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

更多功能

血管性痴呆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因脑血管病引起脑损害导致的痴呆
主要表现为执行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等
主要因多种急、慢性脑血管病造成
可应用药物、康复治疗等延缓疾病进展
定义
血管性痴呆是指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脑功能障碍,导致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疾病,属于血管性认知障碍最严重的阶段。
主要表现为执行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可同时伴有偏瘫、偏身感觉异常等脑部神经损伤症状。
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常见痴呆类型。
分型和分类
根据导致发病的卒中病史及临床特征分为4种类型:
卒中后痴呆:有明确的脑卒中发病史,认知障碍发生在该次脑卒中发病后6个月以内,且持续存在超过3个月。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由于多次发生脑梗死,引起多处脑组织损伤,每次发作后均留下一些神经与精神症状,最终发展为较严重的智力衰退。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无明显的急性脑血管病发病史,由大脑皮质下脑小血管病变逐渐累积引起的痴呆,影像学检查可见腔隙性脑梗死和广泛融合的脑白质高信号。
混合型痴呆:脑血管病和神经变性疾病共同作用引起的痴呆,常见于脑卒中患者伴发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情况
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3.0%,年发病率5~9/1000人。
脑卒中患者中约有64%发生认知障碍,其中约有1/3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痴呆。
好发于老年,我国60岁、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分别为0.9%、1.5%。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