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肠息肉是隆起于肠道黏膜表面的非肿瘤性息肉
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见排便异常、便血、腹痛等症状
致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炎症刺激相关
绝大多数的可经内镜切除,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等
定义
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肠道黏膜表面的肿物。包括小肠息肉、
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其中
结直肠息肉约占80%,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增生性肠息肉是肠息肉的一种病理类型,具有腺体延长和扩张,细胞分化正常的病理特征,是结直肠中最常见的非
肿瘤性息肉。
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毫米,常为多发。癌变几率小。
分类
根据数量分类
可分为单发、多发增生性肠息肉,大于100个称为息肉病。
结肠镜下山田分型
山田Ⅰ型:广基的隆起。
山田Ⅱ型:半球状隆起。
山田Ⅲ型:有亚蒂隆起。
山田Ⅳ型:有明显的蒂形成。
致病原因
本病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肠息肉呈家族性,有肠息肉、
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更易患病。
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
肠结核、
克罗恩病、慢性结直肠炎、血吸虫感染、阿米巴感染等长期炎症刺激,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高危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肥胖等,都可导致本病患病率升高。
其它疾病因素
长期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刺激,可能增加本病患病概率。
主要症状
增生性肠息肉的属于肠息肉的一种类型,症状与肠息肉相比并无特殊,主要是因为增生性息肉发生的部位不同而症状有差异。
小肠息肉的症状常不明显,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肠道出血(可表现为黑便或呕血等)。
排便异常
可有腹泻、便秘的情况。
便血
为临床常见症状,主要为无痛性便血。
排便中或者便后出血,色鲜红,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者将厕纸染红。
出血量一般较少;若排便时挤压致
息肉脱落、息肉体积大且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
此外,小肠息肉出现肠道出血时,常表现为黑便或呕血,较为少见。
腹痛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感、隐痛等症状。
直肠脱垂
当
直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
排便时可感觉有肿物脱出,排便后可自行复位。严重者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
并发症
贫血
长期肠道出血可导致贫血,出现易疲劳、面色苍白、眩晕等症状。
肠套叠、肠梗阻
出现腹部疼痛加重、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
肠梗阻表现。
结直肠癌
增生性肠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近期有研究报道,其与
结直肠癌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当患者出现排便异常、便血、腹痛或者便秘等症状,或
结肠镜检查发现
肠息肉时,建议及时去消化内科就诊。
就诊准备
就医提示
出现便血时,建议尽快就诊治疗。
建议患者就诊前穿着宽松衣裤,方便检查。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大便次数增多或减少况?大便什么颜色?
是否有腹胀、腹痛?
这些症状多久了?
这些症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加重或缓解?
病史清单
父母、兄弟姐妹是否患有肠息肉、肠癌?
既往是否有结肠镜检查,并发现肠息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磁共振成像(MRI)、X线检查。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大部分无明显症状,少数会出现排便异常、便血、腹痛、
直肠脱垂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发现隐性(肉眼不可见)的大便出血,以便早期干预。
检查前3天,避免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血制品等。
血常规
可观察到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形态分布,以及
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
有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时,可见血红蛋白降低。
影像学检查
腹部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可以筛查部分体积比较大的
息肉,同时能了解息肉是否癌变。
腹部CT检查
腹部CT检查可明确部分体积比较大的肠息肉位置。
结肠镜检查
目前最常用的肠息肉检查方法之一。可以了解肠道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也可同时钳取部分病变组织,或直接进行息肉切除,以行病理检查,确定息肉的性质。
注意事项
检查前1日进流质饮食(如稠米汤,藕粉等),当日晨起禁食。
检查前1日或者当日服用肠道清洁剂清洁肠道,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病理检查
可确定病变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
鉴别诊断
结肠癌
相似点:都有腹部不适,血便等症状。
不同点:
结肠癌的肿物表面常凹凸不平、菜花样,可伴有出血、污秽,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属于恶性肿瘤。
增生性肠息肉表面比较光滑,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属于良性增生性改变。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治疗原则:体积小的增生性
息肉一般不引起症状, 仅需要定期复查,无须特殊治疗。体积大并出现临床症状的增生性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切除。
一般治疗
对于增生性肠息肉患者,一般治疗主要在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对于长期抽烟酗酒的人,应该尽早地戒除烟酒。
在饮食上,应该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抗炎药
常用药物:美沙拉嗪、奥沙拉嗪等。
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身体乏力、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止泻药
适用于长期反复腹泻的患者。
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肝、肾脏功能不全的患者严禁使用。
内镜治疗
绝大多数的增生性肠息肉可经内镜治疗,如高频电凝电切、热活检钳钳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方法切除息肉。
是目前增生性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
术后根据情况一般需要禁食1~3天,此后逐渐恢复流食、半流食至清淡、易消化饮食。
手术治疗
对不适合内镜切除者,可采取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肠段。
术后护理
饮食:可参照由清淡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流食,再到低脂半流食的顺序进食,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再进食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切口保护:保持手术切口处干燥、清洁,如果手术切口处有发热、肿痛的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
治愈情况
一般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在经过治疗后还有可能会复发,需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
日常生活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增加
纤维素的摄取,如适当多吃韭菜、芹菜、地瓜等新鲜蔬菜,以及新鲜水果、全麦等食物。
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生活管理
久坐不利于健康,要减少静坐时间,每隔45分钟至1小时进行适度活动。
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建议加强户外体育锻炼,如快走、跳操、游泳等,保持身体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
戒烟戒酒。
心理管理
保持乐观,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心理压力大时,可以向家人朋友寻求支持,也可以向医护人员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随诊复查
增生性肠息肉一般在术后1年复查,或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有肠息肉或
结直肠癌家族史者,应在50岁之前定期筛查结肠镜。
多吃蔬菜、水果和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预防便秘。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如慢跑、打球等。
保持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便秘。
戒烟戒酒。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