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头痛指在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使用常规剂量或大剂量药物引起的头痛症状。头痛症状表现各异,部位不一,如前额部、颈部、顶枕部的剧烈疼痛、跳痛、胀痛或
钝痛等,也可伴有面部潮红、头晕、恶心、走路不稳等症状。
1.药物引起脑血流量增加或脑缺血导致头痛
某些药物有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脑血管的作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但有扩张周围血管的作用,可使血压降低,乃至血压过低,而导致脑缺血,引起头痛、头晕等症状,如硝苯吡啶、巯甲丙脯酸等。
头孢菌素、
甲硝唑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可使体内乙醛蓄积,表现双硫仑样反应,而出现头痛症状。
3.某些药物引起头痛的机制不明
静滴红霉素、白霉素引起头痛的机制不清,可能是局部刺激引起,脑脊液药物浓度虽不高,但也可以刺激脑膜引起头痛。消炎痛引起头痛的机制不明。
1.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临床表现为
搏动性头痛、胀痛,有时为剧烈头痛,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脑供血不足症状。
2.抗生素
患者在服用抗生素期间少量饮酒即可发生
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面部潮红、血压下降、胸闷、心跳加速等。
3.其他药物
一般在服药后1~6小时出现剧烈头痛,主要表现为全
头胀痛,伴恶心、呕吐及全身乏力。头痛的严重程度与服药量不成正比,与头痛发生时间有关,即在服药后1小时内出现者头痛较重。停药并对症处理后,全部病例头痛症状均在3~18小时内消失。
1.有明确的用药史。
2.在用药过程中或用药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停药后头痛减轻或很快消失。
4.排除其他非药物因素引起的头痛。
药物性头痛须和治疗时的某些原发病所致头痛相鉴别,以免头痛症状得不到及时解除。
1.颅内压增高
有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
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膜炎等,可产生持续性头痛,阵发性加重,但随着降颅压、抗感染治疗后,头痛等伴随症状即减轻或消失。
2.高血压
伴有高血压的疾病常有头痛症状,尤其血压不稳定时更易发生。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等症状与血压过高或忽高忽低,波动不稳有关系,血压稳定后头痛症状常减轻或消失。
3.发热性疾病
体温超过38℃,大部分患者有头痛、头昏、
头胀痛等症状,常与体温升高、血管扩张直接关系,降温后头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1.当发生药物性头痛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观察,停药后一般头痛症状即可缓解。
2.停药后头痛症状仍不缓解者,可口服或肌注地西泮,但对
双硫仑样反应不宜使用镇静剂。
1.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少量饮酒即可引起
双硫仑样反应,故在用药期间与用药后7天内应避免饮酒,以免引起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
2.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等,选择降压药、扩血管药物时,注意用药疗程与药物剂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血压变化,尽量减少联合用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