病变,并动态观察肿物的变化,是儿童腮腺肿物观察的首选方法。
一般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后方回声消失等是恶性肿瘤的声像图特点,但低度恶性肿瘤这些特点常不明显。
超声检查难以精确反映
腮腺肿瘤与面神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且深叶肿瘤的观察受下颌骨质的遮挡。因此,较大范围或深叶的腮腺肿瘤常需进一步行CT和(或)MRI检查。
CT
CT检查适用于多数腮腺肿瘤,除明确占位性病变外,还能确定肿瘤所在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可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边界模糊、邻近组织侵犯、可疑颈部淋巴结转移等都是
肿瘤恶性征象的表现。
磁共振(MRI)检查
MRI无辐射、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腮腺肿瘤,尤其适用于有临床恶性表征、肿瘤范围大、可疑颈部淋巴结、颅底或颅内受侵的患者。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检查
手术或放疗后组织结构改变大,有时难以判断肿瘤是否复发。PET-CT可利用其代谢活性,排查手术或放疗后有无肿瘤复发。
病理检查
病理学检查一般选择细针穿刺活检,但术后等的石蜡切片组织学诊断是腮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据文献报道,细针穿刺活检对腮腺肿物在炎症与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达99%,良恶性肿瘤鉴别的准确率达96%。
分子学诊断
唾液腺恶性肿瘤存在特异或相对特异的遗传学改变,主要包括融合基因和基因突变。
在腮腺恶性肿瘤中,仅凭组织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诊断困难时,可利用分子检测辅助诊断。
腺样囊性癌中常见MYB-NFIB、MYBL1-NFIB融合基因以及NOTCH1基因突变。
黏液表皮样癌中可检测到融合基因CRTC1-MAML2、CRTC3-MAML2和EWSR1-POU5F1,其中EWSR1-POUSF1融合基因多见于高级别黏液表皮样癌。
鉴别诊断
多形性腺瘤
相似点:均可引起腮腺区肿块。
不同点:
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可长达数年甚至十几年。
多形性腺瘤可引起面部外形改变,一般不引起面瘫、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
触诊肿块表面光滑,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质地中等,无压痛,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活动。有囊性变者,可扪及波动。
CT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相似点:
均可出现颌面部肿块,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粘连,活动度差。
不同点: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肿块呈无痛性伴皮肤瘙痒及
色素沉着。
治疗目的:控制
肿瘤,并尽可能地保存腺体与神经的功能,维护颅面形态。
治疗原则: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必要时术后辅以放、化疗。
对于晚期
腮腺恶性肿瘤、多次复发的病例、儿童患者,以及肿瘤侵犯颅底或颅内等病情复杂的病例,宜组织多学科治疗团队(MDT)一起讨论,共同制定诊疗方案。
手术治疗
多数腮腺癌的外科手术应力求局部彻底切除,必要时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腮腺部分切除术
腮腺部分切除术是指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的腮腺组织的区域性切除,具有减少面神经暴露,保存大部份腺体功能的优点。
该术式原则上用于腮腺良性肿瘤,而位于腮腺浅叶或下极的小型低度恶性“惰性”肿瘤亦可行腮腺部分切除术。
腮腺浅叶切除术
将肿瘤与腮腺浅叶一起切除,并保存面神经和腮腺深叶,即为腮腺浅叶切除术。
该术式适用于腮腺浅叶的低度恶性肿瘤。相较于腮腺全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和面神经暴露时间,同时也减轻了腮腺缺如后的凹陷畸形。
腮腺全切除术
当肿瘤尚位于腺体内,为高临床分期或高级别恶性肿瘤时,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及全部腮腺组织,即腮腺全切除术。
腮腺全切除术是腮腺中、高级别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术式,可以确保腺体和腺内淋巴结的肿瘤控制。
腮腺扩大切除术
当肿瘤突破腺体,侵犯周围组织时,则需要根据侵犯范围,考虑包含皮肤、肌肉、面神经、下颌骨及外耳道等组织的整体扩大切除,即腮腺扩大切除术。
放射治疗
鳞癌、未分化癌、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及乳头状囊腺癌等,术后应常规放疗。其他恶性肿瘤如估计手术中切除不彻底,或术后病检边缘呈阳性时也应补做术后放疗。
对于有些较晚期的腮腺癌,可做术前放疗,使瘤体缩小,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目前,腮腺癌全身药物治疗的敏感性较差,肿瘤内科医生一般会根据肿瘤病理类型、分子诊断及免疫状态评估选择全身用药方案,包括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等。
化疗
化疗不作为腮腺恶性肿瘤的常规术后辅助治疗,仅应用于局部难以控制或远处转移率高且具有高危因素(高/中级别、切缘阳性或安全距离不足、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的患者。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铂类、
氟尿嘧啶类、紫杉类、蒽环类、
长春瑞滨、
环磷酰胺、
甲氨蝶呤等。目前尚无针对唾液腺恶性肿瘤的有效化疗药物。
前沿治疗
NTRK融合突变患者可选择拉罗替尼或恩曲替尼等靶向治疗。
但目前均尚属初步研究,具体能否使用,请详细咨询专业肿瘤医生,并严格遵医嘱,切勿自行用药。
生存期
腮腺癌患者的生存期,一般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评价,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疾病发现时
肿瘤的临床分期。
5年生存率是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并不代表患者只能生存5年。
生存率是用于临床研究的统计数据,通常是基于大量患有某种特定癌症人群(如分期)的既往研究结果,这些统计数据无法预测也不代表任何个人的生存情况。
国外有研究资料显示,腮腺癌的5年生存率约51%,10年生存率约41%。
预后因素
不同的病理类型对预后有明显影响。
腺泡细胞癌(AcCC)是预后最好的一种,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5%~93%和79%~88%。
腺样囊性癌(AdCC)患者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为67%~92.5%,10年生存率为25.6%~65%。
恶性多形性腺瘤(CPA)的预后相对较好的预后,其5年生存率为76%。
黏液表皮样癌(MEC)的预后差异比较大。有研究报道5年生存率为96.6%。而在美国,5年生存率确定为75.2%。
腺癌患者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估计为43%~62.2%。
鳞状细胞癌(SCC)是预后最差的癌症之一,5年生存率估计为25%~31%。
日常管理
手术患者
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一般术后24~48小时拔除负压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颜色、形状及量。
术后饮食从流食逐步恢复进食,避免咀嚼较硬的食物或做较大动作影响伤口愈合。
生活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湿润。
口角歪斜者,缓慢进食,健侧咀嚼,给面部按摩,术后配合面肌功能训练。
饮食管理
饮食结构均衡,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丰富。
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西红柿、芹菜、苹果、香蕉、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
戒烟酒,避免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随诊复查
所有腮腺癌患者,均建议完成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随访。
多数腮腺癌生长缓慢,复发和转移有可能发生于数年之后,甚至十年之后。所以,长时间的密切随访是
腮腺恶性肿瘤诊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查项目
对于中、高级别恶性肿瘤,可考虑每年对原发部位和颈部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低度级别恶性肿瘤患者,专科检查时发现可疑包块再行影像学检查则可。
复查频次
一般而言,建议术后1年内每1—3个月随访一次,第2—3年每三个月随访一次。第4—5年,每半年随访一次。超过5年后一年随访一次。
但是,也需要根据
肿瘤恶性程度或远处转移的情况做出调整。此外患者也可根据自觉症状随诊。
预防
腮腺癌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根据可能病因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
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各种绿叶蔬菜、动物内脏(如猪肝、鸡肝)、鸡蛋等。
避免长期大量接触放射线等。
避免长期暴露在烟雾、灰尘中和接触化学品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