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经鞘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的良性肿瘤
主要表现为棕色斑块,皮肤内结节,可有面部畸形
由于基因缺陷导致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所致
小而局限性者可一次完全切除;巨大肿瘤部分切除以纠正畸形及改善功能障碍
定义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组织成分以神经鞘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为主,属于良性肿瘤。
神经纤维瘤是最常见的良性外周神经
肿瘤,由分化的神经鞘细胞、神经束膜样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多少不等的有髓和无髓的轴索组成。
神经纤维瘤可发生于周围神经的任何部位,口腔颌面部神经纤维瘤常来自第5或第7对脑神经,位于面、颞、眼、颈、舌、腭等处。
神经纤维瘤包括单发和多发性两种,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又称为
神经纤维瘤病。任何诊断为神经纤维瘤的患者,均需临床检查排除神经纤维瘤病。
分型
神经纤维瘤病有以下分类方法:
按基因分型
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1987年提出了神经纤维瘤病的两个不同类型,它们由不同的突变基因导致,且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临床表现为多发咖啡牛奶斑、雀斑、虹膜
错构瘤、骨骼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伴有危及生命的多发神经纤维瘤和其他肿瘤。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临床上以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膜瘤、
神经鞘瘤、
胶质瘤和室管膜瘤等)或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眼部和皮肤症状)的多发性肿瘤综合征为特征。
病理学表现分型
弥漫性皮肤型:呈斑块样,可延伸至皮下组织,表面上皮
色素沉着明显。
局限性神经内型:为孤立性、节段性融合斑块,受累神经丛或单个神经束增大,生长方式似毛虫状。
丛状神经内型:呈丛状分布。
巨大弥漫软组织丛状型:常形成局部均一的软组织肿块,可呈悬垂的袋子样。
发病情况
神经纤维瘤单发型常见,或作为神经纤维瘤病的组成部分。多见于青年人,生长缓慢。
皮肤是神经纤维瘤最好发的部位,口腔颌面部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舌和颊黏膜。
神经纤维瘤病I型占所有神经纤维瘤病的96%,患病率为1/3000~1/2600,约1/2的病例为家族性。累及口腔颌面头颈部的为I型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患病率约为1/60000。
致病原因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由于父母遗传或怀孕时自发产生的基因突变所致。
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由位于染色体17q11.2的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蛋白失活或表达下调,从而产生以神经纤维瘤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神经皮肤损害,可合并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F2),由于位于染色体22q12上的NF2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远低于1型神经纤维瘤病。
主要症状
皮肤斑块: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一的棕色斑,也可能是皮肤表面的灰黑色小点状或片状。
皮肤内结节:皮肤内可摸到多发性瘤结节,质地较硬,不可压缩。多发性瘤结节可沿皮下神经分布,来自感觉神经的结节按压时有明显的疼痛感。瘤结节可以单发,呈实体型;也可以多发,呈念珠状或丛状。
皮肤松弛下垂:在发生纤维瘤的神经分布区域,可因结缔组织异样增生出现皮肤松弛,出现皮肤折叠下垂时可能遮盖眼睛,发生功能障碍和面部畸形。
可能伴有局部皮肤麻木感或放射性痛。
其他症状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邻近的骨受侵犯时,可引起面部畸形。
头面部多发性神经纤维瘤还可伴先天性颅骨缺损。
并发症
神经纤维瘤的并发症较为常见和复杂,其中35%伴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如脑肿瘤、癫痫、精神病、反应迟钝、学习能力差等,5%伴周围神经肿瘤。
神经纤维瘤可发生恶变,最常见的是恶性周围
神经鞘瘤,也是最严重的神经并发症,常远处转移,预后差,死亡率高。
就医科室
口腔颌面外科
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发现颌面部皮肤有棕色或棕褐色斑。
皮肤内有单个或多个突出于表面的结节,有皮肤麻木或疼痛感。
皮肤内结节伴有皮肤松弛或折叠下垂,面部畸形。
神经外科
若同时出现以下症状时,建议同时就诊于神经外科:
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包括认知缺陷、学习障碍和癫痫发作。
出现听力减退、耳鸣、平衡感差、头痛。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避免反复揉捏、刺激肿块。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下结节是否随时间增大?近期是否增长速度加快?是否伴有疼痛?
身体其他部位是否有出现类似结节及咖啡色斑块?
是否伴有其他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如听力下降、平衡感差、耳鸣、头痛、学习障碍、癫痫、
认知障碍等?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人有过类似病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B超、CT、核磁共振(MRI)。
病理检查:若既往有病变部位活检术史,可携带病理检查报告单。
诊断依据
病史
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旁系亲属出现皮肤咖啡牛奶色斑块、皮下单发或多发瘤结节,或曾被诊断为神经纤维瘤。
临床表现
颌面部皮肤上呈现大小不一的咖啡牛奶色斑,或呈灰黑色小点状或片状病损。
颌面部皮肤内可扪及单发或多发性瘤结节,无法压缩。
沿皮下神经分布的念珠状或呈丛状结节,可能有明显触痛。
有结缔组织呈异样增生,皮肤松弛或折叠下垂,有功能障碍或面部畸形。
邻近的骨受损出现颌面部畸形。
影像学检查
B超
B超具有无创性,且操作简单,可用于对病灶的评估。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在超声上多呈低回声表现。
CT
CT检查可用于评估原发
肿瘤的位置、范围及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以及骨组织的病变情况。
多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增强CT时可无强化,或有不均匀强化。
约40%的
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可伴有颅颌面骨结构异常,主要表现为骨外形变小、增大或局部缺损,还可伴有眼眶、脊柱和脑畸形。
MRI
神经纤维瘤多表现为T1WI低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WI的不均匀高信号。
部分病变可在T2WI表现为病变中央区的低信号和病变周边区的高信号,可视为“靶征”。
增强MRI神经纤维瘤可无强化,或有不均匀强化。
病理检查
对疑有恶变者,可考虑在原发瘤内取多点活检,以明确肿瘤是否发生了恶变。
肉眼观察:肿瘤通常有界限,切面呈灰白、灰黄、湿润,半透明,有光泽。
镜下观察:神经纤维瘤组织疏松并弥漫浸润受累神经。瘤细胞主要为纤细的梭形细胞,呈波浪状。肿瘤细胞与纤细的胶原纤维或不等量的黏液样物质相混合,瘤组织中可见为数较多的肥大细胞。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皮下包块,可伴有麻木或放射性疼痛。
不同点:
神经鞘瘤好发于颈上部和舌部,肿瘤可沿神经轴侧向移动,但不能沿神经长轴上下移动。需通过病理诊断鉴别。
恶性周围神经鞘瘤
相似点:均可出现面部畸形,两侧面部不对称的症状。
不同点: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可来源于神经纤维瘤恶变,可发生疼痛且范围不断扩大。需病理诊断明确病变类型。
颌面部纤维肉瘤
相似点:均可表现为颌面部膨大肿块,可伴有疼痛和局部皮肤麻木。
不同点:纤维肉瘤发生在面部皮肤时,可见表面充血,常有溃烂、出血、侵入邻近组织时可引起骨质破坏及牙松动脱落。需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鉴别。
治疗原则:以手术治疗为主,一次性完全切除小的局限性肿瘤,巨大、累及多部位和重要结构肿瘤部分切除或分次切除,预防及治疗其并发症。
手术治疗
完全切除
神经纤维瘤小而且局限时,可以一次完全切。
完全切除时,术前应有充分准备。肿瘤常与皮肤及基底粘连,且界限不清楚,血运丰富含有血窦,手术时出血较多,且不宜用一般方法止血,故术前常需要充分备血,必要时可选择低温麻醉。
手术宜采用锐性切除瘤体周围组织,此法较钝性分离快而出血较少。
应用电刀、结扎双侧颈外动脉,以及应用经导管血管栓塞术(TAE技术)。
部分切除
对巨大肿瘤通常无法完全切除,因而只能作部分切除,以纠正畸形及改善功能障碍。
巨大肿瘤可能累及多部位和重要结构,手术切除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故应在保存重要结构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多切除肿瘤组织,或分次切除肿瘤,以改善功能及面容,但不能完全根治肿瘤。
术后并发症
残留神经纤维瘤可能出现复发。有研究证实,病变切除超过90%,残留病变再度生长率小于40%;而不足90%的再生长率大于60%。
手术后存在出血、感染风险。
若术中损伤面神经等重要神经组织,可能出现面瘫。
治愈情况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的预后与病变部位、性质及治疗措施等相关。
巨大
肿瘤或发生在重要结构时,手术切除困难,可能无法完全切除,术后复发风险高。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
危害性
神经纤维瘤病多呈弥漫性分布,常伴有颌面颈部体表的畸形性损害,影响外观。
肿瘤若来自感觉神经,可出现面部麻木、疼痛等不适感,影响生活与工作。
部分神经纤维瘤病可发生恶变,预后较差。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蔬果,多摄入优质蛋白,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
术后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清淡饮食。
生活管理
日常适当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发现面部皮肤结节时,不要频繁按压和揉捏。
术后应保持颌面部及创面清洁,避免感染。
心理支持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与医生沟通病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是否有渗血、流脓、红肿等症状。
若手术未能彻底根除
肿瘤,应注意观察残留肿瘤是否有体积增大、疼痛等症状。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复诊。
随诊复查
定期复诊,遵医嘱或于术后一个月复查伤口愈合情况。
建议每半年到一年复诊一次,一旦发现残留病变再生长或有新病变发生应高度重视,若引起新的明显畸形或功能障碍应考虑再次治疗。
预防
预防措施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为基因突变所致,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现颌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肤咖啡牛奶
色素斑及皮下瘤样结节时应及时于医院就诊。
建议每年至少体检一次,以便及时发现颌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的异常病变,并尽早就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