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患者
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可出现乏力
定期随访,有病情进展风险者需抗病毒治疗
早期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定义
乙肝携带者是指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超过半年,但无明显的肝炎相关症状和体征的慢性感染者。
携带者一般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可出现乏力,可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分型
乙肝携带者分为以下两类。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又称为乙肝e抗原阳性(HBeAg)慢性HBV感染。
HBsAg阳性半年以上,HBeAg阳性,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
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又称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
HBsAg阳性,HBeAg阴性,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或轻微异常病变。
发病情况
2017年,WHO报道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慢性HBV携带者约2.57亿人,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HBV感染,其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死率分别占30%和45%。
据估计,2019年我国一般人群HBsAg阳性流行率为5%~6%,慢性HBV感染者约70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3000万例。
乙肝携带者、乙肝小三阳和乙肝患者的区别
乙肝携带者、乙肝小三阳和乙肝患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在肝功能检查上也有差异。
乙肝携带者是指乙肝表面抗原持续半年阳性,但是无肝功能受损的症状或体征的慢性传染病患者,而乙肝患者是指感染乙肝病毒并且肝功能受损正在发病的患者,即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正常,乙肝患者
肝功能异常。
乙肝小三阳是根据
乙肝两对半来进行分类的一种化验结果,乙肝小三阳即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患者的肝功能可能出现受损,也可能无异常。如果患者化验结果提示为乙肝小三阳,且持续半年肝功能无异常,即为乙肝携带者。
致病原因
乙肝携带者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传染源包括乙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经母婴、血液、性接触等途径传播,乙肝病毒不会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平时学习、工作及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住同一宿舍、共用厕所、拥抱、握手等,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给新生儿。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除输血及血制品外,还有诸如注射,纹身,共用牙刷、剃刀及外科器械等方式,这些方式可经过微量血液进行传播。
性接触传播:没有防护的性接触可能会造成感染。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容易感染。
一些人群发病风险增高,如乙肝病毒感染者所生婴儿、乙肝病毒感染者同住家人、注射毒品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反复接受过输血者等。
发病机制
乙肝携带状态是机体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结果,与机体免疫耐受、病毒变异等有关。
乙肝病毒侵入人体,通过相关受体黏附于肝细胞,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可通过免疫损伤、细胞凋亡等导致
肝损伤。
如果机体的免疫功能耐受,机体不能有效清除HBV,同时也不出现强烈的免疫损伤,则导致病毒携带状态,机体和病毒共存。
乙肝病毒基因较易发生变异,病毒可通过基因变异来改变其抗原结构,使机体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不能有效地作用于变异的病毒株。
乙肝病毒的DNA可以整合到肝细胞DNA上,逃避免疫监视,导致机体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主要症状
乙肝携带者多数没有症状,或者仅出现轻微的疲劳、乏力等。
并发症
乙肝携带者如果发生病情进展,可能出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当患者的免疫状态改变,可发展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右上腹不适、皮肤和白眼球发黄等。
肝硬化
一般乙肝携带者不出现疾病进展,但少数人会出现病情隐匿进展,反复的炎症损害可引起肝硬化。常表现为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尿黄、呕血等症状,查体可见手掌充血变红,皮肤出现放射状
血管痣等表现。
肝癌
肝内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肝细胞基因突变等可导致乙肝携带者发生肝癌,有肝癌家族史则发生的几率更高。患者常表现为乏力、消瘦、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症状。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如果有乙肝病毒暴露史,或出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出现乏力、厌食、恶心、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建议就诊于感染内科。
消化内科
出现上述症状,也可就诊于消化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可能需要做全身体格检查或者腹部CT等检查,建议穿着宽松的衣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乏力、厌食、右上腹不适等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
病史清单
以前是否知道自己患有乙肝?发现多久了?是否有过治疗?
有无输血、纹身史?
父母、亲人或者周围人是否患有乙肝?
是否有与乙肝患者密切接触史?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影像学检查:腹部彩超等。
用药清单
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本病患者可能存在以下流行病病史。
有接触过乙肝患者病史。
家人亲属中有乙肝病毒感染者。
有输血、纹身或拔牙史。
临床表现
症状
乙肝携带者多数没有症状,或者仅出现轻微的疲劳、乏力等。
体征
可能有手掌红色斑片状充血、皮肤出现放射状
血管痣等体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常规多数正常。
肝功能
乙肝携带者肝功能指标如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多正常,慢性乙肝
病毒性肝炎则有肝酶升高,肝功能检查可以鉴别两者。
乙肝病毒DNA
乙肝携带者的乙肝病毒DNA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病毒DNA通常>2×107 IU/mL,而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HBV DNA<2000IU/mL。
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乙肝携带者的乙肝表面抗原为阳性,同时乙肝e抗原或乙肝e抗体(HBeAb)阳性。
凝血功能
通过凝血检查可评估肝脏的合成功能有无异常,可以帮助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
甲胎蛋白(AFP)
AFP明显升高常见于肝癌,常作为肝癌辅助诊断的指标。
影像学检查
腹部彩超
腹部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外形、实质回声以及有无腹水,帮助判断有无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也能判断有无肝脏占位,帮助发现早期
肝细胞癌。
腹部CT/核磁共振(MRI)
通过腹部影像学检查也可以明确肝脏的大小和形态有无异常,判断有无肝脏占位,同时观察肝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
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评分:成人APRI ≥2提示存在肝硬化。
肝脏瞬时弹性硬度检测:肝脏瞬时弹性硬度检测可以评估有无
肝纤维化,是乙肝携带者常用的随访检查方式。
病理检查
肝脏病理检查主要是肝脏活检,在超声引导下将很小的针头穿刺进入肝脏,从中获取组织样本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这可以帮助明确肝脏病变原因和程度,指导用药,判断预后。
诊断标准
乙肝携带者分为以下两类,诊断标准如下。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半年以上,乙肝e抗原阳性,乙肝 DNA >2×107 IU/mL, 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复查肝功能均正常,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或轻微异常病变。
非活动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阴性, 乙肝DNA<2000IU/mL,1年内连续随访3次,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复查肝功能均大致正常,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或轻微异常病变。
鉴别诊断
乙肝携带者没有症状,肝功能也正常,需要与肝酶间歇性波动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相鉴别,可通过密切监测肝功能帮助鉴别。
乙肝携带者病毒激活,引起乏力、厌食、皮肤发黄时,要与其他肝炎鉴别,如急性甲肝、急性丙肝,急性戊肝等可通过病原学检查鉴别。
乙肝携带者定期检查包括哪些项
乙肝病毒携带者建议根据自身病情定期检查乙肝五项、肝功能、肝脏超声、乙肝病毒DNA、甲胎蛋白等。
乙肝携带者定期检查乙肝五项、乙肝病毒DNA可以更加及时了解自身病毒携带状况,如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证明机体一直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治疗。
肝功能检查可通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了解肝脏损伤状况,明确病毒感染是否已经造成肝脏实质损伤。
肝脏超声可以判断肝脏厚度以及形态,判断是否有肝脏硬化风险。
乙肝病毒携带者定期检查甲胎蛋白可以随时了解机体肝脏是否有癌化,肝细胞是否发生恶转,对于预防肝癌有较大意义。
建议乙肝携带者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及定期复查。
老婆是乙肝携带者会传染吗
老婆是乙肝携带者有可能会传染。
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等,密切接触也有潜在的传染性,因此老婆是乙肝携带者有可能会传染。乙肝携带者的体液中都含有一定量的乙肝病毒,性生活时体液交换可导致乙肝传播,而且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体液交换。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和乙肝病毒载量,如果肝功能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果肝功能异常且病毒检查呈阳性,或者腹部彩超提示肝硬化或肝纤维化,就需要进行规范的抗乙肝病毒治疗。
建议乙肝携带者要根据医嘱定期检查,家属需要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生活中做好防护,能有效避免传染,一旦有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治疗目的:最大限度抑制HBV复制,达到临床治愈,延缓和减少
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的发生。
治疗原则:有病情进展风险时,应积极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包括
恩替卡韦、富马酸丙酚
替诺福韦酯、艾米替诺福韦等。乙肝携带者有疾病进展的风险时,如以下情况,建议抗病毒治疗,具体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携带乙肝病毒的妊娠期女性。
进行放、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乙肝携带者。
肝活组织穿刺检查提示显著炎症和(或)纤维化。
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或年龄>30岁。
乙肝携带者可以吃非布司他吗
乙肝携带者是否可以吃非布司他,取决于患者肝功能,若肝功能良好可以使用,若肝功能严重异常不建议服用。
非布司他是一种降低尿酸的药物,但有肝毒性,乙肝携带者是否可以吃非布司他要依据患者的肝脏状况进行判断。
1.患者肝脏功能尚好:ALT(谷丙转氨酶)在正常值三倍以下,血胆红素在正常值两倍以下,一般来说是可以服用非布司他的,但需要尽量避免使用非布司他,并且一旦出现不适,要立即停药。
2.患者肝脏功能较差:ALT、血胆红素等肝脏功能相关指标严重高于正常值,就不可以吃非布司他,以免对肝脏造成进一步损伤。
具体患者是否可以吃非布司他,以及如何使用非布司他,需要患者完善相关肝功能检查如ALT、AST(谷草转氨酶)、血生化等检查,在医生进行评估后,才可以明确。
乙肝携带者怎么治疗
乙肝携带者是指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持续六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的症状与体征出现,对于大部分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不推荐抗病毒治疗,但是对于部分妊娠妇女、接受化疗人群、有肝癌和肝硬化家族史的乙肝携带者,需采用干扰素、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1.干扰素:常用的有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可有效提高和激发人体免疫能力,通过自身免疫的调整来战胜病毒。
2.核苷类药物: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富马酸替诺福韦酯等,可有效直接抑制或杀灭乙肝病毒,达到治疗的目的。
一般来说,乙肝携带者积极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原来是乙肝携带者现在是小三阳怎么办
原来是乙肝携带者现在是小三阳的处理方式需根据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肝脏的形态以及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如果无特殊则不需要处理,反之则使用药物进行抗病毒、保肝等治疗。
如果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行腹部彩超探查肝脏的形态、结构均无异常,且患者并未出现不适症状,说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并不活跃。此类情况下可遵医嘱定期复查即可,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检查、处理。
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异常,出现肝疼、黄疸、食欲不振、乏力等不适症状时,可口服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药物抗病毒;口服甘草酸二铵等药物护肝、改善肝功能异常。
药物应用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建议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情程度后给予针对性治疗。
治愈情况
少数乙肝携带者可能会自愈,但需要坚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
有治疗指征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可能达到临床治愈,即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DNA检测不到、肝功能指标正常。
乙肝携带者如果长期不进行监测的话,病情可发生隐匿性进展,发展为
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也可不经肝硬化阶段而直接发展为肝癌。
危害性
乙肝携带者病情平稳时对生活影响较小,但需要定期随访,以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部分有进展风险的患者需要积极服药抗病毒治疗和随访,可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如果乙肝携带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则可威胁生命健康。
有乙肝携带者自愈的吗
乙肝携带者自愈可能性很小,在1%~3%左右,发现携带乙肝病毒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乙肝携带者长时间不经任何治疗可能会向病情加重方向发展。当体内携带乙肝病毒时,即使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病毒在体内也有不断复制的可能。
当病毒复制到一定载量,或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时,乙肝携带者可能会转变为活动性乙肝,机体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经过母婴传播而感染的乙肝病毒,想要完全清除体内的病毒是非常难的,因此自愈的可能性更小。
因此无论何种情况下感染乙肝病毒,都应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乙肝携带者能治好吗
一般乙肝携带者是不会彻底治愈的,无法彻底清除体内携带的乙肝病毒,但可以保持机体相对稳定状态。
乙肝携带者是指机体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肝功能均处于正常状态。目前尚无特效药及治疗方法可以彻底清除体内乙肝病毒。乙肝可以预防但不能彻底治愈,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至关重要。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携带者,维持身体各项功能相对稳定是很重要的。
乙肝携带者需要定时体检,主要包括肝功能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动态检测肝脏功能,防止病情发展。
母婴传播的乙肝携带者后果严重吗
母婴传播的乙肝携带者后果应看患者体内乙肝病毒DNA、是否有进展等,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
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患者发病率多数是由于母婴传播而导致的,可以通过胎盘传播,也可以通过分娩时产道垂直进行传播,乙肝携带者主要表现为检测乙肝5项时出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问题。
对于乙肝表面携带者的患者,需要定期检测乙肝病毒复制数量,乙肝病毒复制数量高于正常值上限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使用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对于年龄大于30岁的乙肝携带者人群,家族中存在肝硬化或者肝脏恶性肿瘤家族史,也需要及时启动抗病毒的治疗方案。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患者,建议定期就诊于正规医院的感染科进行复查,切不可疏忽大意,以免延误病情。
日常管理
适当进食高蛋白、低脂、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饮酒,避免脂肪肝。
适量进行体育锻炼,以运动后不觉明显疲劳为宜,保持健康的体重。
预防
控制传染源
医疗机构在诊断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按规定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家庭成员建议进行
乙肝两对半检测。
乙肝携带者和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具、剃须刀、注射器及取血针等,禁止献血、捐献器官和捐献精子等,并定期接受医学随访。
切断传播途径
性伴侣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应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采用安全套。
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灸针等。
避免去消毒不到位的服务行业进行修脚、穿刺和纹身等。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包括新生儿和高危人群,其他人群也可接种。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