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为口腔黏膜变硬,张口和进食困难
主要病因为咀嚼槟榔,治疗首先要戒除槟榔
张口训练有效果,需用专业器材,不可强掰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一旦发生难以逆转
定义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导致口腔黏膜结缔组织的渐进性萎缩和纤维化,最终组织挛缩变硬,动度下降。病变具有慢性进展性和不可复性,是一种潜在恶性病变。
发病情况
本病与咀嚼槟榔习惯高度相关,有资料显示,咀嚼槟榔人群发生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危险概率,是不咀嚼槟榔人群的109~287倍。
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
多见于印度、东南亚国家。在我国,本病主要见于湖南、海南、台湾三省。
主要病因为咀嚼槟榔。咀嚼时槟榔本身会摩擦口腔黏膜,造成一定损伤。同时槟榔中含有的槟榔碱、槟榔素均为致癌物,这些物质会对口腔黏膜造成损害。
致病原因
咀嚼槟榔
槟榔果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认的Ⅰ级致癌物,咀嚼槟榔是目前公认的、确定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病因。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患者都有咀嚼槟榔的历史。
咀嚼槟榔主要通过其含有的生物碱影响细胞代谢,化学成分刺激黏膜,粗纤维对黏膜造成机械刺激、形成微创伤,使黏膜下组织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导致黏膜萎缩和溃疡。持续的炎症则导致组织纤维化和恶变的发生。
刺激因素
进食辣椒、吸烟、饮酒等因素可以加重黏膜下纤维化。
营养因素
维生素A、B、C的缺乏,低
血清铁、硒与高
血清锌、铜是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易感性增高的重要因素。
免疫因素
有学者认为,口腔黏膜的纤维化可能与槟榔所含的生物碱等刺激所致的
变态反应有关。
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口腔黏膜的纤维化存在着遗传因素,如患者中HLA-A10、DR3、DR7、B76表型,HLA-B48/Cw7、HLA-B51/Cw7、HLA-B62/Cw7单倍型发生频率较高,外周血
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频率(SCE)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他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局部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学异常等。
患者最开始表现为口腔黏膜苍白,弹性下降,口腔黏膜表面有白色条纹,自觉口腔黏膜有烧灼感,口干,味觉减退,唇舌麻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严重者出现
张口困难、吞咽困难。
主要症状
口腔黏膜出现苍白或灰白色
斑片,呈不透明无光泽的纤维条索样,伴有皮革样质地改变。病情轻微时口腔黏膜常呈大理石花纹样改变。病变在所有的口腔黏膜都可能出现。
灼痛感,进食刺激性食物时更加明显。
还可有口干、味觉减退、唇舌麻木、黏膜水疱、溃疡等。
患者逐渐感到口腔黏膜僵硬、逐渐加重的张口受限、吞咽困难。
其他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软腭缩小、悬雍垂变小、舌系带变短、舌活动度减低。
病程后期患者可出现进食、咀嚼、发音等障碍,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和社会交流。
累及唇黏膜时,可出现口变小的现象。
并发症
病损累及咽鼓管时可出现耳鸣耳聋,咽部声带受累时可产生音调改变。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可发生恶变,形成口腔癌。
一般就诊于口腔科,长期咀嚼槟榔者或出现口腔内感觉异常及活动异常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条索状纤维病损。
口腔黏膜活动度变差、触摸时感觉黏膜质地变硬,吃辛辣刺激食物时疼痛。
如果到口腔专科医院就诊,或者综合医院口腔科有细分科室,患者可就诊于
口腔黏膜病科。
口腔颌面外科
若出现口腔黏膜白色条索样病损,并伴有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或凸出于黏膜表面的肿物,应及时于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检查黏膜是否恶变。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一天应保持口腔清洁。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口腔黏膜是否出现白色条索状病损,出现时间有多久了,最近是否加重?
是否有张口困难、吞咽困难、口干、味觉减退、唇舌麻木等症状,是否随时间逐渐加重?
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时是否伴有灼痛?
口腔黏膜是否有僵硬感?
口腔内是否有长期不能愈合的溃疡或突起的肿物?
病史清单
是否有咀嚼槟榔、吸烟、饮酒等习惯?
是否有其他系统(如肺部)的纤维化病史?
家族中是否有人出现同样症状?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局部用药:复方
氯己定含漱液、注射用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等。
全身用药: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泼尼松、
泼尼松龙等)、维生素类、番茄红素、活血化瘀的中药等。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咀嚼槟榔的病史可诊断。
诊断依据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根据病史(咀嚼槟榔习惯)和临床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
病史
有咀嚼槟榔史。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出现苍白或灰白色病损,可触及
瘢痕样纤维条索,舌乳头萎缩,病损区黏膜可伴有水疱、溃疡,张口度变小。
口腔黏膜烧灼痛,尤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时更明显。
可伴随口腔黏膜水疱、溃疡,味觉减退、口干、唇舌麻木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舌
运动障碍。
组织病理学检查
取病变处口腔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用于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的制定,并可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口腔白斑病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病损,触之黏膜弹性降低。
不同点:
口腔白斑病通常无纤维条索感,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且不伴有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口腔扁平苔藓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白色病损,并可伴有刺激性疼痛。
不同点:
口腔扁平苔藓病损触之柔软,无斑块状或纤维条索感。病损区可见珠光白色条纹,可伴有充血、糜烂。有时因咽部病损溃疡、糜烂而影响吞咽,但不会出现张口受限等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口腔白角化症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白色病损。
不同点:口腔白角化症的病变处触感平滑、柔软,触之没有斑块状或纤维条索感,更不会有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等症状。局部一般有明显的机械或化学因素刺激,除去刺激因素后,病损可减轻甚至完全消退。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去除刺激后黏膜仍然不可复原。
主要通过戒除槟榔、药物、张口训练及手术等手段进行治疗,药物治疗包括
氢化可的松、已酮
可可碱等,使用专业张口训练装置可改善张口受限问题,开口过小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预防疾病发展和恶性病变。
治疗原则:首要原则是去除致病因素,戒除槟榔,并配合抗炎、抗纤维化、改善缺血状态以及抗氧化等药物治疗缓解症状。
一般治疗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发生,与咀嚼槟榔关系密切。因此应首先戒除槟榔,同时要避免烟、酒、刺激性食物,以去除致病和加速病情发展的因素。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医嘱进行,处方药不可擅自购买和使用。
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短效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中效糖皮质激素(
曲安奈德)和长效糖皮质激素(
倍他米松和
地塞米松),均可用于病情控制。其中临床最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
用药方法:病损局部注射。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抗炎和抑制纤维化的进程。
抗纤维化药物和蛋白水解酶
常用药物:地塞米松联合透明质酸酶和胰凝乳蛋白酶。
用药方法:病损内局部注射。
三者联用的临床疗效好于三种药物的单独使用,可以逆转纤维化的进程。
外周血管扩张剂
外周血管扩张剂通过改善病损区的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达到提升临床疗效和缓解症状的目的。
抗氧化剂及营养素
常用药物:包括抗氧化剂番茄红素等,
维生素A、B、C、D、E。
抗氧化及补充营养药物可以减少损伤,减缓病程的进展。维生素类药物多年来均被用于本病的辅助治疗。
其他治疗
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能提高血氧含量,改善局部缺血缺氧,促进病损区新生血管形成和侧支循环建立。
可改善患者的症状并增加张口度。
中药治疗
使用中药治疗应由中医师进行辨证后,根据医嘱使用。
手术治疗
伴张口受限严重的患者,可考虑采用皮瓣移植进行软组织重建,增加张口度。
康复治疗
目前无法治愈,所有治疗方法效果均有限,其中张口训练维持效果在12周~6个月不等,口腔黏膜纤维化有癌变风险,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进展为口腔癌。
治愈情况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目前无特效治愈方式。
确诊疾病后及时戒除槟榔,并采用药物或其他方式积极治疗病症,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纤维化导致的临床症状,如张口受限等。
危害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为进展性和不可复性疾病,若不停止咀嚼槟榔,症状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
病变累及咽鼓管或咽部声带,可导致耳聋耳鸣或声调改变等并发症。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不同报道中癌变率约4%~13%,因此需定期复查。
患者需立即戒除槟榔、戒烟、戒酒,避免进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遵医嘱逐步进行张口训练,不可强行用手掰开,定期复查口腔健康情况。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戒除咀嚼槟榔习惯。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
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对黏膜的刺激。
生活管理
戒烟戒酒,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病情监测
对口腔黏膜的病损应注意观察有无变化。若发现口腔内出现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或突出于口腔黏膜的肿物,应尽早就诊。
随诊复查
已确诊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患者,应遵医嘱到医院进行定期复查。
复查时一般应进行口腔检查,必要时可接受组织病理学检查。
预防
预防措施
应提高对咀嚼槟榔存在潜在危害的意识,避免咀嚼槟榔,减少烟、酒等致病因素的接触。
对出现临床症状者,应尽早去医院诊治。
早期筛查
对于有咀嚼槟榔习惯者,于口腔医院就诊时,应注意检查口内是否有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病变。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