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过程中导致的肝脏损害,可致药物性肝硬化。药物可引起几种类型的肝硬化:①大结节性或坏死后肝硬化;②伴有脂肪变性的肝硬化;③
胆汁性肝硬化;④淤血性肝硬化。
引起肝脏损害的药物一般分为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常见的药物有:醋氨酚、肌松药、麻醉药、抗惊厥药、抗生素、抗真菌药和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抗癌药和免疫抑制剂、激素类药、口服降糖药、抗
甲状腺素药、H
2-受体阻滞剂、精神类药等。据统计,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约占所有药物反应病例的10%~15%,其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
药物热。
多数为缓慢起病,亦可呈急性起病(但病理表现上仍为慢性炎症)。症状为乏力、厌食、上腹不适、肝区痛、
黄疸、
尿色深等。
肝脾肿大常见,可有
肝掌或
蜘蛛痣。多数同时伴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痛、关节炎、皮肤黏膜病变、闭经、多毛、痤疮等。如并发亚急性肝坏死,可出现黄疸加深、明显厌食、恶心、呕吐、出血倾向、腹水、少尿、肝浊音界缩小、
肝性脑病和
肝肾综合征。也可并发门脉高压症、腹水等。
用腹部B超检查、CT扫描进行初步诊断,行肝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以明确诊断。
1.服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史
特别是能引起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药物,如双醋酚汀、
甲基多巴、醋氨酚、
阿司匹林、胺碘酮、磺胺等,个别药物呈隐匿性进展直至肝硬化,如甲胺喋呤。
2.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如门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腹水、
肝性脑病等。
3.肝穿刺活检
证实为肝硬化。
4.除外其他原因所致肝硬化
如各种
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均阴性。除外
心源性肝硬化等。
1.立即停用相关或可疑药物。
2.加强营养,给以如高蛋白、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
3.服用保肝药物。
4.对症治疗,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
肝性脑病等,应做相应治疗。
药物性肝硬化,重点在于预防,预防早期的药物性损伤,如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定肝功能。对已经存在
肝病或肾病患者,更应监测用药期间的肝功能变化。对一度有药物性肝损害史者,应避免再度使用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对于药物性慢性活动肝炎或
肝纤维化,应及早应用抗纤维化药物。另外,根据药物的致
肝损伤机制,可选择针对性药物与治疗药物合用,以预防肝损伤的发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