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T细胞严重缺陷,伴或不伴B细胞缺陷,造成一系列反复发作的严重感染
以重症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皮肤黏膜损伤等为主
具体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与多种原因导致的T细胞、B细胞缺陷有关
以抗感染、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可行手术或基因治疗
定义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组危及生命的
遗传性疾病,以严重的T
淋巴细胞缺乏或功能异常、伴或不伴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为主要特征。
患者可出现反复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易合并恶性肿瘤、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幼年型类风湿关节炎)等相关疾病。
分类
根据该病的遗传特点,可将本病分为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两种类型。
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
该类患者的致病基因在X性染色体上,患者均为男性,约占SCID患者的50%。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该类患者的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基因性状为隐性,只有在纯合子时才会发病。该类型的患者男女均有,一般无家族史,多于生后3~6个月内起病,包括重组酶活化基因缺陷、Artemis蛋白缺陷、网状组织发育不全等,引起免疫细胞功能缺陷而发病。
发病情况
据国外研究报道,该病在活产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50,000~100,000),即每5~10万的活产新生儿中约有1人发病。
患儿多在出生6个月内发病,且以男性患儿为主。
最常见的类型为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致病原因
目前对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家族史、近亲婚配史、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导致的T细胞、B细胞的缺陷等有关。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家族史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免疫器官、组织、细胞或分子缺陷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的一组疾病,如基因缺陷有关,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由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存在某些基因或染色体异常,且具有遗传性,如家族中有该类患者,生育后代的
遗传性疾病患病概率会明显增加。
近亲婚配史
近亲结婚时,由于父母往往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在生育后代时会显著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生率,并且会增加多基因遗传病发生的风险,可能诱发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缺陷,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因多种因素导致细胞中的基因序列发生碱基对组成、排列顺序及拷贝数量的改变,可导致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病等。
如父母存在染色体异常,孕期病毒感染或接触放射性物质辐射等情况,都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免疫细胞发育和分化障碍
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主要由编码
白介素-2受体γ链的基因突变引起,后者参与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发育、分化等过程,可造成免疫细胞发育障碍而患病。
此外,编码酪氨酸激酶JAK3基因的常染色体隐性缺陷可引起类似的表现,两者都可从分子生物学层面导致该病的发生。
嘌呤代谢异常
约20%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缺乏
腺苷脱氨酶或
嘌呤核苷磷酸化酶,二者的缺失可导致脱氧
腺苷、脱氧三磷酸腺苷的堆积,造成嘌呤代谢的异常而导致该病的发生。
免疫细胞受体装配异常
部分参与免疫细胞基因重排的基因异常,可导致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无法与其受体正常装配形成复合物而发挥作用,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受损,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免疫细胞识别过程受损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I类的缺陷,可导致T细胞和B细胞的数目正常但功能低下,并导致免疫过程中针对外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受阻,免疫细胞无法正常识别抗原,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功能,从而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其他
胸腺及类腔上囊结构先天发育不良、原始淋巴样干细胞发生障碍等,以及部分导致T、B细胞缺陷的基因突变,都也可导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发生。
主要症状
重症感染
各种类型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临床表现较一致,特征性出现早年发生的感染,以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为主,且经常、反复出现。
出现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可出现反复的支气管炎、肺炎等,表现为反复咳嗽、
咳痰、喘息、发热等症状。
胃肠道感染的患者可发生霉菌性、大肠杆菌性肠炎等情况,可出现腹胀、厌食、腹泻、腹痛等症状。
部分感染患者可出现全身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视物模糊、流涎、意识不清等。
胃肠功能紊乱
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腹泻表现,伴顽固不愈。
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并表现出体重不增、生活能力低下等慢性消耗性症状。
皮肤黏膜损伤
皮肤黏膜反复、严重的感染导致的损伤常可在该病早期出现,并以念珠菌感染为主。
患者可表现为皮肤感染、皮炎,可有
斑丘疹、红斑、
疱疹等多种皮损表现,会阴、舌和颊粘膜等处还可出现溃疡等。
并发症
恶性肿瘤
患者可出现无痛的
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贫血、出血等多种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
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若患儿在出生前或出生时接受了母血,或出生后接受了活
淋巴细胞输入,可合并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患儿可出现皮疹、
黄疸(皮肤黏膜、眼白等处发黄)、腹泻、呼吸急促、心律不齐、肝脾大和高血压等表现。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出现反复发作的咳嗽、
咳痰、喘息,或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及不明原因的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感染内科就诊。
新生儿科
对出生28天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的患儿,建议及时到新生儿科就诊。
风湿免疫科
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关节和肌肉疼痛、
皮疹等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到风湿免疫科就诊。
血液内科
出现无痛的
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贫血、出血等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用药,以免掩盖病情。
可记录体温等病情的发展变化及特点,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出现头晕、四肢无力、视物模糊、意识不清等症状的患者,以及幼年患儿,建议在家属的陪同下就诊。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
是否有不明原因的发热?从何时开始出现?体温最高达多少?是否可自行退热?
是否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从何时出现?
是否有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四肢无力等症状?
是否有皮肤感染、皮炎、
斑丘疹、红斑、
疱疹、溃疡等表现?从何时开始出现?
是否有淋巴结的肿大、盗汗、贫血、出血等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
是否有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家族中是否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患者?
父母是否有近亲婚配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X线、CT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诊断主要以病史、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改变等为基础。
病史
患者家族中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史。
患者家族有近亲婚配史。
临床表现
伴有腹泻、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感染症状。
伴头晕、头痛、四肢无力、视物模糊、流涎、意识不清等症状。
出现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发热,部分患者伴有
淋巴结肿大、盗汗、贫血、出现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肌肉、关节的疼痛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检测是为了明确患者有无淋巴细胞计数的异常改变。
若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尤其是<10×106/L时,可帮助诊断该病。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检测是为了明确患者免疫球蛋白及亚型的水平有无异常变化。
若出现免疫球蛋白及亚型计数的全面降低或缺乏,对明确疾病诊断、评估病情程度有重要意义。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帮助明确患者的多种免疫细胞及其亚型,如T细胞、B细胞、NK细胞、抑制T细胞、细胞毒T细胞等的数量和比值等情况。
若检测结果出现T细胞、B细胞或NK细胞数量的降低甚至缺乏,或任意二者间比值异常,对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及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检测
通过对相关基因位点的检测,明确是否存在基因突变等可导致该病发生的情况。
如患者存在上述基因位点突变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该病的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主要用于明确胸腺情况,也可帮助明确
肺部感染等情况。
若X线检查出现胸腺影显著缩小甚至缺如,对诊断该病有帮助。
若X线检查肺部出现纹理增粗、增多或有阴影等表现,有助于明确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
CT检查
CT检查用于明确患者的胸腺以及肺部受累表现。
若CT检查提示胸腺显著缩小、缺如,对该病的诊断有帮助。
如CT结果显示肺部出现纹理的增粗、增多、阴影等,提示存在肺部感染的情况,有助于病情评估。
鉴别诊断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相似点:患者均可出现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导致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及腹泻、营养不良、皮肤、黏膜的溃疡等感染相关的表现,而实验室检查也可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低等改变。
不同点: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可由营养紊乱、
遗传性疾病、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导致,通常不会出现白介素-2受体γ链、JAK3等基因位点突变;患者家族中多不存在近期婚配史;针对病原体的检测多可发现导致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原体存在等。
淋巴瘤
相似点:患者均可表现为无痛的淋巴结肿大、发热、盗汗、体重不增或下降等症状。
不同点:
淋巴瘤的患者通常不会以咳嗽、咳痰、腹泻、腹痛等感染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检测可出现轻至中度的贫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或
淋巴细胞增多等,基因检测一般不出现白介素-2受体γ链、JAK3等基因位点的突变。
治疗目的:以抗感染及抗病毒治疗为主。
治疗原则:由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病因、病情程度不同,在积极采用药物治疗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同时,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包括药物、手术、
基因治疗等多种方式。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感染药物
由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低下,针对细菌、病毒、真菌等的抗感染治疗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重点。当患者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表现时,需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头孢呋辛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出现
皮疹、肝功能轻度异常、
血红蛋白降低等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剥脱性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氟康唑等抗真菌药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皮疹、一过性
肝功能异常、头痛等不良反应。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为广谱抗病毒药物,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常见不良反应,偶有发热、头痛、皮疹、低血压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嗜睡、
谵妄、
震颤等,停药后多可缓解。
免疫增强剂
通过定期补充免疫增强剂,可帮助该病患者提高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辅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感染相关症状、预防感染加重。
丙种球蛋白中含健康人群血清所具有的多种抗体,该药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患者注射后出现注射部位的红肿、疼痛,多可自行恢复。
胸腺肽是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主要增强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用药期间如出现皮疹、发热、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需尽快就医。
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治疗,给患者植入正常的造血干细胞等成分,可帮助改善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常用包括骨髓移植、胸腺移植、胚肝移植、胎儿移植等方式。
骨髓移植是目前较理想的治疗措施之一,但术后可能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出现皮肤
斑丘疹、
黄疸(皮肤黏膜、眼白等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肺部损伤、感染、出血等。
由于胎肝是造血器官、含有多能干细胞,胎龄在15周以下不存在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不相容性,因此可采用15周以下的胎肝、胎儿胸腺和胸腺上皮进行移植,通常不会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在移植手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
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肝肾功能等多种指标。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正常的目的基因片段整合到患者的肝细胞基因组内,这些细胞经过有丝分裂,使转化的基因片段可在患者体内复制并持续存在,从而发挥作用。
目前该治疗手段主要用于
腺苷脱氨酶(ADA)缺乏症、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这两种类型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
治愈情况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者通常病情危重,一般很难自愈。
该病的死亡率较高,大部分患儿多于出生2年内死亡;如不及时治疗,部分患儿可于1岁内死于严重感染。
通过早期、规范的药物、手术、
基因治疗等,该病可得到缓解和控制,存在治愈的可能,但治愈率仍较低。
危害性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可导致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对各类型感染均易感,造成多器官、系统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日常注意均衡营养,多食用优质蛋白,如蛋类、牛奶、鸡肉、鱼肉等。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感染。
生活管理
对居住环境定期消毒,多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疑似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儿,需避免接种卡介苗等活疫苗,及麻疹、水痘、
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以免因此导致全身播散性感染而致死。
心理支持
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且反复,患者及家属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亲友可增加陪伴,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病情监测
每日监测体温并记录。
注意观察病情程度是否改变,如咳嗽、
咳痰、排便等次数是否增多,
皮疹的范围是否有变化等。
进行移植手术后的患者需观察是否出现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相关表现,如皮肤
斑丘疹、
黄疸(皮肤黏膜、眼白等发黄)、恶心等。
随诊复查
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可造成广泛且严重的感染,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黏膜等多处功能受损,定期复查可有帮助预防、控制损伤的发生。
根据医嘱定期复诊,复诊周期一般为1~2个月。
该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免疫球蛋白、
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
移植手术后的患者需定期复查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肝肾功能等多种指标。
预防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疾病家族史、近亲婚配史等密切相关,基因突变可能也参与发病过程。该病一般难以有效预防,但通过以下措施,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对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家族史,或近亲婚配史的夫妻,备孕时应进行遗传咨询、基因检测等,有高遗传风险时可采用
试管婴儿等方式受孕,以免生育患病儿童。
备孕期夫妻均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作息、合理膳食等。
妊娠期妇女应避免接触X射线等放射线,远离生物碱、农药、灭菌剂等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的环境,但具体预防效果不明确。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