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指因胰岛β细胞瘤或β细胞增生造成胰岛素分泌过多,进而引起低血糖症;其胰岛素分泌不受低血糖抑制。低血糖症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血糖浓度低为特点的综合征,一般以静脉血浆
葡萄糖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2.8mmol/L(50mg/dl)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受抑制表现。
胰岛素瘤是什么呢
胰岛素瘤又称为胰岛β细胞瘤,是一种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侯群为特征的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嗜睡、昏迷等。
胰岛素瘤为胰腺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胰腺体部,胰岛β细胞增生,分泌大量胰岛素,典型临床症状为低血糖发作,常在空腹时发生,多表现为出汗、脸色苍白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进食后可缓解。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发作次数越加频繁,症状也越加严重,甚至引起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
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以及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治疗为最常用的方法,对单发或散在的肿瘤均适用,药物包括二氮嗪,奥曲肽等,可抑制胰岛素分泌,控制低血糖。
一旦发现胰岛素瘤,要注意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治疗。
胰岛素瘤的主要缺陷为储存,胰岛素瘤细胞能合成胰岛素,也能对各种刺激起反应,但却部分或完全地丧失储存胰岛素的能力。
2.低血糖(40%)
低血糖发生后,机体要维持血糖水平,代偿性加速
肾上腺素分泌,使磷酸化酶活力增加,促进糖原转化为
葡萄糖,因此患者血中和尿中肾上腺素含量均可增加,在低血糖早期和昏迷前临床可见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心悸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
胰岛素瘤常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即: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空腹或劳动后易发作。
1.交感神经兴奋表现
为低血糖引起的代偿性反应,如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心悸、手颤腿软。
2.意识障碍
因低血糖所致脑细胞缺乏
葡萄糖所致,如精神恍惚、嗜睡、昏迷等;也可表现为头脑不清、反应迟钝、智力减退等。
3.精神异常
为低血糖反复发作,大脑皮层受到进一步抑制的结果,症状多种多样,严重者有明显的精神症状,有时被误诊为精神病。
4.颞叶癫痫
与
癫痫大发作相似,为最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发作时知觉丧失、牙关紧闭、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
1.生化检查
血尿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HbA1c水平、
肿瘤标记物。
2.升糖激素检测
血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血F及24小时UFC,IGF-1及生长激素空腹值,甲状腺功能,24小时
尿儿茶酚胺;必要时可行相关轴系兴奋试验。密切监测血糖,血糖降低时抽血查静脉血糖、
胰岛素、
胰岛素原、
C肽,可同时查尿酮体。必要时行饥饿试验。
3.抗体检测
4.胰岛素瘤的定位检查
经
腹部超声、内镜超声、胰腺灌注CT、奥曲肽显像,必要时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
5.其他
筛查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密切监测血糖,证实患者存在Whipple三联征。胰岛素瘤常有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表现,即:
1.低血糖症状、昏迷及精神神经症状,每天空腹或劳动后发作;
2.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
3.口服或静脉注射
葡萄糖后,症状可立即消失。且需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并分析已有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其他病因的线索,如导致低血糖的药物、严重疾病、升糖激素缺乏以及非胰岛细胞
肿瘤等。
胰岛素瘤的诊断最准确的方法
胰岛素瘤其诊断需要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和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金标准。
胰岛素瘤的常见临床表现是空腹低血糖,可以表现为自主神经症状包括心悸、出汗以及发抖和神经元低血糖症状如认知障碍、遗忘、精神症状、癫痫样发作,部分病人可以出现体重增加。在某些病人中,餐后低血糖可能是低血糖的一个特征,甚至是唯一表现。
除此之外,还可结合如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如果CT、磁共振成像无法明确肿瘤定位,还需要进行内镜超声等检查明确;以及实验室检查,能够测定肿瘤分泌的特异性激素。病理学检查后可对病变组织进行观察,也是诊断该疾病的金指标。
临床上诊断胰岛细胞瘤时需要结合患者相关表现和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方式诊断或者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如果患者出现了疑似胰岛细胞瘤相关临床表现或检查后显示有异常病变建议前往医院就诊。
治疗以处理原发病为主,首选肿瘤切除或减瘤手术,对不能手术或恶性肿瘤转移复发者可辅以
生长抑素治疗、全身或局部化疗、同位素标记的生长抑素治疗。围术期、不能手术者或术后症状不缓解者应予对症治疗,如纠正低血糖等。
对低血糖原因未明确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包括外源性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治疗,颇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此时,即使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或停用降糖药物仍反复发作时,应疑及并发胰岛素瘤的可能性。必须尽早到医院就诊,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检查确诊。一经确诊,应及早手术治疗,以免久病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不可逆性病变,如脑萎缩、严重功能损毁或肥胖症。不适合手术者也应积极使用药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