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性肾炎

更多功能

紫癜性肾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以肾脏损害较突出的全身弥漫性坏死性血管炎
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血尿等
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食物或药物过敏等因素有关
以药物治疗为主,需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定义
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的一种类型,即在变态反应导致皮肤过敏性紫癜的基础上,出现肾损害。
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性坏死性小血管炎,同时累及肾脏,以皮肤紫癜、出血性肠炎、关节炎、肾脏损害为特征。
既往称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为了避免引起病因误解,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统一命名为“紫癜性肾炎”。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儿童。
男女均可发病,男性患病率多于女性。
四季均有发病,春、秋季节发病较多。
分型
根据肾脏受累情况,可分为如下类型。
孤立性血尿型。
孤立性蛋白尿型。
血尿和蛋白尿型。
急性肾炎型。
急进性肾炎型。
慢性肾炎型。
临床上以孤立性血尿型、孤立性蛋白尿型、血尿和蛋白尿型多见。
病理分级
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肾脏学组,推荐采用1974年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SKD)制定的过敏性紫癜肾炎的病理分型方法。分级具体如下。
Ⅰ级:肾小球轻微异常。
Ⅱ级:单纯系膜增生,分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
Ⅲ级:系膜增生,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其系膜增生可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
Ⅳ级:病变同Ⅲ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
Ⅴ级:病变同Ⅲ级,>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分为:a.局灶/节段;b.弥漫性。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