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脑膜外血肿

更多功能

硬脑膜外血肿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颅脑损伤后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血肿
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活动不利、嗜睡、昏迷
多数是因骨折损伤硬脑膜内血管所致
急性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配合药物治疗
定义
硬脑膜外血肿是指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形成的血肿。
硬脑膜贴附于颅骨的内表面,是一种双层膜,外层即颅骨内表面的骨膜,内层在枕骨大孔处与包绕脊髓的硬脊膜相延续。
当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硬膜外层和颅骨之间的血管(通常是动脉)破裂,造成血液聚集,可形成肿块压迫脑组织,形成颅内压升高,甚至引起脑疝
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肢体活动不利、嗜睡、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分类
根据受伤以后血肿发生的时间,硬脑膜外血肿可以分成三种:
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病在3日内,最常见,约占全部病例的85%。
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病在3日后到3周内,约占12%。
慢性硬脑膜外血肿:发病超过3周,约占3%。
发病情况
硬脑膜外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占颅脑外伤的1%~4%,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占2%~3%,在所有颅内血肿中占25%~30%。
患者平均年龄为20~30岁,50~60岁后少见。
青少年和年轻人的发病率更高。
男性比女性更常见。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