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大神经发生的炎症病变
常表现为一侧枕颈部持续性疼痛
颈椎病、颈部肌肉劳损、感染、炎症等为常见病因
结合药物、理疗、神经阻滞射及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
定义
枕大神经由于病毒感染、颈部肌肉劳损或外伤、
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炎症病变。
常表现为后脑勺头皮疼痛、麻木、皮肤敏感度下降、有过电感。
枕大神经来源于第2颈神经,从颈后部斜方肌穿出至枕部皮肤,负责枕部的皮肤感觉和枕骨下的肌肉运动。
枕大神经炎极少单独发生,常合并枕小、耳大神经损伤,引起支配枕区疼痛,称为
枕神经痛。
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尚无权威的流行病学、发病率数据。
国外有研究显示,枕神经痛的总发病率为每10万人群中有3.2例,平均年龄为54.1岁。
90%的枕神经痛与枕大神经相关。
致病原因
颈椎退行性改变及颈部肌肉损伤
感染、炎症
颈枕部细菌、病毒感染:
颈椎结核、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肿瘤、占位
寰枕部畸形
寰枕关节融合、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枕大孔狭窄。
手术或外伤
外伤造成寰枢椎(第一和第二颈椎)移位。
外伤造成枕部头皮、颈部软组织损伤。
寰枢椎手术时过度牵拉颈神经根及其分支。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造成枕部压力增加、肩颈部肌肉紧张、
周围神经损伤,可诱发或加重枕大神经炎。
咳嗽、颈部活动。
长期低头、睡眠姿势不佳。
长期戴过紧的帽子、头盔、发箍。
情绪紧张、焦虑。
受凉、饮酒。
发病机制
枕大神经起自第2颈神经根的后支,离开颈椎骨性结构后还要在肌肉、肌腱及血管中走行。
枕大神经从斜方肌和深筋膜下穿出,此处与枕骨紧密贴合,并被大量纤维组织紧密缠绕,因此易受到周围病变影响。
受凉受潮、感冒疲劳、慢性劳损、外伤等原因可导致颈枕部
肌肉痉挛、水肿、肥厚增生,甚至形成疤痕,压迫枕大神经,引起病变。
寰枢椎移位、寰枕部畸形会压迫和刺激从中穿出的枕大神经。
椎管内及后颅窝占位引起颅内和椎管内压力增高,影响第2颈神经根及枕大神经。
主要症状
枕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疼痛部位:从枕部(后脑勺)向头顶放射,多为一侧疼痛。
疼痛性质:针刺样痛,也可为
钝痛、胀痛,可伴发作性电击样痛。
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常为持续性,也可呈阵发性加剧或间歇性发作,发作间期枕部可能存在持续性钝痛。
诱发情况:疼痛可突然发作,也可因头颈部的动作(梳头、转头)、寒冷、劳累、饮酒、情绪激动、喷嚏、咳嗽等诱发。
其他症状
颈部肌肉痉挛
颈枕部疼痛区及周围肌肉紧张、僵硬、按压时出现疼痛。
有时可出现局部肌肉抽搐。
眼部不适
疼痛侧的眼部有不适感、易疲劳,看东西模糊。
眼科检查却检查不到明显的异常。
头皮感觉异常
麻木:患病时间长的患者,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可出现头皮有蚂蚁爬或过电的感觉。
感觉减退:枕部疼痛区域皮肤对冷热、触摸、针刺不敏感。
感觉过敏:疼痛处头皮特别敏感,轻轻触碰即可引起明显疼痛或头痛发作,甚至不敢梳头、洗头。
并发症
睡眠障碍
长期的枕部疼痛可能会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焦虑抑郁
长期疼痛、睡眠质量差、不敢自由活动头颈部可造成心理压力,导致焦虑抑郁。
就医科室
神经内科
如果出现一侧后脑勺和后颈部持续性疼痛,建议及时就诊。
本病也可以到疼痛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出现过的症状、疼痛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前避免自行应用止痛药物,以免加重症状或掩盖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疼痛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天可以发作几次?
是放电样疼痛吗?
具体是什么部位?
一般什么时候发作?持续多长时间?
哪些情况会引发或加重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进行过颈部手术?
既往是否发生过头颈部外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颈部X线检查、头颅CT、头颅磁共振成像。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有枕部疼痛。
梳头、转头、受凉、劳累、饮酒、咳嗽等可诱发疼痛发作。
有颈部外伤或手术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从枕部(后脑勺)向头顶放射的疼痛
体征
用棉签在枕部头皮上滑动,或用钝针轻扎,可发现头皮感觉的敏感性下降。
按压、轻叩颈枕部头皮、肌肉,可引发疼痛或疼痛加重,肌肉僵硬。
颈部活动范围,尤其是左右旋转有所下降。
影像学检查
颈部X线/CT检查
可发现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骨折、畸形,有助于明确病因。
注意事项:有一定辐射,孕妇不建议进行检查;检查时应避免头颈部佩戴金属首饰。
头颅/颈椎磁共振检查(MRI)
可发现颅内、颈椎的病变,包括寰枢椎畸形、感染、肿瘤、囊肿等。
明确致病因素,排除由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引起的头痛。
注意事项:有假牙、体内有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具体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鉴别诊断
紧张型头痛
相似点:均可出现枕部疼痛。
不同点:紧张型头痛多为双侧疼痛,头痛呈压迫性、紧缩性,可持续数十分钟到数日,活动后不加重。压迫前额、颞部、腮部及颈部肌肉可加重头痛。
偏头痛
相似点:可出现枕部疼痛。
不同点:偏头痛多为单侧疼痛,呈搏动性疼痛,可持续4~72小时,活动后加重。可有先兆症状,如同侧视觉症状(闪光、暗点、线条)或感觉症状(麻木),持续时间≥5分钟。
落枕
相似点:枕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
不同点:落枕属于急性单纯性颈
肌肉痉挛,表现为晨起颈部酸痛,头常歪向患侧,颈部因疼痛不敢活动,疼痛可延及头和肩背部。痉挛的肌肉内可摸到条索性或硬结。
治疗目的:缓解疼痛,减少发作。
治疗原则:在病因治疗基础上,采用药物、理疗、神经阻滞、手术等方法综合治疗。
一般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尝试以下方法缓解:
用热毛巾热敷头部。
在安静的房间内休息。
轻按枕部头皮。
病因治疗
治疗全身性疾病,如感染、糖尿病、尿毒症、风湿热、中毒等原发性疾病。
对症治疗
药物治疗
使用以下药物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
萘普生,可缓解轻至中度疼痛。
肌肉松弛药:如乙哌立松,为中枢性肌松药,有放松肌肉,减轻疼痛的作用。
神经营养药:常用B族维生素、
甲钴胺,可改善神经营养状态。
用药期间如果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尤其注意应用卡马西平时一旦发现
皮疹,即刻停药。
神经阻滞治疗
使用
利多卡因、
地塞米松等药物直接作用于枕大神经周围,起到镇痛、减轻炎症反应和神经压迫的作用。
适应证:常规治疗无效者可行局部神经阻滞疗法。
常用术式:枕大神经阻滞、颈2~4神经阻滞术。
超声引导下枕神经阻滞可提高阻滞枕神经的成功率。
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时间的头晕或血压升高。
手术治疗
适应证:严重疼痛,保守治疗效差,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常用术式:枕神经减压术、单纯枕大神经切断术、头下斜肌切断术。
注意事项:可出现枕颈皮肤感觉减退。
其它治疗
A型肉毒毒素注射以及枕神经刺激术都可作为治疗选项。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放松颈部肌肉、减少疼痛发作频率。
常用方法:超短波、中频电疗、温热疗法等。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主因寒气入经、气滞血凝,导致经络阻滞。
中药治疗
以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
针刺治疗
以舒经止痛为治疗目的。
常用穴位:天柱、风池、后溪、合谷、申脉为主。
其它治疗
包括针刀治疗、艾灸、推拿手法等。
以上治疗方法专业性较强,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听信偏方、土方。
治愈情况
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
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可能反复发作。
治疗原发疾病、避免诱发因素,可有效减少发作次数。
预后因素
如果存在严重颈椎、脊髓或
颅内肿瘤,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饮食上要多摄入富含维生素、优质蛋白的食物。
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胡萝卜等。
优质蛋白的食物:瘦红肉、鸡肉、牛奶等。
饮食以清淡为宜,有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者建议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以下食物咀嚼时较为费力,或较为刺激,可能诱发疼痛或加重症状,应尽量避免。
煎炸、坚硬、难咀嚼的食物,如各类炸物、坚果、年糕、奶油蛋糕等。
生冷食物,如雪糕、冰西瓜、冰镇饮料等。
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大蒜、洋葱、葱、生姜、芥末等。
避免饮酒、咖啡、浓茶等。
生活管理
以避免诱发因素为主。
避免使用高而硬的枕头,选择松软舒适的枕头。
戴帽子不宜过紧。
注意头部和颈部保暖,避免受凉、受潮。
注意休息,避免疲劳。
避免不良的坐姿,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
心理支持
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学会自我调节。
保证充足的睡眠。
在疾病发作期,以休息静养为主。
预防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枕大神经炎的发生和进展有所帮助。
保证作息规律。
忌烟忌酒。
注意保暖,特别是头颈部。
保持正确的坐姿,平时要避免长时间的低头。
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