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口腔溃疡为主要表现的口腔癌
口腔黏膜出现单一的顽固性溃疡,质硬,多呈火山口状
与烟酒、槟榔,HPV感染、残冠残根等局部刺激相关
主要通过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定义
口腔癌性溃疡即溃疡型口腔癌,以发生口腔黏膜溃疡为主要表现,癌性溃疡通常为单独的顽固性溃疡,迁延不愈、治疗效果不佳。
口腔癌性溃疡可发生在舌、颊黏膜、牙龈、硬腭及口底黏膜,溃疡型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口腔癌在临床上可分为浸润型、外生型及溃疡型。溃疡型多发生于黏膜浅部,
肿瘤表面坏死脱落并向周围扩展,形成中间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
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分类
按口腔癌性溃疡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
舌癌、
牙龈癌、颊黏膜癌、
腭癌、
口底癌。
舌癌:舌癌常以舌部溃疡作为初发症状,生长快,浸润性强,常发生早期颈部淋巴结转移。
牙龈癌:牙龈癌以溃疡型最多见,生长较慢,多为分化程度较高的
鳞状细胞癌。
颊黏膜癌:可呈溃疡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
腭癌:发生于硬腭的鳞癌,细胞多高度分化,发展一般比较缓慢。
口底癌:早期常表现为舌系带一侧或中线两侧的黏膜溃疡,多为中度分化。
鳞状细胞癌分级
由于90%的口腔癌为鳞状细胞癌。
I级:为高分化,分化程度好,恶性程度最低。
II级:为中分化,分化程度和恶性程度介于Ⅰ级与Ⅲ级之间。
III级:为低分化,分化程度差,恶性程度最高。
发病情况
目前没有口腔癌性溃疡的具体发病情况统计。口腔癌的发病情况如下:
鳞状细胞癌在我国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40~60岁的成人,男性多于女性。
2019年我国口腔癌的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3.18/10万、1.59/10万,男性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近年来,口腔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长,负担持续加重,且5年生存率仍维持在50%左右。
我国口腔癌患者具有地区分布差异,海南省、台湾省、湖南省的口腔癌发病率高于其他省份,与当地居民长期咀嚼槟榔的不良习惯相关。
口腔癌最为好发的部位为舌,其次为颊黏膜、牙龈、硬腭及口底。
致病原因
溃疡型口腔癌的发病与众多危险因素有关,主要包括长期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病毒感染、饮食与营养和口内局部刺激等因素。
吸烟与饮酒
在口腔癌的众多危险因素中,烟草和酒精被认为是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是最重要癌症风险因素,经常吸烟、接触二手烟与
口咽癌有关。
患口腔癌的危险性与吸烟时间长短、吸入量、受刺激部位有关。
酒精也致癌,除对口腔黏膜的局部影响外,还有全身方面的影响。
饮酒和吸烟、饮酒和口腔卫生差,二者有协同作用,都会增加口腔癌的危险。
咀嚼槟榔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槟榔加烟草会直接导致口腔鳞癌,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槟榔为一级致癌物。
研究结果显示,嚼食槟榔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与咀嚼槟榔密切相关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口腔癌的一种癌前病变。
营养不良
有研究表明,维生素缺乏与口腔癌的发生有关。
病毒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会导致良性
乳头状瘤和癌前病变,从而导致癌症。
HPV感染是口腔鳞癌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高危HPV感染。
有研究表明,部分口腔鳞癌患者与HPV感染有关。
口腔黏膜疾病
其他
口腔癌在很大程度上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如口腔内存在尖锐的残根残冠。
不良修复体,长期刺激有导致相应部位口腔黏膜癌变风险。
口腔卫生状态极差。
年龄因素:随年龄增长,口腔癌患病风险增加。
主要症状
口腔癌性溃疡表现为独立存在的顽固性溃疡。
通常发生于黏膜浅部,为中间凹陷、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
溃疡边缘不齐,周围呈浸润性生长。
质地硬,底部呈菜花状细小颗粒突起。
可伴有触痛,而且长期不愈合,可逐渐增大。
其他症状
其他口腔黏膜病变
临床分别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无法擦去的白色或红色斑块、白色网状条纹、质韧的白色条索状病变。
不同部位癌性溃疡的表现
舌部的癌性溃疡:可有舌运动受限,出现说话、进食及吞咽困难;晚期舌头固定、无法活动;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可引发剧痛,疼痛可放射至太阳穴附近甚至整个同侧头面部。
牙龈部的癌性溃疡:可引起牙齿松动及疼痛。
颊黏膜的癌性溃疡:颊黏膜即口腔侧面的内壁,溃疡可向深层穿过颊肌及皮肤,在脸部的相应部位发生溃破;向后发展可引起
张口困难等异常。
硬腭的癌性溃疡:也就是口腔顶部的前三分之二部位,常侵犯腭部骨质,引起腭穿孔,引起鼻塞、血性鼻涕等。
口底黏膜的癌性溃疡:疼痛、口中唾液增多、舌运动受限,并有吞咽困难及语言障碍。
局部淋巴结肿大
舌及
口底癌性溃疡可发生早期颈淋巴结转移,其他部位的癌性溃疡也可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口腔黏膜病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发现口腔内有长期不愈合的溃疡,且随时间逐渐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周围伴有无法擦去的白色或红色斑块、白色网状条纹或质韧的白色条索状结构。
牙龈上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伴有牙松动和疼痛。
口腔溃疡同时,有颈部淋巴肿大,但按压时不出现疼痛。
临床上,
口腔黏膜病科就诊时发现早期溃疡型口腔癌,高度怀疑或确诊者即转入口腔颌面外科活检或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保持口腔卫生。
不要反复触摸或用舌头舔病变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发现口腔黏膜溃疡多久了?刚开始有多大?最近是否有增大?
溃疡是否伴有自发性疼痛或明显触痛?近期疼痛是否有加剧?
口内黏膜是否出现无法擦去的红色或白色斑块?面积是否有增大?
口内是否伴有牙松动及疼痛等症状?
口内是否有经常划伤黏膜的残根、残冠或修复体?
病史清单
口内溃疡是否曾经愈合过?是否反复发作?每次都是在一个部位出现吗?
是否有吸烟、饮酒、咀嚼槟榔的习惯?
是否有补牙史或假牙修复史?
是否有结核等传染病史?
是否有用笔尖捅刺黏膜或咬舌、咬颊等不良习惯?
之前是否到医院检查过?怎么治疗的?效果如何?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CT、磁共振(MRI)、PET-CT。
病理检查:病变部位活检的病理检查报告单。
诊断依据
病史
长期吸烟、饮酒或咀嚼槟榔史。
口腔溃疡治疗效果不佳或长期无法愈合。
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溃疡:溃疡深浅不一,边缘不齐,周围呈浸润性生长,可呈火山口状。
溃疡质地硬,底部可有菜花状细小颗粒突起,可伴有触痛。
溃疡长期不愈合,或逐渐增大。
溃疡周围有无法拭去的白色或红色
斑片样病损,或白色网状条纹、坚韧的条索等病变。
伴有张口受限。
伴有牙齿松动及疼痛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HPV检测:口腔癌的发生与HPV感染有关,本检测可判断是否存在HPV感染。
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不能诊断口腔癌,但如果已经有症状、影像学结果等提示可能有肿瘤,则水平异常升高有肯定意义。
影像学检查
B超
超声检查方法简便,对患者无痛苦也无损伤,易于为任何年龄的患者所接受。
根据其声像图的周界清晰度和
肿瘤内光点分布的均匀与否,可帮助判断肿块属良性抑或恶性,对颈部淋巴结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也较高。
CT
增强CT为高度怀疑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常规检查。
增强CT可显现某些软组织结构(肌、血管等)所出现的不同密度的变化,以判断病变累及范围、大小和性质,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口腔癌在CT检查时多呈不规则形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形成,增强CT上多呈不均匀强化。
牙龈癌性溃疡在CT上可见牙槽突吸收,随病变进展可见颌骨呈扇形溶骨状破坏。
MRI
与CT比较,可更好地显示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肌、血管、硬脑膜。
MRI无电离辐射,对人体无害。
PET-CT
口腔颌面部主要用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和分期,以及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监测等。
对于怀疑肿瘤残存或复发时,推荐使用PET-CT。
病理检查
活体组织病理检查为口腔癌诊断的金标准。
对于怀疑为口腔癌的黏膜溃疡,酌情完全切除病损或于病损边缘切取少量组织送病理学检查。
分期
TNM分期
口腔癌的分期采用TNM分期系统,通常使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和国际抗癌协会的相关标准。
T:代表原发肿瘤的范围,肿瘤的大小及外侵程度。
N:代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如转移的个数和区域范围。
M:代表远处转移,即其他器官也出现了癌细胞。
注:TNM后面会附加阿拉伯数字1~4等,数字越大,一般表示越严重。
临床分期
临床上口腔癌根据TNM分期情况,分为4期,分别用罗马字母Ⅰ、Ⅱ、Ⅲ、Ⅳ期表示。
一般认为I、II期为早期,概括地说,没有发生颈部转移和远处转移、并且原发灶最大径不超过4cm的,通常归为早期。
原发灶最大径大于4cm、或已经发生转移,可以认为是中、晚期。其中III期为发生了淋巴结转移,Ⅳ期为已经发生了远处的转移。
鉴别诊断
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长期不愈合的溃疡,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也可持续1~2个月或更长,可伴有明显疼痛。
不同点:重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边缘齐,形状规则,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溃疡较深但无浸润性生长。癌性溃疡通常深浅不一,基底部硬,边缘不齐呈翻卷状隆起,底部可呈菜花状小颗粒突起,溃疡会向周围浸润性生长。
创伤性溃疡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
不同点:
创伤性溃疡表面可见黄白色假膜,基底较硬,有类似向周围浸润的表现,但创伤性溃疡有明确的黏膜受伤史,溃疡部位和形态与创伤情况相符合,去除创伤因素后愈合快且不会复发。癌性溃疡无法自愈,可随时间逐渐增大。
结核性溃疡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长期不愈合的溃疡。
不同点:
结核性溃疡深凹,形状不规整,呈鼠噬状边缘,基底部苍白且高低不平,呈粟粒状小结节,有红色肉芽,可伴低热、盗汗、
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坏死性唾液腺化生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上腭部位深凹的溃疡。
不同点:坏死性唾液腺化生通常在腭部黏膜表面形成火山口样溃疡,溃疡可深达骨面,一般无痛或仅有刺激后疼痛,可自愈。发生在腭部的癌性溃疡可破坏骨组织,无法自愈。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目的:手术切除
肿瘤为主,综合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治疗原则:口腔癌总治疗原则为以手术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根据病情确定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原发肿瘤的切除
对于原发肿瘤需采用对肿瘤的扩大切除,一般需要在肿瘤边界外1~1.5cm对肿瘤做扩大切除。切除后标本的病理检查,癌瘤外有5mm以上的正常组织可以认为有足够的安全边界。
手术切除计划的制定,应当以原发肿瘤的侵犯程度为基础,可以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确定。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分为选择性,即未发现淋巴结转移;和治疗性,已发现淋巴结转移两种。
口腔癌的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根治性、改良根治性或超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一般而言,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因此对未发现颈淋巴结转移,原发灶已达到T3以上的病例,应该同期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如
舌癌、
颊癌、
口底癌和下颌
牙龈癌等。
腭癌和上颌牙龈癌一般不做同期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但应加强术后随访。一旦发现临床转移征象时,应立即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
整复手术
口腔癌切除术可能涉及多种结构的切除,如舌、下颌骨、颊等,影响口腔的功能和患者外貌。因此需要进行后期的手术对这些结构和功能进行修复。
整复手术分为立即整复与延期整复两类。
立即整复:常在肿瘤切除术时同时进行,例如下颌骨切除后立即植骨;立即皮瓣移植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以及保护重要血管等。
延期整复:多用于不适宜立即整复恶性肿瘤术后的缺损。
术后并发症
口腔癌术后可能出现创面出血、感染、
涎瘘、
面神经损伤导致的口角歪斜、
副神经损伤导致的耸肩抬肩障碍等并发症。
放疗/化疗
对于不适宜手术、患者身体条件不允许或由于各种原因拒绝手术的早期口腔癌患者,可考虑单纯放疗特别是近距离放疗。
患者术后病理或组织学检测提示有高危因素时,需行术后放疗或放化疗。
局部晚期患者,应考虑手术同期放化疗,术后辅助放疗应在术后6周内进行。
对于不适宜手术的局部晚期口腔癌患者,放疗联合
顺铂是常用的治疗模式。
治愈情况
早期口腔癌患者经过根治性治疗后预后较好。
口腔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维持在50%左右,也就是说,患者5年生存的比例约为50%。
部分口腔癌患者术后可出现复发、新发病灶、颈部转移或远处转移。
预后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口腔癌预后的因素如下。
嚼槟榔。
原发灶大小。
淋巴结转移数目。
TNM分期。
危害性
引起口腔功能障碍:
舌癌及
口底癌后期可出现说话、进食及吞咽困难,继发感染或侵犯舌根可发生剧烈疼痛,严重影响生活。
早期口腔癌若未及时治疗,
肿瘤进展为中晚期,预后较差,手术难度及风险大,住院费用随之增加,晚期口腔癌可能危及生命。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热饮食,尽量避免食用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如腌制食物、烤焦的食物等。
术后需流质饮食或胃管鼻饲饮食,待伤口恢复后再逐渐向半流质到软食过渡。
生活管理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避免吸烟、饮酒、咀嚼槟榔,戒除不良嗜好。
保持口腔清洁。
心理支持
积极与医生沟通,了解口腔癌的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的信心。
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抑郁,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的情况,注意是否有出血、流脓或液体渗出,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复诊。
行皮瓣修复术后,需限制头颈部活动,以免造成皮瓣供血不足或淤血。
若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术后通常需要使用绷带和纱布对手术区域进行加压包扎1~3周,应遵医嘱拆除,切勿自行拆除,以免过早拆除引起
涎瘘,影响伤口愈合。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遵医嘱或于术后一个月复查伤口愈合情况。
建议于术后第一年1、3、6、12个月于手术医生处复诊,以后每半年复诊一次,检查
肿瘤是否复发或在其他部位有新发肿瘤,查看颈部是否出现
淋巴结肿大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同时建议同期于
口腔黏膜病科复诊,以监测早期复发征象。
预防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避免过度劳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情绪。
戒除烟、酒、槟榔。
注意口腔卫生,不吃过烫、有刺激的食物。
及时处理残根、残冠、错位牙,以及磨平锐利的牙尖,去除不良修复体和不良的局部或全口义齿。
发现口内长期不愈的溃疡时及时就诊。
筛查
建议每年至少做口腔健康检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口内异常病变,并尽早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