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黏膜面突出于肠腔的一种隆起状赘生物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便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病因主要与炎症刺激、遗传、基因突变等有关
主要治疗方式有内镜或外科手术治疗
定义
乙状结肠息肉是指乙状结肠黏膜面突出于肠腔的一种隆起状赘生物。
分类
按形态学分类
山田Ⅰ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山田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山田Ⅲ型:有亚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山田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按Morson组织学分类
肿瘤性息肉:恶变风险较高,组织学分为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
错构瘤性息肉:组织正常,但出现结构异常的肠腔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Peutz-Jephers息肉、Peutz-Jephers综合征。
炎症性息肉:是黏膜受炎症刺激时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炎症性息肉、假息肉病。
增生性
息肉:是黏膜慢性炎症刺激引起黏膜增生而出现的良性隆起状病变,常见包括增生性息肉、多发性增生性息肉等。
按息肉数目分类
按息肉发生的数目分类可以分为单发和多发息肉。
致病原因
炎症刺激
结肠粘膜的慢性炎症是引起炎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常见于
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
肠结核、
克罗恩病等。
遗传因素
部分
结肠息肉病有家族性遗传的倾向,例如:家族性
腺瘤性息肉、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基因突变
部分
肿瘤性结肠息肉发病或许与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有关联。抑癌基因,如APC等,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如果抑癌基因出现缺如或者突变,就容易发生腺瘤性息肉病以及癌变。
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饮酒都会增加
息肉形成的风险。
主要症状
乙状结肠息肉大多无症状,随着息肉的生长,部分患者可有腹部不适、便血、腹痛、
大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腹部不适
大部分乙状结肠结肠息肉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生长,一部分人会出现腹部不适。
便血
多为首发症状。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暗红色。
腹痛
腹痛常为突发性。多发生于
腺瘤较大的患者,因并发
肠套叠所致。
大便习惯改变
当
息肉较大或多发时,可出现便秘或腹泻,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并发症
肠套叠或肠梗阻
乙状结肠息肉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息肉会慢慢增大,当息肉直径比较大时,可以引起肠腔狭窄,导致肠黏膜内套叠、
肠梗阻。
可能会出现剧烈腹痛、腹胀、停止排便等症状。
贫血
部分乙状结肠息肉患者由于长期便血,可引起
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症状。
在临床上也常成为就诊的原因。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当患者出现大便带血,或反复腹痛、腹泻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
普外科
如果乙状结肠息肉需要手术切除,需要到普外科就诊治疗。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结肠镜检查前要遵医嘱服药进行肠道准备,大便拉至清水状。
就医前几日要清淡、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部不适、腹泻、腹痛、大便带血的症状?
出现以上症状多久了?
病史
检查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肠镜检查。
影像学检查:腹部CT、磁共振(MRI)。
诊断依据
病史
临床表现
症状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大肠息肉导致的出血会出现检查结果为阳性。
血常规检查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
出现肠袢扩大以及气液平时提示可能是乙状结肠息肉堵塞肠道出现肠梗阻。
腹部CT或MRI检查
可以筛查部分体积比较大的
息肉,同时能了解息肉是否癌变。
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查看患者肠道内的情况,明确是否有乙状结肠息肉,同时可以观察息肉的形态、数量、大小等。
注意事项:检查前三天需要无渣饮食(如粥、牛奶、面条等粗纤维含量较少的食物),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检查时可能会出现腹胀、腹痛等不适的症状。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肠镜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病变性质。
鉴别诊断
大肠癌
相似点:大肠癌和乙状结肠息肉都有腹痛、腹胀、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症状。
不同点:
大肠癌的肿物表面常凹凸不平、菜花样,可伴有出血、污秽,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属于恶性肿瘤。
乙状结肠息肉表面比较光滑,通过病理组织活检属于良性。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相似点:都有肠腔内隆起肿物。
不同点: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可分布于结肠、直肠、胃、十二指肠,息肉数量常达数十至数百枚之多。
乙状结肠息肉分布于乙状结肠。
治疗目的:缓解患者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
治疗原则:乙状结肠腺瘤性息肉应尽可能内镜下切除,炎性息肉仅需要定期复查, 增生性息肉一般不引起症状, 无须特殊治疗。
内镜治疗
通过结肠镜准确定位息肉位置后,运用高频电凝电切、热活检钳钳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切除息肉,是目前乙状结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术后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
热活检钳钳除术
方法: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热活检钳,将钳子的两个嘴张开后,夹住息肉,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
冷圈套切除术
适应证:一般适用于直径≤10mm的息肉。
方法:使用圈套器收紧直接切除息肉。
高频电凝电切术
适应证: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直径小于2cm的无蒂息肉以及数目较少、散在的多发性息肉。
方法:通过结肠镜插入一个带电的圈套器或热活检钳,通电后,利用电能产生的热量将息肉切下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适应证:适用于无蒂、扁平息肉。
方法:使用注射针往黏膜下层注射液体(
亚甲蓝等),将息肉抬起,然后用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圈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适应证:适用于巨大息肉或乙状结肠息肉早期癌变的患者。
方法:在病变下方的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将病变抬高,然后用IT刀或flex刀在病变的周围和底部逐渐切割,最后将病变完整切除。
氩离子凝固术(APC)
适应证:适用于小息肉或扁平息肉的患者。
方法:将氩气离子化,把高频能量传送到息肉表层,氩等离子体无接触情况下即可对靶组织产生凝固效应, 从而起到止血和切除息肉的治疗作用。
尼龙绳套扎术
适应证:适用于带蒂的乙状结肠息肉患者。
方法:用尼龙绳套扎息肉根部, 使息肉组织的血液供应中断,l~4天内坏死脱落。 此方法虽简便易行,但脱落的息肉组织不能回收做病理检查。
激光治疗
方法:激光作用于息肉时,产生热效应造成蛋白变性、组织坏死炭化、燃烧直至气化, 达到去除息肉目的。
手术治疗
乙状结肠切除术
适用于结肠镜无法全部切除的多发性乙状结肠息肉患者以及出现癌变的肠息肉患者。
一般进行局部肠段切除或者根治性切除,提高患者预后以及生存率。
腹腔镜手术
适用于结肠镜无法全部切除的乙状结肠息肉但是又无需开放性手术治疗的患者。
优势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治愈情况
炎性息肉在炎性刺激消退后,息肉能够自行消失。
增生性
息肉如果症状不是很明显,无需治疗,定期复查结肠镜即可。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多吃蔬菜水果,如胡萝卜、芹菜、西兰花、香蕉等,摄取足够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有助于肠道健康,避免便秘。
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粗细粮搭配,可以适当吃一些红薯、玉米、土豆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多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肉、鸡蛋及牛奶等,增强营养。
日常生活中不吃高脂肪、刺激性的食物,建议饮食保持清淡。
日常生活管理
保证充足睡眠,不要熬夜。
建议日常生活中多运动,例如散步、游泳、跳绳等项目,可以根据自身身体条件进行选择。
戒烟戒酒。
心理管理
乙状结肠息肉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建议患者家属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
随诊复查
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
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腺瘤性息肉治疗后, 通常半年至1年复查结肠镜。 若无新的腺瘤性息肉发生,以后结肠镜复查的时间可延长为2年一次。
预防
尽量不吸烟、喝酒。
日常生活中应均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高脂肪的食物,多吃瓜果蔬菜。
保持良好排便习惯,避免便秘。
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复发。
建议40岁以上健康人群开始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