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及糜烂,或颜色异常、丘疹、斑块、疱、结节、坏死等
可能与遗传、环境、内分泌、免疫和感染等因素有关
积极治疗后多可治愈或良好控制
好发于维生素缺乏、咀嚼槟榔、吸烟、口腔有创伤或特定年龄人群
定义
口腔黏膜病是一组疾病的总称,指主要累及口腔黏膜组织的类型各异、种类众多的疾病。
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复杂、病损多样、诊断和治疗相对困难,许多病种是由口腔局部刺激因素、系统性疾病以及神经精神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口腔黏膜病包括的疾病种类多,本篇主要介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类型的病因、表现、治疗等内容。
分类
口腔黏膜病在分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目前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
根据损害的来源分类
病损单纯或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疾病。
口腔黏膜和皮肤以及生殖器、眼、鼻腔等黏膜同时或先后发生病变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征。
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病损部位特点分类
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
主要包括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白塞病、创伤性血疱、
创伤性溃疡、
放射性口炎等疾病。
口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
主要包括
药物过敏性口炎、过敏性接触性口炎、
血管性水肿、
多形红斑。
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
主要包括天疱疮、黏膜类天疱疮、副肿瘤性天疱疮等疾病。
口腔黏膜斑纹类疾病
口腔肉芽肿疾病
唇舌疾病
主要包括唇炎、
口角炎、舌疾病(如地图舌、
沟纹舌等)、
灼口综合征等疾病。
其他疾病
部分口腔黏膜病损是全身性疾病早期的表现之一。包括性传播疾病和其他疾病引起的口腔黏膜病损。
发病情况
口腔黏膜病在日常中较为多见,不同的病种发病情况也不同,部分常见口腔黏膜病的发病情况如下。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在日常中最为常见,10%~25%的人患有该病。在特定人群中,患病率可高达50%,女性的患病率一般高于男性。
手足口病
多发生于儿童,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
口腔白斑病
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好发于牙龈、舌黏膜以及颊。
国内学者早年的调查发现,口腔白斑病的患病率为10.47%,男女之比为13.5∶1。
口腔念珠菌病
为最常见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之一。白念珠菌总感染率为30.6%,且女性患者感染率(33.1%)高于男性(25.1%)。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念珠菌感染率总体是上升的。
该病常见于免疫功能缺陷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者、婴幼儿及衰弱者等。
口腔扁平苔藓
患病率为0.5%~2%,是口腔黏膜病中仅次于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常见疾病。恶变率为0.4%~12.5%。
该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于男性。
致病原因
口腔黏膜病的病因复杂,许多口腔黏膜病的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现在还不明确,发病往往与全身状况关系密切。目前认为多数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许多口腔黏膜病如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口腔扁平苔藓、白塞病等与家族遗传有关。
感染因素
多种病原体感染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重要原因,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以及念珠菌等。感染导致的口腔黏膜疾病也可能和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
内分泌因素
内分泌紊乱、雌激素水平异常与女性口腔黏膜病相关,如女性经期前易发口腔溃疡,
灼口综合征在更年期女性多发,均与患者的内分泌相关。
免疫因素
人体免疫系统发生异常,是口腔黏膜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口腔黏膜病一般是在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
环境因素
生活压力大、经常处于紧张状态等环境因素,可能是口腔黏膜病的致病或诱发因素,如心理因素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灼口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均与口腔黏膜病的发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维生素缺乏。
不良习惯:如咀嚼槟榔、吸烟。
口腔中存在局部刺激因素:如尖锐的牙尖、不良修复体、残根残冠、创伤等。
口腔黏膜病的种类较多,每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异常的感觉。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表现出口腔黏膜的病损和自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口腔以外的症状。
常见症状
斑
指口腔黏膜上的局限性的颜色改变,不高出于黏膜表现,口腔黏膜也不会增厚。
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
斑的颜色、大小和形态不同,呈红色、红棕色或棕黑色等。
丘疹
表现为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直径一般在几毫米。
多呈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呈灰白色、黄色或者红色。
疱
由黏膜内贮存液体而形成的,呈圆形、突起。
可以为水疱,也可以是血疱,疱内的液体为透明色或者红色。
疱可以为单个,或者多个疱成簇存在。
溃疡
指黏膜上皮的完整性出现缺损或破坏,由于其表层坏死脱落而形成凹陷。
外形多数为圆形,或者狭长带状溃疡。
溃疡底部为结缔组织和有白细胞渗出的纤维蛋白。基底呈黄色、发红或者灰白色,可能有液体渗出。
糜烂
是黏膜上皮的一种较为表浅的缺损,不伤及基底细胞层。
大小形状不定,一般边界不清、表面光滑,可以是其他黏膜病变破溃后形成。
颜色多呈红色,伴疼痛。
结节
突起于口腔黏膜的实体病损。
大小不等、形状不定,质地坚硬或柔软,脱落后可能会形成溃疡。
萎缩
由于组织细胞的体积变小所致。
病变部位多呈红色、凹陷。
临床可见组织变薄,舌乳头的萎缩可使舌面光滑发亮。
皲裂
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而形成,是黏膜表面出现的线状裂口。
裂口较深时,可能出现出血、疼痛。
假膜
病损处出现溃疡以后,存在炎性渗出和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炎性细胞聚集而形成一层薄膜。但部分假膜可能较厚,如细菌感染性
口炎或多形性红斑溃疡面形成的假膜。
假膜可以从病损处擦掉或撕去。
脱屑
常见于唇红部。
坏死和坏疽
坏死指局部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坏疽指较大范围坏死后受到腐物寄生菌作用而发生腐败。
病变部位会出现恶臭。
痂
由于黏膜、皮肤表面病损的渗出液变干而形成痂皮,主要发生于唇红部。
颜色主要为黄色、棕色或暗紫色,常见于
口角炎、唇疱疹。
常见口腔黏膜病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病的病损是多种多样的,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还可以发生病损类型的更迭变化,如黏膜水疱发生破溃后形成糜烂或溃疡。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表现。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为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病,大多数为轻型(80%),表现为口腔唇、颊、舌等部位黏膜上,具有“黄、红、凹、痛”的溃疡。发作时疼痛剧烈,局部有明显灼痛。
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多见于6个月~5岁儿童,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前期患儿会出现躁动不安、发热寒战、头痛、咽痛、啼哭拒食等症状。
口腔病损可发生于唇、颊、舌、上腭和牙龈,黏膜发红、充血水肿,出现针头大小的小水疱,成簇发生,直径为1~2毫米,圆形或椭圆形。破溃后形成溃疡,这些小溃疡可融合成较大溃疡,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充血发红。
发病期间唾液显著增加,口臭不明显,有剧烈自发性疼痛,
局部淋巴结肿大压痛。
口腔念珠菌病
主要是
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通常在致病菌毒力增强、人体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药物等时发生。
常见表现为口中发干、发黏,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假膜、口腔黏膜发红、舌背乳头萎缩等。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黏膜出现的病损为珠光白色
丘疹或条纹,条纹密集时可能形成网状,多为对称发生,可出现糜烂。
患者的皮肤和指甲(趾甲)可能同时出现病损。
口腔白斑病
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的斑块,高出黏膜表面且白斑不能擦去。患者可无自我感觉或有局部粗糙、木涩感觉。部分患者的白斑会出现破溃,有刺痛感。
伴随症状
口腔黏膜病患者还可能在口腔之外出现病损,或伴有全身症状,如:
白塞病还可能有眼炎、生殖器黏膜溃疡。
手足口病可在手、臀部和足部皮肤出现散在
皮疹或
疱疹,并伴有低热、食欲下降等。
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口腔黏膜病,可表现为易出血、皮下
瘀斑、面色苍白、乏力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口腔癌
部分口腔黏膜病可发生恶变,如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红斑患者,有可能在确诊时即已发生癌变。
就医科室
口腔内科
口腔及周围的皮肤出现斑、
丘疹、结节、溃疡、糜烂等,应及时就诊。
口腔专科医院一般设有口腔黏膜病科,也可前往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保持口腔卫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病变出现多久了,有什么变化吗?
是否有疼痛、麻木感,或者味觉有改变?
病变部位是否有过出血?
口腔是否有异味?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口腔黏膜病?
是否有吸烟、喝酒、嚼槟榔的习惯?
是否服用过抗菌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是否发生过口腔黏膜的创伤,如划伤、咬伤?
是否有未治疗的牙病,或者戴假牙?
以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做过治疗吗,治疗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
自身抗体检查,细菌/
真菌培养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口腔黏膜病家族史。
抽烟、嚼槟榔史。
有外伤、锐利牙尖或不良修复体。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患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出现斑、
丘疹、疱、结节、溃疡、糜烂、萎缩等病损。
病损处有疼痛、灼痛、麻木等不适,或伴有口干、口臭、味觉改变或病损处出血。
伴发外阴、眼、鼻等黏膜,或其他部位皮肤病损。
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表现,婴儿可能表现为拒奶、哭闹。
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
用于判断有无贫血、细菌感染等,并可帮助明确病因或原发疾病,也可用于鉴别诊断。
病原学检查
通过涂片、分离培养等,明确病原体类型。如显微镜下观察念珠菌菌丝及孢子,可诊断念珠菌感染。
病原学检查除用于疾病诊断外,还可用于指导治疗用药。
组织病理学检查
自病损处取少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分类。
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部分口腔黏膜病会发生恶变,组织病理学检查也可排除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口腔黏膜病的鉴别诊断包括病因鉴别,即各种口腔黏膜病之间的鉴别;口腔黏膜病与发生在口腔黏膜的
肿瘤类疾病间的鉴别两类。以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与癌性溃疡为例。
癌性溃疡(鳞状细胞癌)
相似点:口腔黏膜都出现溃疡。
不同点:癌性溃疡长期存在,呈进展性加重,无愈合倾向,溃疡边缘不整齐,周围较硬,底部可见菜花样赘生物,可发生在口腔任何部位,中老年人较多见。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创面边缘整齐,有假膜覆盖,具有自限性。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多可鉴别。
治疗目的:治愈疾病、缓解患者症状,促进病损愈合。
治疗原则:消除病因,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口腔局部治疗同时应进行全身治疗。
一般治疗
去除局部刺激
可通过调磨锐利的牙尖、残根残冠,去除不良修复体等促进病损愈合。
注意口腔卫生,
沟纹舌等患者尤其注意避免食物残渣在沟纹处残留,避免继发感染。
支持治疗
日常可通过补充高营养食物、维生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促进机体的愈合力。
积极治疗系统性疾病,如积极控制血糖、避免滥用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局部用药
口腔黏膜病的局部药物治疗药物,包括多种剂型,如含漱液、气雾剂、凝胶、含片等。局部用药的优点是病损处药物浓度高、全身副作用小,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
含漱液
具有消毒灭菌的作用,可促进病损的愈合。
软膏类
具有止痛、消炎、促进愈合等作用。
糊剂及散剂
包括口腔溃疡散、西瓜霜、
维A酸糊剂、制霉菌素糊剂等。
具有消炎、促进愈合、抗真菌等作用。
其他
局部使用的药物还包括口含片(如西地碘片)、局部贴片等。
全身用药
抗真菌药物
口腔
真菌感染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常用治疗药物包括制霉素、
氟康唑、
伊曲康唑等。
抗病毒药物
口腔病毒感染包括
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手足口病,全身治疗药物主要为
阿昔洛韦、伐昔洛韦。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用于治疗与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相关的口腔黏膜病,常用药物包括维生素C、B族维生素,以及锌、铁制剂等。
维生素或微量元素通常与其他治疗药物联合进行治疗。
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用于与免疫相关的口腔黏膜病治疗,或者病情严重的急性发作期患者。如
扁平苔藓、
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治疗。
免疫调节剂
用于治疗与免疫异常相关的口腔黏膜病。如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
环磷酰胺,
甲氨蝶呤,
环孢素。免疫增强剂,如
转移因子和胸腺素等。
其他治疗药物
中药治疗
中药散剂如养阴
生肌散、
锡类散等敷在病损部位可吸附溃疡面的渗出液。且该类药物有清热止痛作用,可用于治疗溃疡。
昆明山海棠、雷公藤等,可使细胞免疫受到抑制,临床用于治疗口腔黏膜病有一定效果。
物理治疗
激光
低能量激光可作为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辅助治疗,能控制溃疡疼痛、减轻炎症和促进溃疡愈合。
光动力治疗
具有清除异常增殖的细胞和抗感染等作用。
可用于口腔白斑病和口腔红斑病等的治疗。
心理治疗
部分口腔黏膜病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少数患者对病损过度担心,有明显的恐癌心理,严重时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治愈情况
口腔黏膜病的预后与病种、严重程度、患者体质等因素有关,大部分经过积极治疗后可愈合。
部分疾病无法治愈,但可通过治疗改善症状,使患者工作和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危害性
口腔黏膜病可出现溃疡、糜烂、斑、疼痛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及生活。
造成心理压力,导致焦虑等不良情绪。
口腔黏膜病会影响患者日常进食。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均衡营养,以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等高营养食物为主。
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建议食用流食,避免吃粗硬食物。
生活管理
戒除吸烟、嚼槟榔、咬唇等不良口腔习惯。
患者应注意个人口腔卫生,勤刷牙、勤漱口。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运动管理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免疫力,利于疾病的治疗以及预防疾病的复发。
随诊复查
疾病的种类不同,复查的时间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定期随诊复查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的恢复情况。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口腔检查、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预防
通过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口腔黏膜病的系统疾病、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要按时刷牙,饭后漱口,正确使用牙线、漱口水等。
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及时治疗牙体和牙周疾病,拆除不良修复体。
戒除咬唇、舔唇习惯。
注意饮食习惯
清淡饮食,多吃富含叶酸、维生素的食物,吃水果蔬菜等。
及时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抽烟喝酒,食用辛辣刺激食物。
避免咀嚼槟榔。
改变生活方式
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保持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广场舞等,强度以锻炼后不感到疲惫为宜。
早睡早起,增强身体免疫力。
保持开心、积极、豁达的心理状态,注意劳逸结合。
患有口腔疾病(如存在残根、残冠、锐利的牙尖等),或者有糖尿病、贫血、结核等全身疾病时,及时就医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