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

更多功能

药物性肝损伤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因使用药物而引起的肝脏损伤
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严重者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
各种可损伤肝脏的药物,包括可预测性药物和不可预测性药物
首先应停用肝损伤药物,再对症、保肝治疗
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是由药物本身和/或代谢产物、个人特异性反应或耐受性降低导致的肝损害,可表现为慢性或急性肝病,可进展为肝硬化、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
此类药物包括生物制剂、化学药物、传统中药、保健品、天然药、膳食补充剂等。
分型和分类
按病程分类
按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慢性和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发生6个月后,肝功能指标仍异常(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或总胆红素TB异常),或存在门静脉高压、肝损伤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
此类占药物性肝损伤的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发生6个月内,肝功能恢复正常,且无肝损伤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
按受损靶细胞分类
按R值进行区分,R值=(实测ALT/标准上限ALT(ULN))/(实测ALP/标准上限ALP(ULN))。
肝细胞损伤型
占90%。
ALT≥3倍ULN;R值≥5。
临床表现与急性病毒性肝炎相似。
大多于停药1~2月后可恢复正常。
组织学表现为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
致病药物主要为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
胆汁淤积型
ALP≥2倍ULN;R值≤2。
黄疸和皮肤瘙痒是主要临床表现。
组织学表现为毛细胆管型胆汁淤积。
致病药物主要为雌激素、雄激素。
混合型
ALP≥2倍ULN;ALT≥3倍ULN;2<R值<5。
临床表现主要是黄疸。
组织学表现包含前两种。
致病药物主要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别嘌呤醇、硫唑嘌呤等。
肝血管损伤型
较少见。
临床表现为紫癜性肝病、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肝窦阻塞综合征/肝小静脉闭塞病(SOS/VOD)、巴德-吉亚里综合征。
致病药物主要为中药(含吡咯里西啶生物碱)、激素、避孕药、化疗药、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
按发病机制分类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固有型和特异质型。
固有型
较少见。
与药物剂量相关,可预测。
无显著个体差异。
特异质性
与药物剂量无关,不可预测。
个体差异显著。
发病情况
我国近期回顾性研究报告显示,普通人群DILI的年发病率为23.80/10万。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病例逐年上升。
急性DILI中约6%~20%可发展为慢性DILI。
传统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以及抗结核药是我国DILI的主要原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