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直肠上的肿瘤
发病与饮食因素、遗传因素、直肠息肉等因素有关
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可提高效果
直肠良性肿瘤经治疗预后好;直肠恶性肿瘤不同分期预后不同
定义
直肠肿瘤是发生在齿状线以上至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之间的肿瘤。
直肠肿瘤既有良性肿瘤也有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以
息肉多见,恶性肿瘤以
直肠癌多见。
分类
直肠肿瘤的常见类型主要有
直肠息肉、
肠息肉病、直肠癌、
直肠类癌等。
直肠息肉和肠息肉病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所有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其病理性质前统称为直肠息肉,包括
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错构瘤性息肉:
幼年性息肉、Peutz-Jeghers息肉。
炎症性息肉:包括血吸虫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常见的可出现直肠息肉的肠息肉病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腺瘤性息肉。息肉数目常超过100枚。可在青春发育期出现
结直肠腺瘤,逐渐增多,甚至满布肠黏膜,累及直肠。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属于错构瘤性息肉。多发性息肉可出现在全消化道,以小肠为最多见,可累及直肠。青少年多见,可癌变。
直肠癌
直肠癌是指齿状线以上至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之间的癌。常见有以下组织病理学分类:
腺癌:进一步分类主要为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占75%~85%,其次为
黏液腺癌,占10%~20%。
腺鳞癌:
肿瘤由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构成。腺鳞癌和鳞癌主要见于直肠下段和肛管,较少见。
未分化癌:癌细胞呈片状或呈团状,不形成腺管状结构。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又称直肠类癌,是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
发病情况
直肠息肉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中有25%~30%可查出肿瘤性息肉。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直肠癌
我国中低位直肠癌占比高,约占直肠癌的70%,大多数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
青年人(小于30岁)直肠癌比例高,约占直肠癌的12%~15%。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占直肠恶性肿瘤的1.7%~4.0%。
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稍高,为1.5:1。
致病原因
直肠肿瘤发病原因至今仍不甚清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饮食因素
如长期吃红肉和加工肉类者,直肠肿瘤的发病率增高。
加工肉类每日摄入量每增加50g,红肉每日摄入量每增加100g,
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分别增加16%和12%。
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大肠内可有数百至数千枚腺瘤性息肉,其腺瘤性息肉的癌变高峰在40岁左右。
炎症因素
某些慢性炎症和溃疡可引起直肠肿瘤,部分可发生恶变。
恶变因素
直肠腺瘤性息肉
直肠癌多由直肠腺瘤或腺瘤性息肉癌变而来,尤以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并且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
一般报道小于1cm的癌变率是1.7%~2.6%,1~2cm为6.5%~24.3%,大于2cm为12%~25%。
较大的无蒂宽基底腺瘤性息肉较有蒂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直肠炎
可以发生癌变,癌变率在1%~9%。
血吸虫性结肠炎:由于血吸虫卵长期沉积于结直肠黏膜,导致慢性炎症、溃疡形成,或肉芽肿形成,继而癌变。
克罗恩病:该病少数病人可以发生癌变,癌变主要发生在增生狭窄及
瘘管处。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属于本病的高危因素。
直肠肿瘤等家族史。
饮食:过多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过多脂肪的摄入、缺乏膳食纤维。
肥胖。
糖尿病。
吸烟。
大量饮酒。
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直肠肿瘤从
息肉到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及多基因参与的细胞
遗传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
主要症状
直肠息肉
一般没有症状。如果有症状,可出现便血,但严重出血者少见,故重度贫血不常见。便血多为间歇性,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
有些患者表现为慢性脓血样腹泻,可见成形的粪便,一侧有凹陷压迹。
直肠癌
便血是直肠癌的第一个症状,但此时癌往往已发展至相当程度。
便血初期只有少量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以后随病情发展,便血量较多。
患者逐渐出现轻度腹泻、里急后重(下腹部不舒服,很想解大便,便后有排便不尽感)、体重减轻、贫血等症状。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多数无临床症状,瘤体较大时,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血、
大便习惯改变、肛门下坠感、腹痛、腹泻等症状。
肿瘤生长缓慢,多较小。多位于距肛门8.0cm以内的直肠。
并发症
贫血
出现皮肤黏膜苍白、头晕、乏力等症状。
直肠息肉癌变
直肠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直肠癌晚期并发症
肿瘤盆腔广泛浸润: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和闭孔神经痛。
向前浸润阴道及膀胱黏膜:阴道流血或血尿,严重者可出现
直肠阴道瘘、直肠膀胱瘘。
腹水、淋巴道阻塞或髂静脉受压:下肢、阴囊、阴唇水肿。
肺转移:咳嗽、气促、血痰。
脑转移:昏迷。
就医科室
普外科/肛肠科
常规体检时,肠镜或肛门指检发现直肠肿物,或出现排便出血、腹痛、腹泻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消化内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以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持续时间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患者应有家属陪同,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早期直肠肿瘤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症状,请尽量准确提供给医生。
是否有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改变,如腹痛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血便、
黏液便等?
是否有腹痛或腹部不适,具体是哪种表现?
是否发现腹部肿块,或者有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
是否出现消瘦、乏力、低热?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检查:腔内超声、
腹部超声、CT、磁共振成像(MRI)、PET-CT。
其他检查:淋巴结活检、双合诊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若有基础疾病用药,可在就医时一并携带。
诊断依据
病史
既往有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亲属中有人患有结直肠癌。
临床表现
多数早期没有症状。
可出现便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腹痛等。
专科检查
直肠指诊
直肠癌中约70%为低位直肠癌,能在直肠指诊中触及。
凡遇病人有便血、
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
检查时如果发现肿块,可明确其大小、形态、质地、活动度、位置、占肠腔周径多少、肿块下缘距肛缘的距离。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观察到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形态分布,以及
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贫血时,可见血红蛋白降低;有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
血生化检测
肿瘤标志物
CEA主要用于监测复发,CA19-9的意义与CEA相似。
尿常规
观察有无血尿,结合泌尿系影像学检查了解
肿瘤是否侵犯泌尿系统等。
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
便常规、
粪便隐血试验可作为大规模普查或高危人群结直肠癌的初筛手段,粪便隐血阳性者需做进一步检查。
内镜检查及活检
一般主张行全结肠镜检,可避免遗漏多原发癌和其他腺瘤的存在。
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对低位直肠癌的诊断意义不大,主要用于排除结、直肠多原发癌和息肉病。
腔内超声:推荐对局部偏早期的中低位直肠癌、
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腔内超声检查,以检测癌肿浸润肠壁的深度、有无侵犯邻近脏器及周围
淋巴结肿大情况,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
磁共振成像(MRI):中低位直肠癌行MRI检查,以评估肿瘤在肠壁内的浸润深度,对诊断及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CT检查:了解直肠和盆腔内扩散情况,有无侵犯膀胱、子宫及盆壁,是术前常用的检查方法。腹部CT扫描还可检查有无肝转移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腹部超声检查:由于直肠癌手术时约有10%~15%同时存在肝转移,所以腹部超声应列为常规。
PET-CT检查:确诊直肠癌患者,为排除远处转移及评价手术价值时,有条件者可进行PET-CT检查。
其他检查
双合诊检查:癌肿位于直肠前壁的女性患者应作阴道检查及双合诊检查。
膀胱镜检查:有泌尿系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
鉴别诊断
直肠克罗恩病
相似点:都可导致肠壁变厚、肠腔狭窄,黏膜隆起等改变。
不同点:直肠克罗恩病的病灶多为肠道溃疡,鹅卵石样改变,肠壁增厚、狭窄,假
息肉样增生。肠镜取病理活检可鉴别。
血吸虫病肉芽肿
相似点:都可导致肠壁变厚、肠腔狭窄,黏膜隆起等改变。
不同点:
血吸虫病直肠肉芽肿为慢性炎性增生,可呈现出不规则的巨大结节,直肠可出现狭窄。肠镜取病理活检可鉴别。
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点:都可导致肠壁变厚、肠腔狭窄,黏膜隆起等改变。
不同点:溃疡性结肠炎有些患者因直肠溃疡反复发作,会出现多发性假息肉。肠镜取病理活检可鉴别。
直肠结核
相同点:都可导致肠壁变厚、肠腔狭窄、结节等改变。
不同点:直肠结核除出现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肠道假息肉、增生结节等外,还可伴有典型的低热、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等全身症状。肠镜取病理活检可鉴别[3-4。
治疗目的:切除直肠肿瘤,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恶变。
治疗原则:一旦发现,应及时切除。术后根据疾病不同,辅以不同的治疗方案,
直肠癌需辅以放化疗、靶向治疗等。
直肠息肉
结合
息肉的大小、数目、并发症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直径小于2cm的息肉都应争取内镜下完整的瘤体切除。
直径小于2cm的
腺瘤,尤其平坦型瘤变、早期直肠癌均可试行经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
距肛缘6cm内的较大息肉可以经肛门局部切除。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由于范围广泛,无法手术根治,当并发肠道大出血或
肠套叠时,可作部分肠切除术。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内镜下息肉摘除即可。
直肠癌
直肠癌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或
免疫治疗,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根据直肠癌的大小及
肿瘤转移的程度不同,其手术方式也不同,常用的有直肠癌根治切除及姑息性切除术。
根治切除包括肿瘤全部及其两端足够的肠段,周围可能被浸润的组织及有关的肠系膜和淋巴结,切除边缘没有癌组织。此手术仅限于肿瘤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
对肿瘤已侵犯子宫、卵巢、阴道壁,或肝脏有孤立转移者,如能同时切除亦有较明显的疗效。
近年来直肠癌切除主张行全直肠系膜切除,这样可减少肿瘤复发。
由于对直肠癌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手术及直肠吻合器应用的改进,直肠癌手术的保肛率提高了11%,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
放射治疗
放疗是除手术以外的第二个治疗直肠癌的较好方法。
放疗分为术前、术后、术中放疗,方法有外照射、腔内照射等。
除早期及广泛转移的直肠癌外,一部分病人需要放疗,但目前绝大部分病人仍然采取术前或术后的外照射放疗。
化学药物治疗
即化疗,是治疗直肠癌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对已根治性切除者,其目的是预防和降低转移及复发率。
对未能切除者,抑制肿瘤的发展,缓解症状,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化疗亦有术前、术中和术后化疗之分。
一部分患者可以在手术前行2~4个疗程的
新辅助化疗,或在术前行40~50Gy的新辅助放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联合应用
贝伐单抗等靶向治疗药物,对于有远处转移的直肠癌患者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生物免疫治疗
生物免疫治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在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应行手术治疗,选择何种手术方式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而定。
神经内分泌肿瘤小于1cm,未浸润肌层可经内镜用高频电圈套摘除,或经肛门局部切除,切缘距肿瘤0.5cm。
1~2cm大小,或浸润到浅肌层而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应行扩大的局部切除,并且术中送冷冻切片,确保切缘无瘤。
肿瘤大于2cm,或肿瘤浸润到深肌层以外,有淋巴结转移,或反复多次行局部切除复发,以及伴有腹腔其他部位肿瘤者则可剖腹行根治术。
发生肝转移,如能切除者,应尽可能切除。如不能切除,可用5-
氟尿嘧啶+
链佐星治疗,或经肝动脉插管栓塞疗法,有较好疗效。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但可以用
生长抑素治疗转移复发者。也可用α
干扰素治疗,有一定疗效。
治愈情况
直肠息肉
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预后较好。
息肉恶变前切除通常不会影响寿命。
若延误治疗可导致病情加重。
部分
直肠息肉患者切除后可复发,严重者有癌变的可能。
直肠癌
中低位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在40%左右。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后5年及10年生存率可达80%及85%。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增加
纤维素的摄取,适当多吃韭菜、芹菜、地瓜等新鲜水果、蔬菜、全麦或杂糖食物。
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每日饮水1500毫升,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增加体育锻炼,肥胖者适当减重。
生活管理
多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要看报纸、听广播、玩手机,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适当地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增强体质。
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
心理支持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保持乐观,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病情监测
恢复期注意有无便秘等情况发生。
随诊复查
随诊的重要性:肠镜检查发现
息肉者,应在规范治疗后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复查的时间
肿瘤性息肉一般在术后6个月复查,或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在术后1年内复查,或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复查时需要做的检查项目:可能会做直肠指诊、
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
预防
50岁以上者建议每年去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及检查粪便隐血试验,任一项阳性需行
结肠镜检查。
研究表明,增加钙摄入、服用
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可预防
肠息肉或肠癌患者形成新息肉。
多吃蔬菜、水果和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预防便秘。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如慢跑、打球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