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一般到7~9个月的时候,如果将其与爸爸妈妈或其他主要照顾者分开一段时间,婴儿就会哭闹不安。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一周岁之前,因为婴儿正在处于形成特殊的情感联接阶段。然后在1岁以后其分离焦虑的强度会慢慢减弱。
1.朋友多的孩子,分离焦虑较轻
在大家庭长大的宝宝,日常接触的人多,依恋的对象广泛,分离焦虑较轻。反之,在小家庭长大的孩子,每天只和爸爸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在一起,和外界接触少,依恋对象少,与照顾者分离后难以找到其他依恋对象。
2.个性开朗的孩子,分离焦虑较轻
平时活泼开朗、乐呵呵的孩子,和爸爸妈妈分手时,也难免大哭几声,但很快就会适应没有爸妈的时间;而性格内向、独立性较差的孩子,一般焦虑较严重,且焦虑持续时间较长。
3.独立性差、家人溺爱的孩子分离焦虑较重
这一类孩子生活技能缺失,自理能力差,一旦要走出家门离开父母,便不知如何应对。在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独立和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上床睡觉、能控制大小便、自己游戏、遵守一定的规则等等。这些要求都有可使幼儿感到是一种挑战和压力。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通过观察把婴儿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
1.反抗阶段:嚎陶大哭,又踢又闹。
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断断续续,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
3.超脱阶段: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
1.培养自理、适应能力
在培养孩子自理、适应能力的关键期应注意自理训练,比如1岁左右练习用勺吃饭;2岁左右独立吃饭(用勺或筷子);2岁左右排尿、便时自己找便盆,并开始脱、穿裤子的训练和指导;2.5~3岁尽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脱裤子并用手纸擦屁股、提裤子。学会以上各项的孩子能较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2.多与同龄小伙伴接触
从1岁起就经常带孩子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多与同龄孩子接触;到2岁左右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可让他尝试与亲人短暂分离。
3.和孩子分享育儿园的一切
让孩子愉快度过在幼儿园的第一天,并在最初一个月,不断强调幼儿园的好处,与孩子一起讨论去幼儿园的收获,了解孩子的想法,对不满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释。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