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病毒胃肠炎由星形病毒感染引起。7岁以下儿童多见,常爆发流行。起病急,临床主要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
水样便为主。
星形病毒是由Madeley和Cosgrove于1975年首先描述并命名的。病毒颗粒大小不一,平均直径28nm±0.5nm,因病毒表面有5~6个星芒状突起而得此名,有5个抗原型,可在人胚肾细胞中生长。
潜伏期24~36小时。表现为轻度腹泻,
水样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病程1~4天。
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用电镜或免疫电镜从患者粪便中查见病毒颗粒,或用酶联
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和放射免疫分析(RIA法)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可确诊。也可用ELISA、R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
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利于诊断。
依赖病原学和血清学来确诊。用电镜或免疫电镜从病人粪便中查见病毒颗粒,或用ELISA 和RIA 法从粪便中检测到病毒抗原可确诊。也可用ELISA、RI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特别是IgM 抗体,利于诊断。
需与诺氏克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炎相鉴别。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