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更多功能

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小脑运动功能
以肢体运动不协调、步态异常、易跌倒等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
本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遗传病,致病基因突变是主要发病原因
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目前多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定义
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ICAs)属于一大类罕见且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小脑,但也经常影响脑干、脊髓、周围神经。
此类疾病患者均有家族遗传史,以肢体运动不协调、步行姿势异常、易跌倒等小脑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可伴有认知、精神、视力、骨骼等多系统障碍。
在对此类疾病的认识过程中,本病曾有多个命名及分类方式,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属于陈旧的疾病名称,已基本不再使用。
分类
本病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不同定位可进一步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1~36型)、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及发作性(周期性)共济失调(EA,1~7型)。
其中前两种占绝大多数,发作性(周期性)共济失调只占极小一部分。而DRPLA目前已被归为SCA的一种亚型,因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共济失调这个名称已逐渐被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所取代。
发病情况
我国尚无本病的确切发病数据,欧洲的患病率为(1~3)/10万。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作为本病最主要类型,在我国的患病率约为8/10万~12/10万,多在成年期发病。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