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肠病是由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现在已知寄生在人体的血吸虫有5种: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及湄公血吸虫。此外在人体还可见有牛血吸虫、梅氏血吸虫梭形血吸虫等寄生的病例。
1.感染
血吸虫的尾蚴、童虫、成虫及虫卵对人体均可引起一定的损害,但以虫卵对人的危害最显著,主要引起大肠和肝脏的病变。虫卵沉着在人的肠壁组织中,其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这是发生慢性血吸虫肝、肠病变的根本原因。一方面,肉芽肿反应可破坏宿主正常组织,不断生成的虫卵肉芽肿形成相互连接的
瘢痕,导致干线型肝硬变及肠壁纤维化等一系列病变;另一方面,肉芽肿反应有助于破坏虫卵和清除虫卵,并使用虫卵渗出的抗原局限于虫卵周围以减少或避免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全身损害
2.环境污染
生活在污水旁边的人,受到感染的机会大,与流行区疫水有接触史的人患病的机率大,所以本病的发生与患者居住地受到污染有关。
3.职业
长期接触污水的职业易患此病。
1.病史
与流行区疫水有接触史应考虑到有患
血吸虫病的可能,故患者的籍贯、职业与疫水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无症状无体征的患者尤为重要。
2.症状及体征
虫吸虫病变多局限于痔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分布范围之内,以结肠,尤其是直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最为显著,小肠病极少,仅见于重度感染者。
(1)急性发病 在流行区,发病前1个月左右有明显疫水接触史的患者,长期发热,并伴有下列特征者应考虑急性血吸虫病的可能:①有尾蚴皮炎病史、肝肿大与压痛、腹泻等;②血中白细胞总数与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③乙状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充血、水肿、黄色颗粒状虫卵结节。
(2)慢性及晚期发病 慢性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在流行区凡有长期不明原因的腹痛或便血、
肝脾肿大、血中嗜酸粒细胞显著增多、青壮年新近有癫痫发作、急性或慢性阑尾炎发作、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现象,如巨脾、腹水或呕血以及侏儒症等,均应考虑有血吸虫病的可能,并进行病原检查加以证实。
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到2~3天内,尾蚴侵入处出现蚤咬样红色点状
皮疹,为尾蚴皮炎,有瘙痒,数天后自退。尾蚴行经肺部时可引起咳嗽、咳血。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而多样化,视虫卵沉着部位、感染轻重和机体反应而异。
3.分型
根据病程和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
(1)急性血吸虫病 急性血吸虫病为季节性传染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以男性青壮年为多。大部发生在过去无免疫性而新近有大量尾蚴感染者,主要是常与疫水接触之故。患者感染史较明显,且多数有尾蚴皮炎史。其全身主要症状有发热及过敏反应,皆由虫卵毒素和组织破坏后的代谢产物所引起。因虫卵在肠道大量沉积造成
急性结肠炎,患者中出现腹痛、腹泻的占半数以上。腹泻每日2~3次,粪便稀薄,可带血和黏液。发病的初期部分病例可仅有便秘。重度感染者,由于虫卵在结肠浆膜层和肠系膜内大量沉积,可引起腹膜刺激症状,腹部饱胀,有柔韧感和压痛,易被误诊为
结核性腹膜炎。少数患者合并有腹水形成,这是由于急性虫卵结节所产生的炎症渗液以及虫卵引起肝脏内广泛病变,使肝内血流不畅、淋巴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其他可有肝、脾肿大等。
(2)慢性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患者不一定有急性发作史。流行区农民与河水接触,有小量多次反复感染,大多表现为慢性血吸虫病。由于感染程度不同,慢性血血吸虫病有无症状和症状之分。①无症状患者 轻度流行区以无症状患者占大多数,其健康状况和劳动力可不受影响,仅于集体普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偶然发现。城市中所见的血吸虫病多数也属此类,患者大多既无症状也无阳性体征,少数患者可有轻度肝或脾脏肿大。②有症状患者 乙状结肠与直肠为血吸虫病病变的主要部位,故腹泻与痢疾样大便颇为常见。其轻重则因感染而异通常以轻者为多,患者偶有腹泻,每日2~3次,间或便中带血。重者可有腹绞痛、里急后重感、痢疾样大便等。乙状结肠因虫卵沉着及纤维化而增厚,并有压痛。粪便中容易找到血吸虫卵。另外增厚的大网膜、肠系膜和肿大的肠系膜或腹腹后淋巴结也常因虫卵沉着,肉芽肿形成,伴有纤维化而缠结成的大小形状不同的痞块,其质硬而固定,以下腹部为多。患者大多显示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力减退。患者肝脾肿大,在早期肝大于脾,表面光滑,稍硬。感染较轻者可停止于这一阶段而不再进展,重症而病程长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脏渐见缩小,但仍可扪及,特别是左叶,质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而后脾脏渐呈充血肿大。
(3)晚期血吸虫病 由于反复感染,病情逐渐加重,出现肝硬化。门静脉压增高引起腹水,脾脏显著肿大,食管下端或胃底静脉曲张等。部分患者常发热、腹痛、腹泻和下痢、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并常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儿童若感染严重,能影响发育,可形成侏儒症。部分患者经常发热,一般不超过38℃,可能与虫卵病的毒素对肝组织的破坏有关。此外,性机能往往减退,男性有性欲减退和阳痿,女性则有闭经和不孕。此乃严重肝脏损害引起全身营养不良和对激素灭能作用的减弱,使垂体机能受到抑制,性腺及其他内分泌腺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所致。患者面容苍老而消瘦,外观较其实际年龄为大,常有面部褐
色素沉着。晚期时肝脏反见缩小,表面不平,质坚硬,脾脏渐呈充血性肿大。
1.病原学检查
(1)粪便检查 从粪便中检出虫卵或孵出毛蚴可诊断疗效。但轻度感染者,晚期患者及治疗未愈者,粪中卵数很少,检出率低,故粪检阴性不能排除
血吸虫病。方法:①直接涂片法 检出效果甚低,只能发现感染度较重的早期患者。挑取脓血黏液部分作涂片,可增加检出机会;②沉孵法。
(2)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 急性期以充血水肿为主,慢性期则黏膜苍白、肥厚及瘢痕形成,各期均可见典型的小结、小斑。夹取疑含虫卵结节的黏膜病变组织,压于两载玻片之间进行镜检。对未经治疗的患者,检出的虫卵不论死活,均有确诊价值;对有治疗史的患者的,则只有查见活卵或近期变性卵才有诊断意义。
2.免疫学检查
包括环卵沉淀反应试验、尾蚴膜反应、虫卵抗原间接血凝试验、血吸虫循环抗原(CAg)等。
(1)环卵沉淀反应试验 是以血吸虫整卵为抗原的特异免疫血清学试验。可在虫卵周围形成特殊的复合物沉淀,在光镜下判读反应强度并计数反应卵的百分率称环沉率。
(2)尾蚴膜反应 阳性反应为尾蚴周围有胶状膜形成。血清灭活后反应减弱,保存3天以上的血清需加补体,目前认为此反应是部分依赖补体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新感染病例本试验早期诊断价值较大,阳性率极高。在无再感染机会的情况下,尾蚴膜反应抗体可自然下降,而造成较多的假阴性,故对基本消灭地区的陈旧感染不宜以本试验为查病方法。在感染禽类尾蚴的稻田皮炎患者,可出现交叉反应,应避免在稻田皮炎发生季节进行试验。
(3)虫卵抗原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阳性反应粪便检查阳性为早,且敏感性高。如受检血清有相应虫卵抗体,则出现凝集反应。稀释度1∶10阳性有诊断意义,阳性率极高,反应强度愈大,粪检查易检出;低滴度阳性可能出现假阳性。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简便,识别结果迅速,是大规模现场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之一。
(4)血吸虫循环抗原(CAg) 最早为日本血吸虫患者普查的敏感性查病方法。
根据病史:与流行区疫水有接触史应考虑到有患
血吸虫病的可能,故患者的籍贯、职业与疫水接触史是诊断本病的重要参考资料,对无症状无体征的患者尤为重要。临床症状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
急性血吸虫病有发热、肝肿大压痛、腹痛、腹泻等症状,需与伤寒、
阿米巴肝脓肿、
败血症与
结核性腹膜炎等鉴别;并发肺部异位病变时需与粟粒性结核鉴别。血象中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慢性及晚期血吸虫病应与无黄疸型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
肝区疼痛与肝功能减损较明显,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阳性。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者应与阿米巴痢疾以及慢性菌痢鉴别,前者粪便孵化毛蚴阳性。晚期血吸虫病有巨脾与腹水者不易与门脉性以及坏死性肝硬化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下痢史,黄疸、
蜘蛛痣、
肝掌较少见,肝功能减损较轻。
少数患者并有腹水形成,这是由于急性虫卵结节所产生的炎症渗液以及虫卵引起肝脏内广泛病变,使肝内血流不畅,淋巴增多而漏入腹腔所致,其他可有肝、脾肿大等。
治疗
血吸虫病的药物有吡喹酮、呋喃丙胺、
硝硫氰胺等药物,但目前吡喹酮为首选药物。
1.吡喹酮
为一种新的广谱抗蠕虫药,对人体3种主要血吸虫和丝虫均有杀虫效果。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有显著疗效,粪便孵化于第18~20日内阴转,近期疗效极高。
2.呋喃丙胺
该药对血吸虫童虫和成虫均有一定杀灭作用,呋喃丙胺20天疗法具有较高疗效。
3.硝硫氰胺
为广谱驱虫药,本药的副作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多见,少数可出现精神症状以及消化系统症状。对于肝功能代偿不良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急性肝炎恢复期未满1年,
慢性肝炎,精神病史,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有心、肾等慢性疾病而体质虚弱者禁用。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