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牙齿邻面发生的龋齿
表现为相邻牙面黑褐色或白垩色改变、龋洞形成、冷热刺激痛等
口腔致龋菌、碳水化合物、龋敏感人群和长时间共同作用,是龋齿产生的根本原因
未形成龋洞可用药物或再矿化治疗终止或消除龋病,形成龋洞后需充填修复
定义
邻面龋,又称邻面虫牙、邻面蛀牙,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邻面的牙体硬组织发生的龋坏。
邻面龋可以仅发生于牙齿邻面,也可以是牙齿其他处龋病进展后波及牙齿邻面。
早期邻面龋表现为牙齿相邻面边缘黑褐色或白垩色改变,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龋洞,引起牙齿冷热酸甜敏感,晚期会出现冷热刺激疼痛。
邻面龋因其发生位置较为隐蔽,常常是隐匿龋,建议定期口腔检查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邻面龋。
分类
根据病变程度分类
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浅龋:龋病局限于牙冠部邻面牙釉质或牙根部邻面牙骨质。
中龋:龋病进展,龋洞形成,波及牙本质中层。
深龋:龋病进一步进展,形成很深的龋洞,波及牙本质深层,靠近牙神经。
根据病变进展速度分类
急性龋:龋病进展较快,病变的牙体组织呈现浅棕色,质地软而湿润,又称湿性龋。常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
慢性龋:龋病进展缓慢,病变的牙体组织呈现黑褐色,质地干硬,又称干性龋。
静止龋:龋病保持静止,不再继续进展。常常因为邻牙被拔除,病变区域得到充分清洁而使得病变停止进展,形成邻面的静止龋。
根据病变发生部位分类
平滑面龋:龋病发生牙齿的邻面,波及相邻牙齿的接触部位,破坏邻接关系。
根面龋:龋病发生在牙根部邻面,常见于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的老年人。
隐匿龋:龋病发生在牙釉质下方而牙釉质尚未崩解,即在看似完整的牙釉质下方形成龋坏。邻面龋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多为隐匿龋。
发病情况
龋病是口腔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我国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龋病患病率达到30%~98%,其中儿童龋病发生率较十年前呈现上升态势。
龋病好发于下颌第一恒磨牙和下颌第二乳磨牙;好发牙面主要是咬合面,其次是邻面、颊面(牙齿外侧面)。
致病原因
邻面龋属于龋病的一种类型,致病因素与龋病相同,包括微生物因素、饮食因素、宿主因素和时间因素。
微生物因素
细菌等微生物粘附于牙面形成
牙菌斑,牙菌斑内复杂的代谢活动及代谢产物最终造成牙体硬组织破坏。
龋病不是由某一种特定的细菌所致,而是存在于牙面上的多种细菌相互作用所致。
常见的致龋微生物包括变异链球菌、乳杆菌、放线菌等。
饮食因素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与龋病发生有密切关系,其中蔗糖导致龋病的能力最强。
长期大量食用甜食会增加龋病的发生,而限制糖分摄取可以减少龋病发生。
食物中的氟可以抑制龋病的发生,适量饮用含氟水、用含氟牙膏刷牙有利于防治龋病。
宿主因素
龋病患病率在不同年龄、不同地区的人群中有差异。
牙齿表面窝沟很深、牙齿排列不整齐的患者,因牙齿清洁相对较差,容易发生龋病。
唾液腺分泌唾液异常、
干燥综合征等患者缺乏唾液对牙面的冲洗作用,容易发生龋齿。
儿童喜好吃甜食、口腔卫生维护意识差、乳牙窝沟深等导致儿童龋病患病率高,老年人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导致根面龋患病率高。
时间因素
龋病是一种慢性起病和发展的疾病。
微生物因素、饮食因素和宿主因素需要相互作用足够的时间,才会导致龋病的发生。
高危因素
具有以下一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龋病高危人群。
3~6岁儿童是乳牙龋高危人群,12~15岁儿童是恒牙龋高危人群,中老年人是根面龋高危人群。
牙列不齐、牙齿错位严重的人群容易发生龋病。
喜食甜食者容易发生龋病,如长期吃糖果、长期喝碳酸饮料等人群。
口腔卫生差的人群容易发生龋病,如刷牙次数少、刷牙时间少、不使用牙线等。
正畸治疗期间、活动假牙使用期间容易发生龋病,这是因为正畸托槽和活动假牙支架等影响了牙齿的清洁。
唾液分泌减少,如干燥综合征或唾液腺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龋病。
长期接受放射线治疗者,容易发生龋病。
发病机制
目前对于龋齿的发生机制,医学上存在下述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细菌首先破坏牙釉质中的有机质,有机产物进一步溶解无机物,最终破坏牙齿结构。
Miller化学细菌学说: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酸性物质,使得牙齿中的无机物脱矿、有机物溶解,最终造成牙体硬组织溶解。
龋病病因四联因素学说:龋病发生要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病菌群的作用、适宜的食物、足够的时间。
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龋病的产生是多种致病菌微生物动态交替、相互作用的结果。
龋病主要表现为牙齿颜色、质地、形态的改变,进一步引起敏感、疼痛症状,最终可能会造成牙神经、根尖周组织破坏。
邻面龋常为隐匿龋,出现明显症状时,龋坏已经比较严重。
主要症状
浅龋
龋坏处色泽变为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褐色,质地硬,牙齿外形无明显变化。
一般没有牙齿疼痛的感觉,外界冷热、酸甜刺激不会引起明显不适。
中龋
龋坏处牙体组织色泽变为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褐色,质地稍软,牙齿崩解并出现明显龋洞。
龋坏已波及牙本质中层。
牙齿出现对酸甜饮食敏感,过冷、过热饮食刺激会产生酸痛感,冷刺激不适感尤为明显,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
深龋
龋坏处色泽变为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褐色,质地软或硬,形成深大的龋洞。邻面深龋形成的巨大龋洞不明显,常常难以发现。
龋坏已发展到牙本质深层,距离牙神经较近。
食物嵌入龋洞会出现明显疼痛,牙齿遇冷热、酸甜刺激会产生的剧烈疼痛,去除刺激后症状缓解。
并发症
急/慢性牙髓炎:为邻面深龋进一步进展引起的牙神经感染,表现为牙齿出现自发痛、夜间痛、冷热刺激加剧疼痛,也可出现头面部放射痛。
急/
慢性根尖周炎:牙神经感染后进一步引起牙齿根尖周围组织感染,表现为牙齿出现自发性剧烈跳痛,牙齿有松动浮起感,咬合时加剧疼痛,严重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牙槽脓肿:根尖周组织感染后形成脓液,脓液向牙周组织扩散,在牙龈局部形成半球形肿胀突起。
牙齿折裂:长期未治疗的龋病导致牙体组织大面积破坏,用力咬硬物等情况可能会出现牙齿折断。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科
牙齿出现明显的白垩色、黄褐色或黑褐色改变,出现龋洞或缺损,建议及时就医。
牙齿出现遇酸甜敏感,遇冷热刺激痛等症状时,建议尽快就医。
口腔急诊科
牙齿出现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或疼痛无法缓解,夜间牙痛导致无法入睡时,建议直接就诊于口腔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刷牙漱口并保持口腔卫生。
建议进食后再就医,以减少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血糖、头晕心慌等不适感。
就医当天避免服用药物,尤其是止痛药,以避免掩盖病情,不利于医生确定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牙齿变黑或者有牙洞多长时间了?
哪颗牙齿出现变黑或者有洞?
是否出现牙痛?是否逐渐加重?
能否明确疼痛的牙齿?
疼痛性质是跳痛、锐痛、灼痛、肿痛,还是
钝痛、隐痛、胀痛?
什么情况会诱发牙痛?冷热刺激、热痛冷缓解、吃东西痛?
牙痛是自发痛、遇到刺激后立即疼痛且消除刺激后立即缓解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晚上会痛得睡不着觉吗?或者白天晚上疼痛程度差不多?
病史清单
是否喜欢吃甜食?
是否注意口腔清洁,是否使用牙刷、牙线?
是否于外院或诊所就诊并处理过,处理后症状是否缓解?
是否自行服药,服用了什么药物,服药后症状是否缓解?
是否做过补牙或根管治疗等相关口腔治疗?
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
肝病、肾病等?
是否接受过放射线治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片、全口曲面体层片、CBCT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口腔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仔细的口腔检查,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仔细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对比,最后才能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口腔卫生不佳。
喜欢吃甜食。
接受放射线治疗史。
存在牙列畸形或处在正畸治疗过程中。
临床表现
发现牙齿变黑或有洞。
伴随或不伴随牙齿敏感、冷热刺激敏感,刺激去除后症状消失。
邻面使用牙线后,牙线变毛糙或断裂。
否认有自发痛、夜间痛、咬合痛等症状。
口腔专科检查
医生会使用探针、镊子、口镜进行常规口腔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龋病和龋病的程度。
探诊:使用探针检查牙体组织是否受到破坏,初步判断破坏程度。
叩诊:使用镊子敲击牙齿以检查牙周膜和根尖周组织是否存在异常。
松动度检查:使用镊子夹住牙齿或抵住牙齿中央摇动,检查牙齿松动情况。
光导纤维透照:使用光导纤维装置对牙齿邻面进行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龋坏。由于光导纤维装置的缺乏,临床使用较少。
牙髓活力测试:使用冰棒、热牙胶棒或电活力测试仪检查牙齿对冷热温度刺激或电流刺激的反应,以评估牙神经是否发生病变及病变的程度。
冷诊无疼痛,叩诊无疼痛。
影像学检查
邻面龋常常需要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部位和病变的程度。
X线片、全口曲面体层片:牙体组织局部密度减低影提示龋病,可以进一步评估龋病的深度,还可以判断根尖周组织是否存在异常。
CT:牙科CT,又称CBCT,通常用于检查普通X线片未发现的隐匿龋病。
鉴别诊断
邻面龋病通常表现为牙齿的色、形、质变化,随着病变的进展可能会出现牙齿敏感、疼痛症状。邻面龋病需要与
楔状缺损、牙本质过敏症、
牙髓炎、
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楔状缺损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牙体组织缺损,有遇冷热、酸甜刺激后不适或疼痛。
不同点:楔状缺损表现为牙齿靠近牙龈处缺损,整个牙齿外侧面的牙颈部出现的楔形缺损,通常没有颜色变化和龋洞。邻面龋主要为牙齿邻面的变色或者龋坏,使用牙线清理牙缝时会有阻力甚至牙线变粗糙。
牙本质过敏症
相似点:均可出现牙齿遇冷热、酸甜刺激后不适感。
不同点:牙本质过敏症时,牙齿通常是完整的,表面没有明显的龋洞,接触机械刺激后出现敏感不适明显。
牙髓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牙齿龋洞,遇冷热刺激疼痛。
不同点:牙髓炎为牙神经受感染,可以继发于龋病,因此多有深大的龋洞,但是牙髓炎疼痛表现为自发痛、夜间痛,也可出现头面部放射痛,刺激去除后疼痛需要延迟一段时间才缓解。
根尖周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龋洞、牙痛。
不同点:根尖周围组织感染可能存在深大的龋洞,但疼痛表现为自发性剧烈跳痛、牙齿有松动浮起感、咬合时疼痛加剧,严重者可伴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牙周炎
不同点:牙周炎可出现牙齿松动、牙龈退缩、咬合不适,通常没有明显的龋洞。
治疗目的:终止病变发展,保护牙髓,恢复牙齿形态和功能,维持患牙与周围牙齿及牙龈的关系。
治疗原则:未出现
牙体缺损的邻面龋病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出现牙体缺损的邻面龋需要进行手术修复治疗。
一般治疗
保持口腔卫生,严格按照巴氏刷牙法晨起睡前坚持刷牙,配合使用牙线、冲牙器等。
使用含氟牙膏。
健康饮食,控制糖分的摄入。
但这些方法仅适用于浅龋、静止龋的缓解,出现明显的牙齿龋坏应及时就医进行充填治疗。
非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采用化学药物治疗龋病,常用氟化物。
适用于早期龋未形成龋洞、口内广泛浅龋、静止龋。
再矿化治疗
使用再矿化液促进脱矿的牙体组织再次矿化,恢复硬度,消除早期龋。
适用于光滑面早期龋,也可用于龋易感患者的龋病预防。
窝沟封闭
使用窝沟封闭材料充填封闭深窝沟,降低龋病易感风险。
适用于具有深窝沟尚未发生龋病的牙齿。
预防性树脂充填
使用口腔专用微创钻针敞开窝沟,去净龋坏后使用窝沟封闭材料充填封闭牙齿的深窝沟,阻止龋病进展并降低龋病易感风险。
适用于窝沟可疑龋和浅龋。
手术治疗
树脂充填修复
树脂充填修复是目前治疗邻面龋病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使用口腔专用钻针,清理去除龋坏的牙体组织后,制备符合要求的窝洞,最后使用树脂材料充填窝洞并恢复牙齿外形。
嵌体修复
嵌体修复可以在恢复牙齿外形的同时,更加精准地恢复牙齿的邻面接触区,也用于邻面龋的治疗。
嵌体修复过程,通常由口腔医生对缺损牙齿进行预备、取模型,由加工厂根据模型为缺损的牙齿量身定做嵌体,再由口腔医生将其粘接到缺损牙齿上,最终达到恢复牙齿外形和咀嚼功能的目的。
适用于邻面龋病导致的大面积牙体缺损,直接充填修复效果差时。
全冠修复
全冠修复可以在恢复牙齿外形的同时,保护剩余牙体组织,减少折裂的风险。
全冠修复过程,通常由口腔医生对缺损牙齿进行预备、取模型,由加工厂根据模型为缺损的牙齿量身定做全冠,再由口腔医生将其粘接到缺损牙齿上,最终达到恢复牙齿外形和咀嚼功能的目的。
适用于邻面龋病导致的大面积牙体缺损,牙齿折裂风险大。
治愈情况
龋病一旦发生,绝大部分不会自行停止,需要尽快就诊并治疗。
浅龋在做过非手术治疗后,仍然存在病变进展的可能,需定期口腔检查。
中龋、深龋充填修复治疗后可以恢复牙齿外形,恢复咀嚼功能。邻面龋充填修复后可以恢复牙齿邻面,减少食物嵌塞。
深龋充填后存在牙齿敏感甚至疼痛的风险,疼痛明显时需要及时就诊并进一步处理。
龋病行树脂充填修复后存在充填物脱落可能,如出现该情况建议重新治疗。
大面积龋病的治疗后存在折裂风险,如出现折裂需要及时就诊,必要时建议拔除患牙。
预后因素
已经完成治疗的牙齿受到致病菌的长期作用后,可能再次发生龋病。因此需要健康饮食、维持口腔卫生、定期口腔检查。
深龋治疗后的患牙,在一段时间内需要避免冷热刺激,避免咬过硬食物,否则可能引发疼痛症状。
危害性
龋病导致牙体组织缺损,影响进食和咀嚼。
龋病进一步发展导致
牙髓病和根尖周疾病,出现牙齿疼痛症状,影响生活、工作和睡眠。
龋病牙齿及其继发病变可以作为一个病灶来源,进一步引起颌面部感染,甚至引起发热和全身乏力。
儿童乳牙龋病影响恒牙的正常萌出,影响咀嚼功能和生长发育。
儿童龋病导致牙齿提前脱落会影响美观,同时影响正确发音,损害心理健康。
老年根面龋导致牙齿折断或脱落,影响咀嚼功能。
日常管理
减少食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果、饮料、糕点。
饭后漱口,睡前刷牙,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完成口腔清洁,培养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
龋齿治疗完成后需要定期随访检查。
预防
维持口腔健康:坚持晨起睡前饭后刷牙漱口,严格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使用牙线、冲牙器等维持口腔健康。
选用优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选用合适大小、软硬适中的牙刷,配合含氟牙膏刷牙,可以预防龋病的发生。
窝沟封闭:通过窝沟封闭填充容易龋坏的窝沟点隙,预防龋病。6~7岁可以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12~13岁可以行第二磨牙窝沟封闭。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