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息肉

更多功能

乙状结肠息肉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乙状结肠黏膜面突出于肠腔的一种隆起状赘生物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病因主要与炎症刺激、遗传、基因突变等有关
主要治疗方式有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乙状结肠息肉是指乙状结肠黏膜面突出于肠腔的一种隆起状赘生物。
分类
按形态学分类
山田Ⅰ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山田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山田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山田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按Morson组织学分类
肿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
错构瘤性息肉:组织正常,但出现结构异常的肠腔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Peutz-Jephers息肉、Peutz-Jephers综合征。
炎症性息肉:是黏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炎症性息肉、假息肉病。
增生性息肉:是黏膜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增生性息肉、多发性增生性息肉等。
按息肉数目分类
按息肉发生的数目分类可以分为单发和多发息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