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积聚在大脑表面和硬脑膜之间的间隙
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烦躁等
主要与脑外伤、脑膜炎、颅脑手术后并发症、低颅压综合征有关;也可能与老年性脑萎缩有关
轻症者以保守治疗为主,严重者需手术治疗
定义
硬膜下积液是指脑脊液积聚在大脑表面和硬脑膜之间的间隙。
脑的表面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软膜,对脑起支持作用。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分布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对脑具有营养、缓冲振动、调节颅内压和保护作用。
硬膜下积液是由于外伤、手术、炎症等原因导致脑脊液进入硬膜下腔而形成。
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说话不流利、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烦躁等。
分型
通常按照积液的进展形式分型。
类型 | 进展特点 |
---|
消退型 | 积液量随时间逐渐减少,症状逐渐减轻。 |
稳定型 | 动态监测3个月,积液量及症状无明显变化,较为平稳。 |
进展型 | 积液量逐渐增加,症状也逐渐明显。 |
演变型 | 积液量增加,邻近静脉被挤压破裂出血,逐渐演变为硬脑膜下血肿,可表现为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出现昏迷。 |
发病情况
不同原因导致的硬膜下积液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手术后硬膜下积液是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1%~62%。
老年人
硬膜下血肿术后也常出现硬膜下积液,但尚无明确发病数据。
致病原因
脑外伤:积液多在一侧或两侧颅骨内板下方发生,最常见发生于双侧额区。
去骨瓣减压术后:积液可发生在减压侧,也可发生在对侧,甚至两侧均发生。
低颅压综合征:如严重脱水、休克等,也可继发于腰椎穿刺、椎管内麻醉、脑室-腹腔分流术等。
高危人群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或有脑萎缩的老人。
婴幼儿、儿童,容易发生脑外伤、颅内感染,引起硬膜下积液。
有脑外伤、
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等病史,已存在较大面积脑损伤、软化灶。
从事危险职业或运动的人群,如建筑工人、警察、跳伞运动员,发生脑外伤风险较高。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存在多种学说,不同病因导致的硬膜下积液发生机制有所差异。
外伤后硬膜下积液
由于外伤或手术导致蛛网膜破损,形成单向活瓣,使脑脊液通过撕裂的蛛网膜到达硬膜下腔。
单向活瓣的存在使脑脊液不能回流,导致脑脊液聚积在硬脑膜下腔。
颅内感染引起的硬膜下积液
硬脑膜、脑血管表浅静脉发生炎性栓塞,局部组织发出血、水肿,使局部渗透压增高,导致周围水分进入硬膜下腔,形成硬膜下积液。
炎症导致脑、脑膜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
白蛋白进入硬膜下腔形成硬膜下积液。
低颅压综合征引起的硬膜下积液
当发生低颅压时,颅内小静脉代偿性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液中水分外渗形成。
主要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硬膜下积液量较少,可无明显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说话不流利、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烦躁等。
当积液体积增长到一定程度,可表现
颅内压增高、挤压脑组织,导致局灶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严重者可导致患者
意识障碍。
颅内压增高
头痛。
易疲劳、情绪不稳定、冷漠。
记忆力减退,语言流利程度降低,精神不佳。
肢体活动缓慢,笨拙。
协调及平衡能力差,步幅小、抬腿困难和步距宽,走路缓慢且不稳,易跌倒。
尿频、小便失禁。
婴幼儿可出现前囟扩大、精神萎靡、烦躁哭闹、喂养困难等。
局部神经系统症状
运动障碍:一侧面部及肢体力量减弱、活动不便,出现口角歪斜、不能举物、走路拖曳;也可出现一侧肢体完全瘫痪,不能活动。
言语、
构音障碍:说话不流利、吐词不清,听不懂他人说话,看到熟悉的物品无法说出其名称。
并发症
癫痫发作
脑组织受压出现损伤,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作,常为全身或部分性癫痫发作。
可表现为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常伴双眼上翻、牙关紧闭、面色青紫或苍白。
也可表现为眼睑、口角、手指、脚趾的不自主抽动。
脑疝
硬膜下积液体积逐渐加重,导致脑组织向压力相对较低的部位移动,形成
脑疝。
早期症状为恶心、呕吐、嗜睡或反应迟钝。
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规则或骤停、昏迷、猝死等。
就医科室
神经外科
有明确外伤史、手术史,且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言语障碍、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症状首选神经外科就诊,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
神经内科
当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障碍、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当婴幼儿出现反复发热、呕吐、尖叫哭闹或嗜睡等,建议及时就医,最适合就诊于儿科神经外科。
急诊科
如出现剧烈头痛、持续性全身抽搐、昏睡或昏迷,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到急诊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尽量记录发病原因、症状及持续时间,是否有严重
脑外伤以及脑部开颅手术历史,以便给医生更多提示和参考。
症状可能会快速进展,建议家属陪同就医,避免自行驾车或骑行就医。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症状?程度如何?
有无发热?
是否有肢体行动不自如、说话不清楚等局灶神经功能障碍症状?
婴幼儿是否出现前囟扩大、头围增大、精神萎靡、烦躁哭闹、喂养困难?
是否有抽搐、精神恍惚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受过头部外伤?
有无进行颅脑手术、腰椎穿刺、椎管内麻醉?
近期有无严重脱水、休克?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中药抗血栓药物:血塞通等。
脱水药:甘露醇、高渗盐水。
诊断依据
病史
有头部外伤史,如车祸、高处坠落、摔伤、打击伤等病史。
有颅脑手术、腰椎穿刺、椎管内麻醉史。
有严重脱水、休克病史。
有脑萎缩病史。
症状
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说话不流利、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肢体无力、烦躁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查体
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等一般情况,是否正常。
语言功能评估:通过让患者复述完整句子,或主动说出完整句子,或阅读等,评估语言障碍情况。
认知功能检查:可通过常识问答、计算、图片辨认等评估智力水平。
运动功能检查:观察是否能完成抬手、坐起、站立、行走等动作,是否需要辅助。
腱反射检查:
观察敲击肘关节、膝关节的肌腱时上臂、大腿肌肉收缩情况。
观察敲击膝关节下方髌腱、踝关节后方跟腱时大腿前侧、小腿后方的肌肉收缩情况。
病理反射检查:利用钝头竹签轻划前臂、足底、足背等相应部位,查看肌肉及肌腱反射是否异常。
检查检验
实验室检查
检查目的:确定是否存在感染、凝血障碍,患者一般情况。
常见项目:血常规、
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凝血功能。
注意事项:部分检查需要空腹,治疗过程中需复查。
头颅CT、MRI检查
检查目的: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和性质,可区分积液与血肿。
检查结果:
颅骨内板下方与脑表面之间的新月形或弧形影,CT显示为低密度影,其密度略高于或等于脑脊液的密度。
MRI显示与脑脊液信号相似,局部脑组织可轻度受压,严重时出现脑室变形、中线偏移。
注意事项:
CT检查有一定辐射量,儿童、孕妇禁忌。
MRI检查,若有假牙、体内有钢板、心脏支架等金属植入者,需告知放射科医生,根据金属具体材质及磁共振机器决定是否能行MRI检查。
脑脊液检查
检查目的:测定颅内压、发现颅内感染、出血。
属于有创检查,检查后可出现轻微的头痛,需平卧,多喝水。
鉴别诊断
硬膜下血肿
相似点:均可有头部外伤史,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
意识障碍等症状。
不同点:
慢性硬膜下血肿引起的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较硬膜下积液更为明显,严重者可导致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持续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
急性硬膜下血肿则可出现中间“清醒期”。
头颅CT可确认,MRI的辨认效果更好。
颅内占位性病变
相似点:均可有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表现。
不同点:
颅内占位性病变多为慢性发展,肢体瘫痪、感觉减退、癫痫等局部症状出现较早。
头颅CT或MRI可见颅内占位。
脑萎缩
相似点:均可有记忆力下降、言语不利等症状。常见脑萎缩与硬膜下积液同时存在情况。
不同点:
脑萎缩无外伤史,发病隐匿,进展缓慢,通常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头颅CT或MRI常表现对称性脑沟加深,脑室萎缩,脑室系统扩大,无明显积液。
治疗目的:控制颅内压,减少积液生成,促进吸收、引流和脑组织复位。但是,截止至今,硬膜下积液尤其是慢性硬膜下积液仍公认、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首选保守治疗,必要时可采取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急性硬膜下积液,症状明显者可以卧床休息,密切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和意识变化。症状轻微者,不主张卧床休息而是主张适度的活动。
呕吐者可暂停进食、饮水。
避免用力排便、咳嗽,排便费力时可给予缓泻剂疏通大便。
发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
出现昏迷、呼吸困难时及时吸氧,可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保持皮肤清洁,定时翻身,易受压部位加用气垫或软垫以防发生
压疮。
保守治疗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积液量稳定或逐渐减少,CT显示脑组织无受压或轻微受压。
适合于消退型和稳定型硬膜下积液。
药物治疗
尚无任何药物被证实可以治疗硬膜下积液尤其是慢性硬膜下积液,临床上可尝试应用下列药物:
扩血管药物
治疗目的: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促进残腔闭合。
常用药物:钙通道拮抗剂,如尼莫地平等。
注意事项:
提高血浆渗透压
治疗目的:提高血液胶体渗透压,有利于积液向血管内转移,促进蛛网膜撕裂口的愈合。
注意事项:
有白蛋白过敏者,提前告知医生。
偶可出现寒战、发热、颜面潮红、
皮疹、恶心呕吐等症状。
抗生素药物
常用药物:根据病原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常用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
头孢他啶、
头孢噻肟等。
注意事项:
有药物过敏史、饮酒史要提前告知医生。
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损害等。
其他治疗
对于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应注意监测颅内压变化,可减少或停止脱水剂的使用,避免过度脱水加重硬膜下积液。
当去骨瓣减压者出现硬膜下积液时,如积液量少、无症状的患者,可采取骨窗处适当加压包扎、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等治疗。腰池外引流的时间应该适当延长和控制每日引流量。
手术治疗
主要目的为恢复颅腔的完整性、解除脑脊液循环障碍和颅内占位,促进积液的消散,降低颅内压。
目前尚无一种手术方式被公认为是理想有效的,即使采用手术治疗,也存在术后积液复发、继发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
适应证
经保守治疗无效,脑组织受压明显、中线移位的硬膜下积液患者。
常见于进展型和演变型硬膜下积液。
手术方式
对于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可采取钻孔引流术、硬膜下腔-腹腔分流术、蛛网膜造瘘及颞肌填塞术、开颅包膜切除术等。
对于
化脓性脑膜炎引起硬膜下积液的患者,可采取钻孔引流加药物冲洗、积液囊-腹腔分流术、开颅手术等。
对于去骨瓣减压术后引起硬膜下积液的患者,可采取早期颅骨修补术、早期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等。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遵医嘱平卧或头低位朝向患侧,避免脑组织因重力作用,阻碍骨窗处脑脊液的回流,可防止或减少积液产生。
严密监测血压、体温,防止脑出血、感染。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改善神经功能,避免后遗症。
肢体运动治疗
被动训练:卧床期间在治疗师辅助下活动上、下肢,以能耐受为度,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肌肉紧张、僵硬,保持关节活动范围。
主动训练:在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翻身、起床、保持坐位、站立、步行训练等。
训练时注意安全、劳逸适度,防止出现姿势异常,避免摔伤、过度疲劳、病情加重。
言语功能训练
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训练患者做出正确回应,改善言语能力。
训练面部、咽喉部位肌肉的运动能力,提高发音清晰度、流畅度。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提高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照顾者的负担。
通过穿衣、起居、进食、盥洗、处理大小便等实际日常生活动作方面的训练。
认知功能训练
采用“一对一”或多人小组训练形式。
通过记数字、算数学题、做推理题等方式进行记忆力、计算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高压氧治疗
对于外伤后形成的硬膜下积液,有研究显示高压氧具有改善脑循环、减少积液的作用。
治愈情况
本病预后与发病原因,病情进展类型有关。
如病因明确且可纠正,对脑组织影响较轻,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患者,
脑积水发病率为44.4%。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保守治疗有效达64.3%,少数患者可自愈,但合并明显脑损伤者,死亡率可达12%~25%。
消退型、稳定型大多预后良好,进展型、演变型预后相对较差。
危害性
患者可遗留视力改变、记忆力减退、肢体
运动障碍、诱发癫痫等,影响生活质量。
残疾状态可带来巨大的
心理障碍,引发心理疾病,增加家庭及社会负担。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合理搭配饮食,保证营养均衡。
昏迷的患者可以经鼻饲管饮食。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避免熬夜、劳累等。
出院后应坚持家庭康复训练,坚持适度锻炼身体。
避免用力排便、打喷嚏、咳嗽等。
存在肢体无力、视物模糊、抽搐等需加强保护措施,防止跌倒发生。
要经常帮助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换体位,避免皮肤长时间受压。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家属也要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耐心倾听,多和患者进行交流互动。
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
病情监测及复查
监测癫痫发作、头痛、肢体运动等功能恢复情况,以了解病情变化。
需定期复查头颅CT、头颅MRI检查。
预防
注意生活安全,避免发生头部外伤。
去骨瓣减压者,尽可能在病情平稳时接受颅骨成形术。外出时需戴安全帽,以防意外事故挤压减压窗。
勤洗手,流行病季节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场合佩戴口罩。
家长需注意加强婴儿床边防护,避免婴儿坠床,导致头部受伤。
避免长期或大量使用脱水剂药物。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