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炎

更多功能

血管炎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血管炎是以血管壁炎症及坏死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症状复杂多样且无特异性,发生在不同部位的血管炎,症状表现不同
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不同类型血管炎的预后差异较大
血管炎是什么?
定义
血管炎是以血管炎症及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以受累血管供血的组织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动脉和静脉均可发生血管炎。由于发生血管炎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和危害不同。
分类
根据受累血管的大小,血管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大血管炎
中等大小血管炎
小血管炎
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包括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包括抗肾小球基底膜病、冷球蛋白性血管炎、IgA血管炎、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
累及血管大小可变的血管炎
包括贝赫切特病、科根综合征(CS)。
单器官血管炎
包括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皮肤动脉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孤立性主动脉炎。
与系统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
包括红斑狼疮相关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管炎、结节病相关血管炎。
与可能病因相关的血管炎
包括丙肝病毒相关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乙肝病毒相关血管炎、梅毒相关主动脉炎、血清病相关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药物相关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肿瘤相关血管炎。
发病情况
整体情况
目前尚无针对血管炎整体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资料。根据已有研究,血管炎流行病学特征有以下几点。
大动脉炎和巨细胞性动脉炎多发于女性,其他类型疾病男性略多于女性。
发病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贝赫切特病:在北美罕见,但在古“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发病率是北美的数百倍,我国的新疆地区发病率较高。
大动脉炎:好发于亚洲、中东地区,但在美国罕见,发病率仅为3/100万。
各类型血管炎流行病学情况
以几种类型血管炎为例。
大动脉炎
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0.4~2.6)/10万,日本、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日本患病率为40/10万,男女比例为1︰(8~9),因此也被称为“东方美女病”。
多见于年轻女性,约90%在30岁前发病,40岁以后较少发病。
巨细胞动脉炎
患病率为(1.4~27.3)/10万,女性发病明显高于男性,为(2~4)︰1。
多发于5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有地域差异,北欧患病率最高,亚洲患病率最低。
注: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年,特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频率;患病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贝赫切特病
任何年龄均可患病,好发年龄为16~40岁,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地域分布差异明显,多见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结节性多动脉炎
常见于40~50岁。患病率为(0~8)/100万,患病率为31/100万,男女比例为(2~3)︰1。
川崎病
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80%在5岁以内发病,好发于6~18个月婴儿,成年人罕见。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多在40~50岁发病,好发于冬季,患病率为(1~3)/10万,男女比例为2︰1。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
患病率为0.4/10万,男女比例为1.6︰1。
发病年龄为5~91岁,从儿童到老年人均可发病,但多发于中年人。
血管炎比癌症更可怕吗?
血管炎和癌症属于两大类疾病,无法比较预后。
血管炎是指在病理上以血管壁炎症为特征的一组炎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预后与受累血管的大小、种类、部位有关。系统性血管炎的整体预后较差,重要器官的小动脉或微动脉受累者死亡率高,预后也差。
癌症的死亡率与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以及治疗方法和时机有较大的关系。以上两种疾病都建议早发现,早治疗。
血管炎坚决不能吃的食物有哪些?
血管炎没有坚决不能吃的食物。避免吃高盐、高脂、甜腻、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洋葱、大蒜、生姜、花椒、肥肉、油炸熏制烧烤类食物。严格戒烟戒酒,也不要喝浓茶、浓咖啡、可可等刺激性的饮料。
建议血管炎患者饮食要均衡,要适量摄入含优质蛋白、维生素丰富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
血管炎最快恢复办法是什么?
血管炎没有最快恢复的方法。糖皮质激素是血管炎的基础治疗药物。凡有肾、肺、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重要脏器受累者,除糖皮质激素外,还应及早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钙调蛋白酶抑制剂如环孢素等。
有急进性肾、肺损害和病情危重者可进行血浆置换免疫吸附、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等。近年来,TNF-α拮抗剂对一些类型的系统性血管炎有一定疗效,利妥昔单抗也被证实有较好疗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