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原发病灶范围局限,且未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口腔癌
可出现顽固的口腔溃疡、口腔内硬块等,常伴有疼痛
与烟酒、槟榔,口腔HPV感染,长期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刺激相关
主要通过手术切除
定义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黏膜的恶性肿瘤,舌、颊、牙龈、硬腭、口底等黏膜部位均可出现,90%以上为黏膜
鳞状细胞癌。
口腔癌早期是指原发病灶范围相对局限,以及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协会(UICC)的TNM分期方法,口腔癌早期通常指分期为TisN0M0、T1N0M0和T2N0M0的口腔癌,也就是临床分期为0期、Ⅰ期和Ⅱ期的口腔癌。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
舌癌:按照UICC的分类,舌前2/3癌(舌体)属口腔癌范畴,舌癌常早期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且转移率较高。
牙龈癌:发生于牙龈黏膜,以鳞状细胞癌多见。牙龈黏膜包绕牙齿,覆盖牙槽嵴。下颌牙龈癌较上颌牙龈癌为多见。
颊黏膜癌:发生在口腔侧壁的颊黏膜和唇内侧黏膜的癌性病变,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少部分为腺源性上皮癌。
腭癌:按UICC分类应仅限于硬腭,也就是口腔顶部的前2/3区域原发性癌肿。
软腭癌应划入
口咽癌范畴。
硬腭癌以腺上皮癌多,鳞癌相对较少。
口底癌:指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多为鳞状细胞癌。口底黏膜的外界为下颌舌侧牙龈,内界为舌黏膜,后界为舌腭弓。
根据肿瘤的分化程度不同
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相对来说,恶性程度最低,
肿瘤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形态最接近。
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介于高分化与低分化鳞癌之间。
低分化鳞状细胞癌:相对来说,恶性程度最高,肿瘤与正常口腔黏膜形态差异较大。
发病情况
目前的研究,没有针对口腔癌早期的发病情况数据。以下口腔癌的发病情况可作为参考:
在我国,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口腔及咽部恶性肿瘤的估计标化发病率,男性为8.7/10万,女性为6.0/10万。在2015年,中国肿瘤登记新发唇、口腔及咽部(除外鼻咽)肿瘤的估计新发病例为4.81万。
近年来,口腔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在50%~60%。
我国各地的口腔癌发病率有一定差异,海南省、台湾省、湖南省的口腔癌发病率高于其他省份,与当地居民长期咀嚼槟榔的不良习惯相关。
口腔癌最为好发的部位为舌,其次为颊黏膜、牙龈、硬腭及口底。
致病原因
口腔癌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疾病,外在诱发因素包括吸烟、咀嚼槟榔、饮酒等不良嗜好、病毒感染、营养不良、慢性刺激与损伤等。
吸烟
烟草烟雾中70多种成分被确认为致癌物质,吸烟可增加上皮角化程度,因此吸烟是口腔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患口腔癌的危险性与吸烟时间长短、吸入量、受刺激部位有关。
吸食烟草可使发生口腔癌的风险增加3倍,而持续饮酒可协同增加10倍以上发生风险。
即使是无烟雾产生的吸烟,比如嚼烟叶等,也会增加口腔癌的发病风险。
咀嚼槟榔
咀嚼槟榔是导致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的重要因素,与不咀嚼槟榔的人群相比,有咀嚼槟榔习惯的人群患
颊癌的风险大大增加。
在有咀嚼槟榔习惯的地区,口腔癌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饮酒
酒与舌、口底黏膜反复接触,引起黏膜烧伤还可增加对致癌物质的吸收。
饮酒和吸烟或饮酒和口腔卫生差之间有协同作用,会增加口腔癌的危险性。
营养不良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缺乏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
口腔黏膜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能引起人体皮肤、黏膜的鳞状上皮增殖。
有研究发现,在部分口腔鳞癌和口腔白斑中存在HPV感染,HPV感染,特别是HPV16型、18型等高危型HPV感染,与口腔癌关系密切。
局部刺激
口腔卫生不良,锐利的牙尖和不良修复体长期摩擦颊黏膜或舌黏膜,容易引起糜烂、溃疡、增生性白斑等,也是口腔癌发生的原因。
其他
年龄:随年龄增长,口腔癌发病率升高。
主要症状
口腔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仅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或斑块等。
口腔黏膜斑块
口腔癌早期可能表现为黏膜局部增厚,出现白斑或硬结。
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疼痛。
口腔溃疡
口腔黏膜出现顽固的溃疡,可能出现在原有的斑块基础上。
表现为顽固性溃疡,长期不愈合,边缘不清,基底浸润。
溃疡呈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基底部触诊为不可移动的硬块,不同于普通溃疡。
其他症状
牙痛/牙齿松动:
牙龈癌早期可向牙槽突及颌骨浸润,使骨质破坏,引起牙松动和疼痛。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口腔黏膜出现不明原因的硬结或肿块,可伴有疼痛。
口内有长期不愈合的溃疡,溃疡逐渐增大,伴有明显疼痛。
口腔黏膜上出现红色或白色斑块,无法擦去。
牙龈上出现溃疡型或高出黏膜表面的肿块,伴有牙松动和疼痛。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反复刺激病变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肿块或溃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刚发现时多大?是否随时间逐渐增大?
是否伴有明显疼痛?疼痛最近有无加重?
肿块或溃疡的生长速度如何,最近有没有突然增大?
口内黏膜是否出现无法擦去的红色或白色斑块?面积是否有增大?
是否有牙松动及疼痛等症状?
口内是否有经常划伤黏膜的残留牙齿、残冠或修复体?
病史清单
是否有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的习惯?
是否有补牙史或假牙修复史?
是否曾被诊断为口腔白斑、红斑、
扁平苔藓、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CT、核磁共振(MRI)、PET-CT。
病理检查:病变部位病理活检报告单及病理切片。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吸烟、饮酒或咀嚼槟榔史。
亲属中有口腔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患者。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存在局部增厚,出现白斑或硬结,或有长期不愈的溃疡,常有触痛。
病变部位伴有白色或红色斑块、白色网状条纹或质韧的白色条索样结构。
牙龈黏膜处的病变可同时有牙松动及疼痛。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水平不能作为肿瘤诊断标准,已经有症状、影像学结果等提示可能存在肿瘤,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有参考意义。
HPV
口咽癌可能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检测是否存在HPV感染,有助于针对病因确定治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
B超
可以用来明确颈部淋巴结的情况。
CT
头颈部增强CT可用来评估
肿瘤的范围,以及与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是口腔癌临床分期、治疗设计、预后预测和复查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用于观察肿瘤病变是否侵犯骨组织,以及侵犯的部位、范围等情况。
增强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强。
MRI
在观察软组织病变时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补充CT检查的信息。
MRI可以更好地评估肿瘤的范围、浸润深度以及与其他软组织的关系。
PET-CT
常用于观察晚期口腔癌患者的病灶范围、远处转移情况,以及发生其他新发癌症的状况。
对于怀疑肿瘤残存或复发时,推荐使用PET-CT。
病理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口腔癌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临床怀疑为口腔癌的患者,应在术前行病变组织活检明确诊断。
分期
TNM分期
根据国际抗癌协会(UICC)第8版TNM临床分类分期,其中:T表示原发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N表示区域性淋巴结转移,M表示远处转移。
T——原发癌
Tx:原发癌无法评价。
T1:肿瘤最大直径≤2cm且浸润深度≤5mm。
T2:肿瘤最大直径≤2cm,且5mm<浸润深度≤10mm;或者2cm<肿瘤最大直径≤4cm,且浸润深度≤10mm。
T3:肿瘤最大直径>4cm,或肿瘤浸润深度>10mm。
T4
T4a
唇癌:肿瘤侵犯骨皮质、下牙槽神经、口底或面部皮肤。
T4a口腔癌:肿瘤仅侵犯邻近结构,如下颌骨、上颌骨骨皮质、上颌窦、面部皮肤,或颏舌肌、舌骨、腭舌肌等外附肌(例外:牙龈原发癌侵犯骨皮质、牙槽骨表面并不归类为T4a)。
T4b局部晚期,肿瘤侵犯咀嚼肌间隙、翼板、颅底或肿瘤包绕颈内动脉。
cN——区域淋巴结临床分期
c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c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c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且无临床包膜外侵犯。
cN2
c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直径≤6cm,且无临床包膜外侵犯。
c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且无临床包膜外侵犯。
c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且无临床包膜外侵犯。
cN3
cN3a: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cm,且无临床包膜外侵犯。
cN3b:转移淋巴结存在临床包膜外侵犯。
pN——区域淋巴结病理分期
p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pN0: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pN1: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且无包膜外侵犯。
pN2
pN2a: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3cm<最大直径≤6cm,且无包膜外侵犯;或同侧或对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且有包膜外侵犯。
pN2b: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且无包膜外侵犯。
p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其中最大直径≤6cm,且无包膜外侵犯。
pN3
pN3a: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6cm,且无包膜外侵犯。
pN3b: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3cm,且有包膜外侵犯;或同侧、对侧、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且其中任意一个有包膜外侵犯。
M——远处或非区域淋巴结转移
Mx: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如肺、骨、肝、脑等脏器转移;或非区域淋巴结转移,如纵隔淋巴结(Ⅶ组淋巴结除外)、腋窝淋巴结。
临床分期
根据原发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区域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口腔癌可分为四个临床分期,分别为0、Ⅰ、Ⅱ、Ⅲ、Ⅳ期:
0期:TisN0M0。
Ⅰ期:T1N0M0。
Ⅱ期:T2N0M0。
Ⅲ期:T3N0M0;或T1-T3N1M0。
Ⅳ期
IVA期:T4aN0-N2M0;或T1-T3N2M0。
IVB期:T4b 任何N M0;或任何T N3M0。
IVC期:任何T 任何N M1。
口腔癌早期通常指临床分期为0期、Ⅰ期和Ⅱ期,通常包括TisN0M0、T1N0M0和T2N0M0。也就是说,口腔癌早期是临床分类为原位癌,和不伴有区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T1和T2期口腔癌。
鉴别诊断
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口腔黏膜的深大溃疡,并伴有明显疼痛。
不同点: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形状规则,边缘齐,基底部软,通常1~2周可自愈;癌性溃疡通常边缘不齐,质硬,底部呈菜花状,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对持续3周以上不能自愈者,应注意排除口腔癌,可通过活体组织病检的方式进行鉴别。
创伤性溃疡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口腔黏膜部位的溃疡。
不同点:
创伤性溃疡有明确的黏膜受伤史,溃疡的部位和形态往往与发生创伤的刺激相符合,溃疡在去除刺激因素后很快明显好转或愈合。但若刺激未去除,创伤性溃疡也可持续存在或复发。必要时应行活体组织病检进行鉴别。
结核性溃疡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长期不愈合的溃疡。
不同点:
结核性溃疡深凹,边缘呈鼠噬状,基底高低不平,呈粟粒状小结节,有红色肉芽组织,可伴低热、盗汗、
淋巴结肿大,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必要时应行活体组织病检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口腔癌早期应以手术作为主要的根治手段。
手术治疗
切除手术
即原发病灶扩大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早期口腔癌的患者,手术切除肿瘤时应在肿瘤边界外正常组织处(1~1.5cm)进行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中,肿瘤的浸润前缘距离手术边界5mm以上时,定义为手术切缘阴性。
早期口腔癌也有一定概率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的指南推荐,对于临床I期患者,原发灶切除同期可行或不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不行颈部淋巴结清扫者,应密切随访监测病情发展。
根据2023年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指南推荐,对于肿瘤浸润深度>3mm的患者,应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肿瘤浸润深度<2mm的患者,仅推荐对特殊病例同期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整复手术
口腔癌手术切除过程中,会导致口腔结构的破坏,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修复手术。
舌癌术后舌缺损大于1/3,或无法直接拉拢缝合的
口底癌及
颊癌,可以采用邻位瓣、带蒂瓣或者血管化游离皮瓣来修复缺损。
肿瘤侵犯骨组织,切除后存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情况,可以采用血管化骨瓣修复。
术后并发症
口腔癌术后可能出现创面出血、感染、
涎瘘、
面神经损伤导致的口角歪斜等并发症。
放疗
口腔癌中鳞癌所占比较高,但鳞癌对放疗敏感性为中等。因此一般情况下,应以根治手术为主。
对于不适宜手术、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或由于各种原因拒绝手术的口腔癌早期患者,可考虑单纯放疗特别是近距离放疗。
患者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测提示有高危因素时,需行术后放疗。
治愈情况
与中晚期口腔癌相比,早期口腔癌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有研究表明,I期或II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的5年生存率为69.7%。
部分口腔癌早期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出现复发或其他部位再发。
预后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口腔癌预后的因素主要包括。
口腔癌的TNM分期。
治疗的彻底性。
危害性
早期口腔癌进一步发展可引起明显功能障碍,
舌癌及
口底癌患者后期可出现语音、进食及吞咽困难,若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可发生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
早期口腔癌未及时治疗,肿瘤进展为晚期口腔癌,预后较差,手术难度及风险大,危及患者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热饮食,尽量避免食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腌制食物、烤焦的食物等。
生活管理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避免吸烟、饮酒、咀嚼槟榔,戒除不良嗜好。
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治疗残根、残冠及处理经常划伤黏膜的不良修复体。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手术伤口的愈合情况,是否有出血、流脓,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复诊。
术后原发病灶周围出现新发的明显疼痛时,应高度警惕
肿瘤复发的可能。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遵医嘱或于术后1个月内复查伤口愈合情况。
建议于术后第一年1、3、6、9、12个月复诊,以后每半年复诊一次,检查肿瘤是否复发或在其他部位有新发肿瘤,查看颈部是否出现
淋巴结肿大。
预防
预防措施
戒除烟、酒、槟榔。
及时处理残留的牙根和牙冠,以及边缘锐利的义齿等。
发现口内长期不愈的溃疡或肿块、不明原因的疼痛时及时就诊。
筛查
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及时发现口内异常病变,并尽早诊治。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