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腺黏液分泌物局部潴留形成的囊性病变
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浅蓝色半透明小泡,或舌下区、下颌下区的囊性肿物
因口腔黏液腺导管阻塞或导管破裂所致
可通过囊腔内注射、微波、激光、液氮冷冻等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
定义
口腔黏液囊肿,是由口腔黏液腺导管阻塞或导管破裂、黏液分泌物局部潴留于组织间形成的唾液腺囊性病变。
人的口腔内有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三对大唾液腺,以及口腔黏膜下层的许多小唾液腺。小唾液腺可以分布在腭、唇、舌、磨牙后及颊等部位。
黏液囊肿主要发生于小唾液腺及舌下腺,小唾液腺黏液囊肿表现为半透明、浅蓝色、黄豆大小的小泡,舌下腺黏液囊肿表现为舌下区或下颌下区的囊性肿物,舌下区(口底)的囊肿表现为淡蓝色、半透明的囊性肿物,颌下区的囊肿表现为颌下软性膨隆的肿物。
分类
口腔黏液囊肿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分类。
根据病因及病理表现分类
外渗性囊肿:因黏液腺导管破裂、黏液外渗入组织间隙所致,病理表现为充满黏液的假囊、无上皮衬里。
潴留性囊肿:因黏液腺导管阻塞、黏液局部潴留所致,病理表现为潴留的黏液团块、结缔组织被膜、有上皮衬里。
根据发生部位分类
小唾液腺囊肿:发生于小唾液腺的黏液囊肿,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等。
舌下腺囊肿:发生于舌下腺的黏液囊肿,包括以下三类:
单纯型舌下腺囊肿:表现为口底舌下区囊性肿物。
口外型(潜突型)舌下腺囊肿:表现为下颌下区囊性肿物。
哑铃型舌下腺囊肿:为单纯型和口外型的混合,在口底舌下区和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发病情况
口腔黏液囊肿是常见的唾液腺囊性病变,是口腔常见病之一。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约占口腔黏液囊肿的70%,好发部位是下唇及舌尖的腹侧;舌下腺黏液囊肿约占30%,好发部位是口底舌下区,也可发生于下颌下区。
口腔黏液囊肿在20~29岁的年轻人中最为普遍,其次是10~19岁的青少年。
男女比例为1:1.3,女性稍多见。
致病原因
口腔黏液囊肿的本质是唾液腺分泌物局部潴留,致病因素包括唾液腺导管破裂或唾液腺导管阻塞。
唾液腺导管破裂
局部创伤导致唾液腺导管破裂,唾液腺分泌的黏液由导管破裂处渗漏进入腺体外的局部组织间隙,形成外渗型黏液囊肿。
常见的局部创伤包括下前牙反复摩擦运动的舌头、咬下唇等。
唾液腺导管阻塞
唾液腺导管阻塞导致唾液腺分泌的黏液在导管阻塞处聚集,形成潴留型黏液囊肿。
引起导管阻塞的常见因素,包括微小唾液腺结石、唾液腺分泌物浓缩黏稠、唾液腺导管系统弯曲、炎症等。
高危因素
具有
口腔不良习惯,如咬颊、咬唇、咬舌头的青少年,为口腔黏液囊肿高危人群。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主要表现为半透明、浅蓝色、黄豆大小的小泡,舌下腺黏液囊肿主要表现为舌下区或下颌下区的囊性肿物。
主要症状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
发生部位:可发生于唇、颊、舌腹(舌下)黏膜,下唇及舌尖腹面多见。
囊肿性质: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柔软而有弹性。
可复发性:囊肿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粘稠液体后消退。破裂处愈合后再次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
特殊表现:囊肿反复破损后表现为局部较厚的白色
瘢痕状突起。
舌下腺黏液囊肿
发生部位:可发生于舌下区、下颌下区或两区同时发生。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
舌下腺囊肿可以进一步分为单纯型、口外型(潜突型)和哑铃型。
单纯型舌下腺囊肿
为典型的舌下腺囊肿表现,占舌下腺囊肿的大多数。
发生部位:发生于舌下区。
囊肿性质:呈现浅紫蓝色,质地柔软,触摸有波动感。
特殊表现:囊肿常位于口底一侧,逐渐增大时可扩展到对侧,过大的囊肿可将舌头挤压抬起,状似“重舌”。
可复发性:囊肿受创伤破裂,流出略带黄色的蛋清样透明粘稠液体后消退,破裂处愈合后可再次形成囊肿。
口外型舌下腺囊肿
又称潜突型舌下腺囊肿。
发生部位:发生于下颌下区,口内不可见。
囊肿性质:质地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
特殊表现:低头时因重力作用,肿物稍有增大。
哑铃型舌下腺囊肿
发生部位:同时发生于舌下区和下颌下区。
囊肿表现:可能同时呈现单纯型和口外型囊肿表现。
其他症状
舌下腺黏液囊肿发展很大或引起感染时,可引起吞咽、语言或呼吸障碍。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内出现囊性肿物时,建议及时就医,首诊可就诊于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急诊科
口腔内肿物过大或继发感染,引起吞咽或呼吸异常时,建议直接就诊于口腔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口腔黏液囊肿具有复发性,反复发生时不再具有囊肿的特性,因此建议手机拍照保存既往囊肿照片,能够帮助医生准确诊断。
若曾在外院诊治,建议携带相关病历、检查结果、治疗药物等资料就诊。
建议进食后再就医,以减少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低血糖、头晕心慌等不适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肿物多久了?
肿物是否逐渐长大,或缩小与长大交替发生,或没有变化?
是否引起疼痛等不适症状?
肿物是否影响进食、吞咽?
病史清单
是否存在囊肿消长史,即肿物自行消退后又逐渐长大?
是否于外院或诊所就诊并处理过,处理后症状是否缓解?
是否自行服药,服用了什么药物,服药后症状是否缓解?
是否有全身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
肝病、肾病等?
是否存在食物药物过敏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B超检查结果。
穿刺液及病变部位的细胞学检查结果。
口腔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仔细的口腔检查,必要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及穿刺检查,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对比,最后才能明确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发现唇、颊等口腔黏膜局部肿物或发现舌下区、下颌下区肿物。
可能存在囊肿消长史。
可能存在复发史。
囊肿没有疼痛的感觉。
存在咬唇咬舌等不良习惯。
临床表现
唇、颊、舌等黏膜处存在半透明的浅蓝色小水泡。
舌底或下颌下区囊肿。
舌下腺囊肿体积大或继发感染时,可伴有语言、吞咽困难。
口腔专科检查
视诊
可初步了解肿物的形态、生长部位、体积大小、有无引起局部功能障碍等。
肿物可位于黏膜下,呈半透明蓝色水泡状;肿物可位于口底舌下,呈现浅紫蓝色;肿物可位于下颌下区,局部轻微凸起,低头稍增大;肿物可同时位于舌下区和下颌下区。
触诊
可初步了解肿物的边界、质地、活动度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肿物边界清晰,质地柔软有弹性,不活动,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有时可触及波动感;有时触及白色
瘢痕状质韧突起。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提示舌下区或下颌下区囊性病变,为不规则囊性回声,无明显血流信号。
磁共振检查:提示囊肿的类型和边界,且有助于确诊。
穿刺检查
注射针穿刺可抽出淡黄色或黄色的蛋清样黏稠液体,可拉丝。
组织病理学检查
常规不需要病理检查,必要时可于手术切除后将囊肿样本送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发生于唇、颊舌黏膜的小唾液腺黏液囊肿需要与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疾病鉴别;发生于口底舌下区和下颌下区的舌下腺黏液囊肿需要与口底皮样囊肿、下颌下区囊性水瘤、大静脉畸形(
血管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单纯疱疹
发病前常有低热乏力等前驱症状,发病时表现为口腔黏膜发生的簇状针头大小的水疱,破裂后形成浅表溃疡或糜烂,局部机械刺激后可能复发。
水泡组织涂片检查可见病毒颗粒。
带状疱疹
常见于中老年人。
发病前常有低热乏力等前驱症状,发病时表现为口腔黏膜密集的水疱,破裂后形成大面积溃疡,病变只局限于一侧。
常常伴有颜面部成簇水疱或红斑,病变部位伴有疼痛灼烧感。
手足口病
常见于幼儿园等群体发病。
表现为口腔黏膜、手掌、脚掌等部位的散在小疱疹,患儿常常表现出烦躁、拒食、流口水等。
血清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亦。
口底皮样囊肿
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表现为位于口底正中、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的囊性肿物,颜色类似口底黏膜而非浅紫蓝色,触诊为坚韧而有弹性的面团样质感,没有波动感。
穿刺检查可见半固体状、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涂片镜检可见上皮细胞、毛囊、皮脂腺等结构。
下颌下区囊性水瘤
常见于婴幼儿。
表现为位于颈部或下颌下区的囊性肿物,触诊柔软且有波动感,囊肿体积不随体位移动而变化。
穿刺检查可见淡黄色、稀薄、清亮的水样液体而非粘稠的鸡蛋清样液体,涂片镜检可见
淋巴细胞。
大静脉畸形
表现为下颌下囊性肿物,下颌下区丰满,低头改变体位时增大(低头试验阳性)。
穿刺可抽出血性液体。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终止病变进展。
治疗原则:发生部位不同、病变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舌下腺黏液囊肿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治疗。
非手术治疗
囊腔内注射治疗
使用注射针穿刺进入囊肿,抽净囊液后,向囊腔内注射2%碘酊、20%
氯化钠或
盐酸异丙嗪溶液,停留2~3分钟,再将碘酊抽出,以破坏上皮细胞,使其失去黏液分泌功能,从而不再形成囊肿。
优点:操作简单、创伤小、不易引起出血、治疗时间短、易于儿童配合、术后疼痛感小、术后恢复快等。
缺点:治疗后存在局部肿胀可能性,治疗后囊肿复发可能性大。
微波治疗
通过微波辐射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阻止病变进展。
优点:操作简单、创伤小、不易引起出血、治疗时间短、易于儿童配合、术后疼痛感小、术后恢复快等。
缺点:由于微波辐射的影响,禁用于孕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及植入心脏起搏器者;治疗过程需要对眼睛等辐射敏感器官进行保护;位置较深、范围较大的囊肿行微波治疗术后复发风险大。
激光治疗
通过激光作用使局部组织变性坏死,消除病损,阻止病变进展。
优点:操作简单、创伤小、不易引起出血、治疗时间短、易于儿童配合、术后疼痛感小、术后恢复快等。
缺点:激光设备昂贵,基层医院难以开展;治疗费用稍高;治疗过程中若损伤周围腺体则容易导致术后囊肿复发。
液氮冷冻治疗
通过液氮作用使局部组织反复冷冻融化,使之变性坏死,消除病损,阻止病变进展。
优点:具有不出血、术后疼痛较轻、无高血压及血小板减少症等手术禁忌证,可根据病变大小及病变深度反复多次治疗。
缺点:若缺少临床经验无法掌控液氮剂量及冷冻面积,因而容易造成正常
软组织损伤。
手术治疗
小唾液腺囊肿切除术
针对小唾液腺黏液囊肿,需切除囊肿及与之相连的小唾液腺。
针对反复发生、形成
瘢痕的小唾液腺黏液囊肿,需将瘢痕、囊肿及其邻近组织一并切除。
舌下腺切除术
针对舌下腺黏液囊肿,舌下腺切除术是根治方法。
成年人或儿童均可行舌下腺切除术,一般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操作,但不能配合的儿童需在
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
对于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术的体弱患者或婴儿,可先行囊肿切开袋型缝合术,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5岁时,再行舌下腺切除术。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7~10天拆除缝线。
建议饮食清淡,避免过硬、尖锐、粗糙、辛辣食物刺激;日常饮食需注意补充牛奶、鸡蛋等优质蛋白。
避免吸烟饮酒。
需密切观察伤口情况,若出现红肿、疼痛、感染等情况,需及时就诊。
出现囊肿复发,需及时复诊。
口腔黏液囊肿如何处理
口腔黏液囊肿通常一般是手术治疗,部分情况下进行药物治疗,平时还要加强生活管理。
1.手术治疗:可以进行手术将黏膜下的囊肿取出,由于囊肿是粘液腺受到损伤以后引起的外渗或潴留,还需要将粘液腺一起切除,防止反复发作。
2.药物治疗:对于身体暂时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需要将囊液抽出,然后注入碘酊,最后将碘酊抽出,防止囊肿再次形成。
3.加强生活管理:保守治疗的口腔粘液囊肿可能会复发,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保护好口腔的黏膜,不吃刺激性的食物,比如尖锐的骨头、贝壳等,避免加重损伤。
同一种疾病病情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不一样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如需用药应严格遵医嘱。
治愈情况
未治疗
部分口腔黏液囊肿未经治疗,创伤破裂后可自愈,一段时间后黏液重新聚集可导致囊肿复发。
部分口腔黏液囊肿难以自行破溃愈合,建议及时寻求医生帮助。
治疗后
口腔黏液囊肿为良性病变,治疗预后好,不会癌变。
口腔黏液囊肿经保守治疗后,复发可能性大。
小唾液腺囊肿经手术切除后,仍然存在再次复发的可能性,但复发可能性较保守治疗小。
预后因素
不良习惯:反复不自觉咬下唇的患者,囊肿反复发生可能性大。
饮食因素:口腔粘液囊肿手术治疗后一段时间内需避免辛辣刺激,否则囊肿可能复发。
医疗因素:若手术未将囊肿及唾液腺完全切除,或术中损伤周围腺体,术后囊肿复发可能性大。
危害性
口腔黏液囊肿为唾液腺良性病变,没有致癌风险,危害性小。
反复发生并反复破溃的口腔黏液囊肿,会导致口腔粘膜局部纤维化
瘢痕或硬化斑块形成。
过分巨大的口腔黏液囊肿,可能会影响咀嚼、吞咽、发音,可能会压迫喉咙导致呼吸困难。
囊肿破溃伴局部感染时,可能会引起疼痛症状。
日常管理
口腔习惯:改变咬嘴唇、咬手指、咬异物等不良习惯,进食时细嚼慢咽。
饮食管理:避免过硬、尖锐、粗糙、辛辣食物刺激。
生活管理:早睡早起,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心理支持:发现口腔黏液囊肿时需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早愈合;避免因害怕恐惧等因素抗拒就医。
病情监测
发现口腔黏液囊肿后,患者需密切观察肿物情况,如肿物体积是否变大、位置是否移动、肿物是否破溃、破溃后流出的内容物质地和颜色等。
口腔黏液囊肿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后,患者需密切观察创口恢复情况、术后囊肿复发情况等。
随诊复查
术后无特殊不适无需复查。
若囊肿复发需及时复诊并进一步处理。
预防
改变咬嘴唇、咬手指、咬异物等不良习惯,避免机械刺激导致囊肿反复发生。
进食时需细嚼慢咽,避免过硬、尖锐、粗糙、辛辣食物刺激,避免口腔局部创伤导致囊肿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