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切牙和侧切牙的龋齿
牙齿颜色变化或龋洞形成
细菌和菌斑、食物、宿主和时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再矿化、龋洞充填或修复治疗
定义
门牙指上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也就是张开嘴以后看到的上、下两侧中间的四颗牙的俗称。
门牙龋齿与其他牙齿发生的龋坏一样,是以细菌为病原体,多种因素参与,发生在门牙硬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
门牙相对于口腔里侧的其他牙齿,发生龋齿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但门牙龋齿导致的牙齿变色、龋洞等变化更易看到,对人的外貌影响也最大。
分类
临床上没有专门针对门牙龋齿的分类,以下为针对所有牙发生龋齿的分类:
按照侵入牙齿深度分类
浅龋:龋坏仅限于牙齿最外层,也就是牙釉质层,或者发生在牙根表面的牙骨质。
中龋:龋坏已经到达牙釉质内侧的牙本质,但仅侵犯牙本质的浅层,已有龋洞形成。在酸甜等化学刺激或食物嵌塞时有不适症状。
深龋:龋坏到达牙本质深层,可以看到明显的龋洞。在受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会有牙痛。
按照病变进展速度分类
慢性龋:牙齿龋坏过程进展缓慢。多数成年人的龋齿属于此类。
急性龋:又名猖獗龋、猛性龋,牙齿龋坏进展很快,口腔内多颗牙齿可在短时间内发生龋齿。儿童、青少年多见。
静止龋:龋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不再进展。这种情况多见于牙齿局部的致龋因素去除,龋坏处的环境改变而易于清洁的情况。如邻牙拔除后,原来不易清洁的牙缝处的龋坏。
按照龋发生部位分类
点隙窝沟龋:发生在牙齿表面的点隙、窝沟处的龋齿。
平滑面龋:牙齿平滑面发生的龋齿。
根面龋:各种原因导致牙根表面发生的龋齿。如牙龈退缩后牙根暴露处的龋坏。
发病情况
下前牙区菌斑滞留区少且邻近下颌下腺导管开口,因此患龋率最低。乳牙列中,患龋率最低的依次是乳下前牙和乳上前牙;恒牙列中,患龋率最低的依次是下前牙和上前牙。
如果龋波及下前牙,则通常认为该患者为龋易感的高危人群。
致病原因
门牙龋齿与其他牙齿的病因一致。
按照四联因素理论,龋齿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生过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致龋菌、细菌代谢和菌斑形成的基础——糖类、
牙菌斑长期存在和易感的牙。
细菌和菌斑
龋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常见致龋细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
牙菌斑为致龋细菌提供了存在的环境和致龋条件。
食物
食物中的糖类,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
宿主
是否患龋齿与宿主,也就是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异有关。每个人患龋齿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牙齿的结构、排列:牙齿存在矿化不足、有较深的窝沟、牙齿拥挤而不易清洁等,患龋齿可能性相对高。
唾液:如果唾液分泌少,其中含有的抗菌物质不足等,更易发生龋齿。
全身因素:可以间接影响龋齿的发生和发展。
时间
龋齿发病需要一定时间,最快3周可以产生白色菌斑,但从初期龋到临床可查出龋洞,通常需要1.5~2年时间。
诱发因素
不良的口腔习惯
不良的喂养习惯:如让婴儿含奶瓶入睡。
饮食习惯:习惯吃零食,特别是含糖量高的食物、含糖饮料等。
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不注意刷牙、漱口等,口腔卫生差。
另外,乳牙特殊的解剖及组织结构特点,也使得上颌乳切牙成为乳牙龋病最好发的牙位。
佩戴矫治器
特别是进行固定矫治时,矫治器周围容易积聚菌斑和食物残渣,牙面容易发生脱矿。
易患因素
牙齿排列异常
如牙齿排列不齐,过分拥挤,容易导致邻牙之间接触不良和食物嵌塞,增加患龋概率。
牙齿畸形
如畸形舌侧窝。
口腔疾病
发病机制
食物,特别是糖类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后进入牙面结构薄弱的位置,侵入并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导致牙体组织的破坏而形成龋齿。
浅龋
牙齿颜色变化:牙齿出现脱矿而颜色变成白垩色,也可出现黄褐色斑点。
由于病变局限于牙釉质,此时并无明显自觉症状。
中龋
牙齿颜色改变:龋坏部位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牙齿敏感:酸、甜、冷、热的食物能刺激牙齿产生疼痛,去除刺激后不适症状消失。
如果进行探诊,可发现病变处的质地变软。
深龋
牙齿颜色改变:龋坏部位呈黄褐色或深褐色。
深龋洞形成:牙体缺损非常明显,可以看到较深的洞,此时病变已波及牙本质深层。
刺激痛:当食物嵌塞入龋洞中或患牙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可出现疼痛,去除刺激后症状消失。
并发症
牙髓炎/根尖周炎
门牙龋齿如果未及时治疗,病变可继续发展并侵犯牙髓,导致
牙髓炎后,出现自发痛、夜间痛等表现。
病变通过牙根管侵犯根尖周围组织,引起
根尖周炎,可能出现咬合痛、自发痛。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科
牙体出现颜色变化、龋洞或怀疑龋病时,建议及时就医。
若患者为儿童或乳牙受累,可以到儿童口腔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口腔卫生。
儿童就诊前建议空腹,以免长时间口腔操作,导致呕吐,胃内容物误吸。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牙齿上是否有黄褐色、黑褐色斑块或小洞?
是否伴有牙痛?
吃冷、热食物,或者酸甜刺激食物时,是否有牙痛?
是否有自发性或夜间加重的牙痛?
病史清单
刷牙频率如何?是否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
是否经常进食糖类、甜食?
是否曾经进行过龋齿治疗?
是否进行过涂氟、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治疗?
是否正在进行正畸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小牙片、曲面断层片、口腔CB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如患有全身系统性疾病,请告知医生用药情况。
诊断依据
病史
喜欢吃甜食或饮料。
临床表现
前牙表面有白垩色或黄褐色斑点。
牙齿表面龋洞形成。
有牙齿遇冷热酸甜后不适或疼痛,去除刺激后症状缓解。
无自发痛、夜间痛等表现。
口腔检查
视诊:观察是否有龋洞、牙面颜色光泽是否改变。
探诊:判断牙面的光滑度、连续性和牙齿硬度的变化。
叩诊:垂直和侧向叩诊,判断是否伴有龋的继发疾病,如牙髓、根尖周病变。
牙髓诊断试验:牙髓活力温度测验、牙髓电活力测验。
牙线检查牙齿邻面:特别是邻接面怀疑龋坏,无法直视,探针也无法探入时,可使用牙线检查牙缝内的牙齿相邻面是否存在异常。
影像学检查
X线:可拍摄X线小牙片或CBCT扫描对患牙情况做进一步检查。
特殊检查
光纤透照检查:检查前牙邻面龋坏情况,如龋坏部位、深度、范围。
鉴别诊断
门牙龋齿一般可通过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确诊,在诊断时可能需要与下述疾病进行鉴别。
氟牙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门牙表面的黄褐色斑。
不同点:
氟牙症即氟斑牙,多数牙对称发病,常有7岁前高氟地区生活史,一般无自觉症状。
牙本质过敏
相似点:均可出现牙齿遇冷热、酸甜刺激后不适感。
不同点:牙本质过敏症时,牙齿通常是完整的,表面没有明显的变色及龋坏,接触机械刺激后出现敏感不适明显。
治疗目的:终止病变发展,恢复牙齿外观、形态和功能。
治疗原则:未出现
牙体缺损时可以涂药进行再矿化治疗;出现牙体缺损应进行充填、冠修复、贴面治疗。
一般治疗
使用正确的方法刷牙,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及时清除
牙菌斑。
健康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糖分,尤其是蔗糖含量高的食物。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氟化物再矿化治疗:通过人工方法使脱矿的牙齿再矿化,恢复硬度,终止早期龋损,如各种含氟涂料、含氟凝胶、含氟泡沫等。
窝沟封闭:如存在舌侧窝、舌侧沟,可行窝沟封闭,应定期进行复查,观察封闭剂保留情况,应根据脱落情况决定是否重做封闭。
手术治疗
龋洞充填术:对已造成缺损的牙齿,充填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且疗效较好的方法。去除龋坏组织和失去支持的薄弱牙体组织,制备窝洞后充填,恢复患牙固有形态和功能。
其他治疗
冠修复:龋洞较大或大面积缺损导致强度变弱的牙齿,可以在充填治疗后,做牙冠进行修复,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
瓷贴面:为了前牙的美观和色泽稳定,也可使用瓷贴面修复,特别是上前牙的美学修复。
治愈情况
龋洞一旦形成,就需要进行治疗才能恢复牙齿的功能和外形,不能自愈。
充填或修复治疗后,牙齿的外形、功能和外貌均可恢复,预后良好。
治疗后的门牙仍然有可能发生继发龋,患病时需要再次治疗。
预后因素
影响门牙龋齿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诊断和治疗时机:早期就诊、及时诊断、合理治疗非常重要。
龋病本身特点:性质、病程、临床类型。
病情轻重:龋齿的严重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
患者自身条件: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等。
治疗方式:治疗是否恰当不仅影响患牙的后续情况,还与继发龋有密切关系。
危害性
影响外貌美观:前牙与人体的外貌关系密切,牙齿龋坏变色或脱落,容易影响容貌和自信。
影响口腔功能:牙齿的敏感和疼痛,会干扰日常吞咽、咀嚼等功能,还可能影响夜间休息。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多甜食、饮料。
避免浓茶、咖啡等深色饮品。
生活管理
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日早晚刷牙。配合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等,保持口腔卫生。
病情监测
治疗后注意观察患牙的情况,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若充填或修复治疗后充填体脱落,应尽快就诊。
若充填体周围出现变色、龋洞等继发龋症状,尽快就诊。
随诊复查
治疗后,如果医生要求复查,则严格按医生要求到院复查。
通常建议每隔半年或一年复查一次。对于易感人群,建议缩短复查间隔。
复查时可能需要拍X线牙片。
预防
菌斑控制:使用机械方法(如巴氏刷牙法。
饮食控制:减少糖摄入,减少糖在口内停留时间。
增加牙齿抵抗力:5~12岁合理使用氟化物,使年轻恒牙钙化完全。对点隙裂沟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齿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