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或早期大多为局部占位,中晚期可有疼痛、张口受限、牙齿松动等
良性肿瘤单纯手术,恶性需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手术联合放化疗等
良性肿瘤大多可手术治愈,恶性肿瘤预后与病理类型、部位、分期等相关
高危因素包括恶性肿瘤家族史、长期嚼槟榔、吸烟饮酒等
定义
口腔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各种组织器官,在多种因素下发生细胞异常增生的一类疾病,是一大类肿瘤的总称。
分类
口腔颌面部的颌骨、神经、唇、腭、颊、舌、口底、唾液腺、周围淋巴结等组织均可发生肿瘤,并有良恶性肿瘤之分。
良性肿瘤
常见的有
牙龈瘤,唾液腺良性肿瘤如
多形性腺瘤和
腺淋巴瘤、面部脂肪瘤和纤维瘤等,颌骨牙源性肿瘤如
成釉细胞瘤等。
恶性肿瘤
常见为
舌癌、口腔鳞状细胞癌、唾液腺癌、
肉瘤、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等。
交界性肿瘤
即恶性程度介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类口腔肿瘤,如牙源性黏液瘤等。
发病情况
良性肿瘤以牙源性良性肿瘤及唾液腺良性肿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
鳞状细胞癌为最常见,口腔癌原发部位以舌癌为最多。近年来女性口腔癌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在我国,2015年口腔及咽部的恶性肿瘤发病人数为4.81万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显示,口腔及口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4.485/10万人。男女构成比约为2∶1。
目前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病毒感染、嚼食槟榔、吸烟饮酒等有关。
致病原因
口腔肿瘤的病因尚不明确。
高危因素
一般认为其发生与多种内外因素均有关。
内在因素
精神紧张、抑郁等不良状态。
免疫功能减弱情况。
遗传因素。
营养因素使得口腔正常菌群及黏膜生长受限。
外在因素
长期吸烟、大量饮酒。
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单纯疱疹病毒等。
食物刺激,特别是嚼槟榔。根据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的数据,到2030年全国槟榔相关口腔癌患者数量累计将超过100万例。
局部刺激,如外伤、残齿、不良修复体、慢性炎症、咬唇等不良习惯。
主要是口腔部位的结节、肿块,可能伴有疼痛等。
主要症状
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大多为膨胀性生长,即体积不断增大,挤开和压迫邻近组织。可触及实性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滑,多能移动。
一般无自觉症状,如压迫邻近神经或感染、恶变时,则发生疼痛。如果
肿瘤生长在一些重要部位,如舌根、软腭等,若不及时治疗,也可发生呼吸、吞咽困难,威胁生命。
恶性肿瘤
恶性肿瘤大都生长速度较快。癌初起局限于黏膜内,继之侵入周围组织。
恶性肿瘤一般呈侵袭性生长,无包膜,边界不清,肿块固定,与周围组织粘连而不能移动。
恶性肿瘤快速生长会导致表面坏死、溃烂出血,并有恶臭、疼痛。
当其向周围侵袭性生长时,可破坏邻近组织器官而发生功能障碍。
侵犯面神经造成面瘫。
感觉神经受侵时,可引起疼痛,感觉迟钝或消失。
肿瘤侵犯翼腭窝、颞下颌关节、咬肌、颞肌等肌群时,可引起
张口困难。
其他症状
转移症状
随着恶性肿瘤的不断增大,癌细胞可逐渐侵入附近的淋巴管和血管中。引起
淋巴结肿大粘连,转移至肺、骨等引发咳嗽、
咯血、疼痛等。
其他晚期症状
由于癌肿迅速生长破坏而产生的毒性物质可引起代谢紊乱,加上出血、感染、疼痛、饥饿等不断增加机体消耗,晚期患者多出现消瘦、贫血、机体衰竭等症状,称为“
恶病质”。
口腔出现肿块、不明原因疼痛、出血等情况,建议及时就诊于口腔科等科室。
就医科室
口腔科
当发现口腔出现肿块、不明原因疼痛、出血、面部麻木、牙齿松动等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综合性医院可就诊口腔科,口腔专科医院可选择口腔颌面外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建议穿方便穿脱的衣物,以便于医生进行体格检查。
记录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等相关信息,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建议有家属陪同。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口腔肿块长期存在?发现多久了?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口腔出血、疼痛?
是否有不明原因面部麻木?
是否有突然发生的牙齿松动?
是否有难以愈合的口腔溃疡?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恶性肿瘤病史?
是否有口腔病毒感染史?
是否有长期吸烟饮酒史?
是否有口腔残齿、口腔卫生不良、慢性炎症?
是否长期嚼槟榔或槟榔制品?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
影像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PET-CT。
口腔肿瘤初步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诊需行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可能有以下病史,但有相关病史并非都会罹患
肿瘤:
有恶性肿瘤家族史。
口腔病毒感染史。
长期吸烟饮酒史。
口腔残齿、口腔卫生不良、慢性炎症。
长期嚼槟榔或食用槟榔制品。
临床表现
长期存在并增大的口腔肿块。
不明原因的口腔出血、疼痛。
不明原因面部麻木、牙齿松动。
难以愈合的口腔溃疡。
实验室检查
相关检查
血常规、生化及凝血检查可发现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和长期出血,以及营养状态如何,帮助诊断及治疗。
肿瘤标志物
口腔肿瘤缺乏特异性
肿瘤标志物,但
癌胚抗原(CEA)、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
组织多肽抗原(TPA)等的升高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片主要用以了解骨组织肿瘤的性质及其侵犯范围,由破坏部位可确定为颌骨原发的肿瘤或是邻近组织肿瘤的侵蚀。
某些肿瘤在X线片上有其特征,可协助诊断,例如
成釉细胞瘤多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多房性病损等。
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也可协助诊断,如唾液腺造影、颈动脉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瘤腔造影等,均可协助决定肿瘤的性质、范围,为治疗提供参考。
CT检查
计算机体层扫描摄片(CT)便于判断病损的部位、范围、破坏性质等。
还可借助注射造影剂,显现某些软组织结构(肌、血管等)所出现的变化,判断病变累及范围、大小和性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MRI检查
优点是对软组织或血管的病变显示特别好,能充分显示病变的全貌及立体定位。
与CT比较,可更好地显示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肌、血管、硬脑膜,且无电离辐射。
超声检查
对口腔颌面部囊性肿瘤和
软组织肿瘤,如原发于腮腺、下颌下腺、颈部的肿瘤的诊断有帮助。
能较准确地提示有无肿块存在及其大小,对颈部淋巴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也较高。
超声检查方法简便,对患者无痛苦也无损伤,易于为任何年龄的患者所接受。
放射性核素检查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代谢上有区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被摄取的程度也会有差异。
甲状腺癌及口腔内异位甲状腺可应用
131I或
125I诊断。诊断颌骨恶性肿瘤可用
99mTC。
ECT及PET-CT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CT)和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PET)对肿瘤有无远处转移,特别是骨、肺等病损的显示很好。
常常在X线检查无表现之前就可出现阳性表现,从而协助临床早期诊断有无骨质破坏或远处转移。
病理学检查
穿刺及细胞学检查
对触诊时有波动感或非实质性、含有液体的肿瘤,可用注射针作穿刺检查。如为囊肿,穿刺可吸出液体,涂片检查常发现胆固醇晶体;深部
血管畸形可抽出血液;囊性淋巴管畸形可抽出淋巴液。
对唾液腺或某些深部肿瘤也可用穿刺细胞学检查,或称“细针吸取活检”,区别良、恶性肿瘤的确诊率可达95%。
活体组织检查
从病变部取一小块组织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病变性质,肿瘤的类型及分化程度等。
分期
良性肿瘤一般不进行分期,对恶性肿瘤进行分期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正确评价疗效,判断预后。
TNM分期
目前TNM分期是国际抗癌联盟(UICC)与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联合制定的分期系统,主要基于T、N、M三个要素: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主要指肿瘤原发灶的大小及外侵程度,一般分为T1~T4。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一般分为N0~N3。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主要是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只有M0和M1之分。
【特别提醒】
T和N后面的数字越大,表示越严重,分期相对越偏向于晚期。
N0指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N3一般均属于晚期。
M只有M0和M1的区别,前者为无远处转移,后者为有远处转移,M1均可视为晚期。
鉴别诊断
创伤性溃疡
肿瘤表面破溃形成的溃疡,尤其肿瘤不明显时需与
创伤性溃疡鉴别。创伤溃疡常有口腔内残齿和不良修复体,溃疡开始为鲜红色后慢慢转为暗红。肿瘤溃疡会慢慢增大加深,创伤性溃疡去除不良因素刺激后一般会很快愈合。
结核性溃疡
大多为开放性肺结核直接蔓延的结果,常发生于软腭、颊黏膜及舌背,溃疡较癌性溃疡浅,基底较软,无浸润硬结,抗结核治疗有效。如需确诊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及组织活检。
治疗目的:良性及早中期恶性肿瘤尽可能根治疾病,中晚期恶性肿瘤则缓解患者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良性肿瘤以外科治疗为主,并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一步处理。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患者机体状况等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提示】关于更多治疗内容,请参考阅读相关疾病词条。
手术治疗
第一次手术是治愈的关键,如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再次手术则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唇癌或面部皮肤癌手术切除较容易,整复效果也好,故多采用手术切除;颌骨肿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
淋巴造血组织来源的肿瘤对放化疗敏感,且常为多发性并有广泛性转移,故宜采用放化疗为主的综合疗法。
骨肉瘤、纤维肉瘤、肌肉瘤、恶性黑色素瘤、神经系统肿瘤等以手术治疗为主。
对放射线中度敏感的
鳞状细胞癌及
基底细胞癌,则应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肿瘤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决定采用手术、放射、化学药物的综合治疗。
凡肿瘤过于广泛或已有多处远转移者一般不宜行手术治疗;对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的患者,手术治疗也应持慎重态度。
同时对可能有淋巴转移的恶性肿瘤,还应施行颈淋巴清扫术,以消除潜在的转移途径。
放射治疗
约70%的肿瘤患者在诊治过程中需要接受
放射治疗。其主要机理是射线对被照射细胞的电离作用。
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容积调强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新设备和新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
粒子植入组织间放疗可作为放疗的一种补充方法。
放射线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放射治疗前,应拔除口内病灶牙及肿瘤邻近的牙,拆除金属套冠及牙桥。注意口腔卫生,预防放疗后龋齿发生和颌骨坏死。
化学药物治疗
化疗的基本作用原理是作用于肿瘤细胞复制的一个或几个过程,来直接损伤癌细胞,阻止其分裂增殖。化疗存在多种方案,包括以下:
单纯化学药物治疗
原则上应用选择性比较强的药物。
化疗联合其他疗法
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诱导化疗
局部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先化疗使肿瘤缩小后再手术,以期后续手术能完整切除,并减少微小转移灶。
放化疗
化疗与放疗结合,在某些情况如切缘阳性或者淋巴结包膜侵犯需要行同期放化疗,某些药物能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如
顺铂、
氟尿嘧啶以及
紫杉醇等。
化疗联合靶向治疗
复发性肿瘤不能再手术或者有远处转移的情况,需要选择对应的靶向药物,并且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常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复发性肿瘤不能再手术或者有远处转移的情况,可采用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低温治疗
亦称冷冻治疗或冷冻外科治疗。
临床经验证明,低温治疗对表浅肿瘤的近期疗效较好。
低温治疗可用于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如
血管瘤、
脉管畸形和黏液囊肿,早期以及复发、浅表、局限性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由于色素性病损对冷冻特别敏感,故常作为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的首选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
主要适应证为浅表病损,如黏膜糜烂溃疡,或白斑、
乳头状瘤、血管瘤、色素痣和基底细胞癌等。
营养支持
由于肿瘤迅速生长,要耗用大量营养,其产生的毒素又造成患者发热、厌食、恶心呕吐,出现消瘦,体重减轻;特别是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由于摄食障碍,消瘦更为明显。对于这种患者,给予合理的营养治疗更为重要。
镇痛治疗
肿瘤本身溃疡、侵犯面部神经以及治疗手段可能会引起难以忍受的疼痛,可以通过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手段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口腔良性肿瘤一般治愈率高、不易复发,恶性肿瘤治愈率相对较低。
治愈情况
口腔良性肿瘤通过完整切除一般可治愈,复发概率低。
恶性肿瘤的治疗情况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治疗方式密切相关。
舌癌
总体5年生存率约60%,I、II期
肿瘤通过
根治性手术生存率超过80%。中晚期肿瘤复发率高且容易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唾液腺癌
总体5年生存率约70%~80%,早期患者通过根治性手术5年生存率超过90%,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约20%。
【特别提醒】
5年生存率指肿瘤经过各种综合治疗后,生存5年以上的患者比例。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可以用5年生存率来大致预估。
5年后复发概率很低,一般可视作临床治愈。
5年生存率仅用于临床研究,不代表个人具体的生存期。患者的个人生存期需要结合多种因素来决定,建议咨询就诊医师。
预后因素
预后因素是指对患者的总生存期及生存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
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和治疗方式是最主要的预后因素。
良性肿瘤完整切除的患者,早期肿瘤根治性切除患者以及经过中晚期肿瘤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均优于未治疗患者。
能否及时去除危险因素,治疗后保持充足营养和口腔清洁均对预后有影响。
通过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
放射性皮炎、张口受限、发音异常等,积极的康复训练和心理调节,均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家庭和提高生活质量。
口腔肿瘤患者日常应注意科学饮食、合理作息、监测病情并定期复查。
一般人群除了注意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还应积极预防和筛查,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
日常管理
以下建议主要针对口腔肿瘤患者,但健康人群也可参考。
饮食管理
原则上要补充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和适量脂肪,以满足病情恢复的需要。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蔬菜、水果都可选择,蛋白质可选择鱼类、瘦肉、蛋类等。
如果病情影响到咀嚼功能,可先选择蛋羹等半流质饮食。
无法口腔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管进食,尽量选择
肠内营养。
进食后及时进行含漱、口腔冲洗等方法,保持口腔卫生,减少口腔感染。
尽量减少食用过酸、过咸及刺激性食物,戒掉烟酒和槟榔,不吃腌制食品。
严格戒烟戒酒。
心态与情绪调整
良好的情绪和心态是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确诊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恐惧感,会害怕疼痛、被遗弃和死亡等。家人要注意倾听患者的心声,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缓解焦虑症状。
鼓励患者家属给予支持,让患者以良好心态积极面对手术及其他治疗。
在治疗间期和治疗结束后,建议家属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家务,重新融入社会角色。
调整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规律作息,适量活动,避免劳累及受凉。
术后1~3个月,不建议参加重体力劳动。
随诊复查
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第1年每3个月随访,病情稳定之后3年,每6个月随访,之后每年随访。
姑息手术、未手术的局部进展期或转移性患者:每3~6个月随访。
良性肿瘤根治术后患者随访一般进行常规口腔检查;恶性肿瘤患者除常规检查,还需要进行CT、MRI等观察肿瘤是否有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征象。
预防
目前口腔肿瘤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阐明,因而不能完全防止肿瘤发生。但做到以下几点,可能会减少疾病的发生、延缓发展,或早期发现疾病。
消除或减少致癌因素
消除外来的慢性刺激因素,如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局部或全口义齿。
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和有刺激的食物;戒除烟、酒;在户外暴晒或在与有害工业物质接触下工作时,应加强防护措施;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精神。
合理安排膳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的食物。
因槟榔的强致癌性,建议不要嚼食槟榔或槟榔制品,如有食用槟榔习惯应尽早戒除。
严格戒烟戒酒。
及时处理癌前病损
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白斑和红斑。口腔黏膜白斑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癌前病损之一。白斑的癌变率1%~60%。
对有口腔肿瘤家族史的成员筛查年龄应适当提前,每年进行针对性防癌体检。
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监测
采取防癌普查,能早期发现
肿瘤,早期诊断,从而得到早期有效的治疗。早诊早治是提高治愈率的最有效措施。
癌肿普查一般3~5年进行一次。因口腔肿瘤易于发现,普通人群进行常规口腔科检查即可。
具有明显易感因素的人群最好每年1~2次检查,包括口腔科常规检查和颈部淋巴结触诊等。怀疑肿瘤的患者建议进行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甚至活检。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