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人群暴露于药物后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而诱发临床症状,称之为药物过敏
临床表现复杂,如药物热、各类皮疹、血管炎及血清病样反应、严重过敏反应等
病因包括个人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治疗主要是停用致敏药物,并进行对症处理
定义
药物过敏是指由免疫机制介导的药物不良反应,仅发生在少数人群。
暴露于药物后,机体产生对药物、代谢产物或蛋白结合物的特异性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进而诱发临床症状。
分类
药物过敏的分类尚不完全统一,但目前存在以下几种大多数认可的分类方法。
按照临床症状特点和潜在免疫机制之间的联系,药物过敏分为四大类:
Ⅰ型反应:迅速发作,由IgE介导,主要表现为荨麻疹、严重过敏反应和哮喘。
Ⅱ型反应:延迟发作,由抗体(通常是IgG)介导、补体参与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主要临床症状为外周血细胞异常表现。
Ⅲ型反应:延迟发作,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补体激活引起,主要表现为
血管炎。
Ⅳ型反应:延迟发作,由T细胞介导,临床会出现不同疾病表现。
同时,将以上四种类型的过敏反应,按照速发型和迟发型归为两类:
速发型过敏反应(I型):通常在服用药物后1~3小时内出现临床症状,如荨麻疹、各类黏膜炎症、
支气管痉挛、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等。
迟发型过敏反应(II~IV型):通常在服用药物后2天后出现临床症状,如
药疹、内脏器官损害等。
致病原因
药物过敏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多认为与个人因素、药物因素有关。
个人因素
基因遗传
研究表明,药物过敏有家族倾向。特定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等位基因是某种特定药物(如
卡马西平、
别嘌醇等)严重副反应的极显著危险因素。
个人体质
既往对一种或几种药物有过敏反应,增加了发生其他药物过敏的风险。
身体状态
当患者处于疾病状态或健康状况较差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的几率也相对较高。
药物因素
药物成分
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赋形剂甚至杂质,都存在诱发药物过敏反应的可能性。
临床易导致过敏的药物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药物用法
药物使用方法,如摄入途径、用药频率等,也可能与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
发病机制
药物进入人体后,与机体中的有关成分结合,诱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药物可以引起各种类型的免疫反应,但最常见的还是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和T
淋巴细胞介导的Ⅳ型超敏反应。
药物可以导致同一患者发生两种以上类型的超敏反应。
主要症状
皮肤及黏膜表现(药疹/药物性皮炎)
固定型药疹
又称固定疹,是
药疹中常见类型,每次皮损常在同一部位出现。
典型皮损为局限性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或鲜红色
斑疹、
斑片,重者红斑上可出现水疱或大疱,皮损痒或痛。
荨麻疹型药疹
较常见,风团可泛发全身,潮红水肿,消退缓慢,瘙痒或轻痛,有时可出现
血管性水肿。
麻疹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
最常见的药疹类型,占90%。麻疹型药疹表现类似麻疹,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瘀点,瘙痒明显。
猩红热型药疹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色斑疹或
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瘙痒明显。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泛发性无菌性小脓疱、水肿性红斑。
皮损从面部、皱褶部开始,几小时内很快波及周身。
湿疹型药疹
皮损为局限性或泛发全身的红斑、
丘疹、丘疱疹、水疱等。
有时继发为糜烂、渗出,迁延成慢性湿疹。
紫癜型药疹
多见于双下肢,两侧对称,严重者可累及躯干四肢。
轻者表现为针尖至豆大可触性瘀点、
瘀斑,散在或密集分布,也可伴风团或血疱。病情严重者可伴关节肿痛、腹痛、血尿、便血等表现。
多形红斑型药疹
可有水肿型斑疹、丘疹及
疱疹,出现虹膜样损害为典型表现,好发于四肢远端。
重症者表现为大疱、坏死伴发热。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最严重的药疹类型之一。
起病急,多于起病后1~4天累及全身,开始为弥漫性鲜红或紫红色斑片,迅即出现松弛性大疱,剥脱范围超过体表面积的30%。
较常累及眼、口腔、鼻及外生殖器,均伴发热。
剥脱性皮炎型或红皮病型药疹
潜伏期长达1个月,病程长达1~3个月。
前驱期:出现
皮肤红斑、瘙痒;发疹期:从面颈部向下发展,大片水肿性红斑,常伴渗液、结痂;恢复期:皮肤红色消退,脱屑逐渐减少,最后恢复正常。
血清病型反应
开始可能注射部位发生瘙痒、红斑和水肿。以
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最为多见,发热可轻可重,可伴头痛和不适。
药物超敏综合征
起病急,常先有发热、
肌痛等,
皮疹大多为麻疹样、猩红热样或紫癜,伴肝炎等内脏损害。
潜伏期2~6周,病情易反复,病死率高。
药物热
药物热通常在给药后的7~10天或以上发生,热型间歇或
弛张热,无特异性。常伴有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关节痛,以及药疹。
呼吸道症状
哮喘、肺浸润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非心源性肺水肿、
过敏性肺炎、
肺纤维化。
胃肠道症状
胆汁淤积、肝细胞损伤、混合型。
血液系统表现
严重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较为严重的症状,可以导致有效血容量急剧减少,出现四肢厥冷、脉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困难,
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其他症状
就医科室
急诊科
若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出现呼吸困难、血压降低、神志不清、血便、血尿等严重过敏反应或重症药疹及其他重症反应,建议及时就医。
皮肤科
若患者服用药物后,出现皮肤黏膜
斑丘疹等
皮疹,以及糜烂、溃疡等不适,建议及时就诊皮肤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服用药物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时,患者家属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以免危延误病情,危及生命。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皮疹出现多长时间了?
皮疹出现在哪些部位?出现部位如何发展?
皮疹持续多长时间?能否自行缓解?
以往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是先发热再出疹还是先出疹后发热?
是否有胃肠道及其他系统的症状?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近期服用过什么药物?
是按规定剂量服用的吗?
是按规定用法服用的吗?
服用药物到症状出现间隔多长时间?
家人有药物过敏史吗?
以前使用相同药物出现过类似情况吗?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药物使用史,既往可有药物过敏史。
临床表现
症状
速发型超敏反应
通常在药物暴露后的1~3小时内,从手掌或脚部开始出现痒感的荨麻疹或
血管性水肿,症状可伴随发生或仅有单纯的瘙痒感,进而出现肢体麻木、恶心、腹痛、呕吐或腹泻。
在这期间也可以出现
结膜炎‐鼻炎、咽痒 、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甚至出现精神状态改变或昏厥。
迟发型超敏反应
全身损害通常在用药后的2天以上出现,主要在第8~11天左右,偶尔在停药后2~3天持续存在。
皮疹通常持续1~2 周,并在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逐渐消退。
体征
皮肤黏膜检查:可见皮疹、皮肤剥脱,黏膜溃疡、糜烂等。
生命体征检查:严重过敏反应或重症药疹终末期会出现生命体征改变。
意识状态:严重过敏反应或重症药疹终末期会出现
意识障碍。
体内试验
皮肤试验
皮肤试验的目的在于预测有无药物过敏可能,但阴性不能判定一定无过敏反应发生。
药物激发试验
当皮肤试验无法判定为阳性时,考虑应用药物激发试验。主要适用于排除药物超敏反应和筛选合适的药物。
禁用于重症药物过敏反应。
因为有加重药物过敏风险,临床上极少做药物激发试验。若有必要,也需严格掌握药物激发剂量,从小剂量开始。需在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时立即终止试验,抢救生命。
体外试验
仅有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等位基因筛查可以用于高风险患者,且仅对少数特定药物具有诊断价值。
其他体外试验尚不能满足药物过敏临床诊断和药物筛选的需求。
鉴别诊断
感染
相同点:都有发热的表现。
不同点:药物热多伴有药物性皮疹,且前期有相关药物使用史,感染引起的发热无相关表现及病史。
免疫性疾病
有或无药物诱因,可有类似药物过敏的表现,需做相关免疫学检测排除。
皮肤淋巴肿瘤
有或无药物诱因,可有类似药物过敏的表现,需做相关血液学及皮肤病理检查排除。
病毒感染性疾病
有或无药物诱因,可伴发热及皮疹,有时有呼吸道感染表现,需做相关病毒学检查排除。
其他疾病引起的皮疹
相同点:皮肤黏膜均有皮疹相关表现。
不同点:药疹前期有相关药物应用史。其他疾病引起的皮疹无相关药物使用史,且同时伴发其他症状,可通过相关检测鉴别诊断。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帮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
治疗原则:及时停药、对症治疗,防止和及时治疗并发症。
一般治疗
对于已明确或可疑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需要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慎用结构相似的药物,以免对机体造成持续损害,加重病情。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适宜的室温和光线。
加强富于营养的饮食。
严格消毒隔离,防止继发感染。
多喝水,加强排泄和延缓药物的吸收。
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抗过敏、补充血容量、维持
生命体征平稳、纠正
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药疹的治疗
重型
药疹患者可静脉注射人血丙种免疫球蛋白,用于中和致敏抗体,或可以进行
血浆置换清除致药物、代谢毒性产物及炎性介质。
其他对症治疗
保护创面,无菌操作,防止继发感染。若有感染,则进行抗生素治疗,注意选用不易致敏的抗生素。
如发生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可输注新鲜血液、血浆或蛋白。
内脏受累者进行相应对症治疗,如肝损害患者需进行保肝治疗。
累及眼结膜者需定期冲洗以减少感染及防止球结膜、睑结膜粘连,并使用抗生素眼药膏保护。
口腔黏膜损害要注意口腔清洁、止痛,防止念珠菌感染。
外阴及肛周红肿糜烂处保持清洁干燥。
药物脱敏治疗
指经过短时间逐步用药的方式,使患者暂时对既往致敏的药物或辅料不再发生过敏反应。主要用于速发型过敏反应的治疗。
适用于致敏药物为当前基础疾病治疗的唯一有效药物,缺乏其他替代药物或其他替代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才可以考虑对致敏药物进行药物脱敏。
注意事项
脱敏治疗时需循序渐进,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如果出现严重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治疗,并积极抢救。
在药物脱敏后、整个药物治疗周期结束后,如需要再次使用致敏药物,仍需再次进行新一轮的药物脱敏,而不能直接接受致敏药物治疗。
治愈情况
轻症药物过敏患者,在及时停药及对症处理后,一般预后良好,能够恢复健康。
重症药物过敏患者,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多器官损害等严重后果,若未经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预后因素
个体因素:患者对于致敏药物的特异性反应越强烈,其症状往往越严重。如不及时治疗,预后相对不良。
药物因素: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频率、用药途径等因素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预后。
危害性
药物过敏反应严重时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药物过敏反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对于特定药物的应用,若无相关替代性药物,则可能会对患者病情产生不良影响。
药物过敏反应可能会增大患者的精神压力,造成患者对药物产生一定心理阴影,不利于药物依从性的养成。
日常管理
接受药物过敏的相关健康教育,逐步了解药物过敏的前因后果,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应对措施。
警惕药物过敏的同时,也不可过分惊慌,以免影响后续的药物治疗。
预防
熟记致敏药物,日常避免服用。
就医时详细告知医师药物过敏病史,以防再次接触相关药物。
随时携带“药物过敏标识卡”,以避免接触和使用致敏药物。
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
避免反复间歇用药。
严格病历记录药物过敏情况。
采用安全给药途径:口服>吸入、皮下>肌注、静脉(中药避免静脉用药!!)。
加强用药后的观察。
了解新用药的成份、赋形剂。
应用青霉素、血清制品、
普鲁卡因等药物时,用药前进行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该药。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