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更多功能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血栓性微血管病
临床可有出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发热等
因ADAMTS13基因突变、或患者体内产生抗ADAMTS13自身抗体致病
治疗以血浆置换、糖皮质激素为主,还有免疫抑制、血浆输注等
定义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少见的、严重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主要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活性重度降低所致。
其特征为微血管内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血小板因大量消耗而减少,红细胞在流经病变的微血管时遭到机械性损伤,表现出以破碎红细胞增多为特征的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TTP典型的五联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及发热。但临床上,大部分患者仅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的三联征表现。
分类
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TTP)和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
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TTP)
是由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ADAMTS13)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酶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
常在感染、应激或妊娠等诱发因素作用下发病。多见于新生儿或妊娠期,较免疫性TTP发病年龄更早。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
占比更高,患者体内有抗ADAMTS13抗体。根据诱发因素是否明确,又分为原发性TTP和继发性TTP。
原发性TTP患者存在抗ADAMTS13自身抗体、或存在抗CD36自身抗体,刺激内皮细胞释放过多超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UL-VWF)。
继发性TTP可继发于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骨髓移植和妊娠等。
发病情况
疾病分布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多为30~50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2~3)。
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是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总例数的95%。
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TTP)较为少见,仅占总例数的5%,但在儿童和孕妇患者中cTTP占比约为25%~50%。
发病率
国内尚无流行病学数据。国外资料显示,TTP年发病率为(2~6)/百万。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