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源于心内膜下间叶细胞的心脏良性肿瘤
早期无明显症状,疾病进展后出现心脏梗阻、肿瘤栓塞及全身症状
病因不明,与基因突变有一定关系
以手术治疗为主
定义
心脏黏液瘤是一种起源于心内膜下间叶细胞的心脏原发性良性肿瘤。
心房间隔卵圆窝区富含此类细胞,故心脏黏液瘤好发于左心房,约占75%,其次为右心房,心室较少见。
分类
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病理特征可分为典型黏液瘤和非典型黏液瘤。
典型黏液瘤
无确切基因异常。
有单个瘤蒂。
非典型黏液瘤
黏液瘤分布在多处多点,不止局限于左心房。
肿瘤起源于左心房非典型部位。
有确切基因异常。
病理上存在恶性倾向。
遗传学分类
根据遗传学研究,心脏黏液瘤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
家族性心脏黏液瘤
家族中有其他心脏黏液瘤患者称为家族性心脏黏液瘤。
有多发的趋势,肿瘤可存在于单个心室,也可右侧或双侧心腔同时累及。
手术切除后有一定复发可能。
散发性心脏黏液瘤
无亲属患有心脏黏液瘤称为散发性心脏黏液瘤。
心脏黏液瘤病例中约90%为散发性心脏黏液瘤。
多为典型性心脏黏液瘤。
手术切除预后较好,一般不复发。
发病情况
心脏黏液瘤发病率较低,每年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
散发性黏液瘤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患者占散发性心脏黏液瘤患者的70%,发病年龄多在30~7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6岁。
家族性黏液瘤没有明显的男女发病差异,多发生于年轻患者,平均发病年龄25岁。
致病原因
心脏黏液瘤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心脏黏液瘤的发生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
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PRKAR1A基因的功能性突变是引起家族性心脏黏液瘤的关键原因。
约7%的心脏黏液瘤合并卡尼综合征(也被称为Carney综合征),卡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
遗传性疾病,约有2/3的卡尼综合征患者存在PRKAR1A基因变异。
在散发性心脏黏液瘤患者中也发现较高的基因突变检出率。
主要症状
心脏黏液瘤的症状与
肿瘤位置、大小、生长速度及有无出血、脱落、坏死等因素相关,个体差异较大。
早期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心脏梗阻、肿瘤栓塞和全身反应。
心脏梗阻
这些症状多与体位相关,可能突然发作也可能间断发作。
位于心室的黏液瘤可能造成心室流出道阻塞,患者可能出现晕厥,严重者可能导致猝死。
肿瘤栓塞
当黏液瘤碎片或肿瘤表面血栓脱落引起体、肺循环栓塞后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引起肠系膜血管栓塞后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
引起四肢血管栓塞后可出现肢体疼痛、肿胀等症状。
全身反应
黏液瘤可出现出血、变性、坏死等病变,引起全身免疫反应。
常出现发热、消瘦、食欲缺乏、关节痛、乏力等症状。
就医科室
普内科
心脏黏液瘤表现通常不典型,当出现乏力、水肿、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通常于普内科就诊,通过各项检查明确诊断。
心外科
当体检或检查发现心脏黏液瘤时,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若出现呼吸困难、晕厥、
咯血等紧急情况,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痛、便血、肢体疼痛症状?
发热、消瘦、贫血、食欲缺乏、关节痛、乏力症状?
上述这些症状多久了?上述这些症状多久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多久?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规律体检?是否曾发现过心脏占位病变?
直系亲属中是否有人患心脏黏液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其他检查:病理活检结果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诊断依据
病史
可能有心脏黏液瘤相关家族史。
可能有卡尼综合征。
临床表现
症状
可有发热、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症状。
体征
肿瘤位于右心房者,可在三尖瓣听诊区(即胸骨左缘第4、5肋间)闻及舒张期杂音。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
可了解心脏的外形、大小情况,可了解是否存在
肺淤血,对心脏黏液瘤患者的心功能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位于左心房的黏液瘤,在胸片上可见左心房及右
心室增大,并伴有肺淤血表现。
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肿瘤生长的部位、形态、大小、轮廓及有无心脏相关结构性改变,还可以观察肿瘤的活动度或附着情况,对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无创、便捷、快速、经济的优点,是诊断心脏黏液瘤的首选方法。
心脏黏液瘤在超声
心电图下的表现主要为能移动的云雾状光团回声波,心脏黏液瘤以蒂为定点随心动周期活动,多呈椭圆形或圆形,少数呈不规则的葡萄串样,部分边界整齐。
CT及心脏磁共振成像(MRI)
可以较清晰的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及表面特征,对心脏黏液瘤的诊断很有价值。
心脏黏液瘤患者的CT表现主要为清晰的心腔内球状物,典型表现为伴钙化和异质的低衰减,与胶状特性一致。
心脏MRI可以根据心脏的轴线进行多种断面的成像,并提供精确的三维信息,从而更好地显示肿瘤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沉及免疫球蛋白检查
部分心脏黏液瘤患者可出现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升高,但无特异性。
心肌酶学及肌钙蛋白检查
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心肌酶学、肌钙蛋白检查可反映心肌代谢情况,用于评估是否存在
心肌损害,升高通常代表心肌已经存在损害。
心房利钠肽
主要包括B型利钠肽(BN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可评估是否存在
心功能不全。
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常升高。
心电图
可无特异性表现。
病理活检
是确诊心脏黏液瘤的金标准。
心脏黏液瘤的病理表现为瘤体被间皮细胞覆盖,可见少量稀疏分布的多边形细胞核和大量粘液样间质。
鉴别诊断
二尖瓣狭窄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胸闷、气急症状。
不同点:
二尖瓣狭窄查体常可闻及较为响亮的开瓣音,其
心脏杂音不随体位变化,行超声心动图可见二尖瓣病变,其前叶呈“城墙样改变”。
心脏黏液瘤患者的心脏杂音可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行超声心动图可见心脏内出现带蒂的占位性病变。
心脏附壁血栓
相似点:
二者均可引起体、肺循环的栓塞症状。
二者在超声心动图下均可表现为心脏占位。
不同点:
心脏附壁血栓引起的心脏杂音不随体位变化,行超声心动图下表现为附壁性病变,通常无蒂。
患有心脏黏液瘤时,可闻及心脏杂音,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超声心动图下表现为可随心动周期活动的有蒂占位。
心脏的其他肿瘤
相似点:二者在超声心动图下均可表现为心脏占位,均可出现心脏梗阻、肿瘤栓塞及全身反应症状。
不同点:
心脏的其他肿瘤引起的心脏杂音不随体位变化,超声心动图下表现为附壁性病变,通常无蒂。
心脏黏液瘤患者的心脏杂音可随体位的改变而改变,超声心动图下表现为可随心动周期活动的有蒂占位。
行病理活检可明确占位性质。
治疗目的:尽早去除
肿瘤,避免肿瘤影响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出现恶变及引起栓塞。
治疗原则: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切除。
一般治疗
休息
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吸氧
有发绀、呼吸困难等缺氧表现时,可给予吸氧。
手术治疗
适应证
手术是治疗心脏黏液瘤的唯一方法故一旦诊断为心脏黏液瘤,均有手术适应证。
手术方式
切除范围通常大于肿瘤瘤蒂附着部位,最大程度避免肿瘤复发。
如房室瓣膜受到累及,可同步术中处理。
禁忌证
出现多发性
脑栓塞及周围重要脏器栓塞,极度衰竭,不能耐受手术。
出现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或上消化道出血,已丧失手术机会。
存在严重的瓣膜阻塞,发生心跳骤停和急性肺水肿,心跳不能复苏,或是复苏后处于昏迷状态。
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
合并其他不能耐受手术、麻醉的情况。
治愈情况
心脏黏液瘤手术效果较好,术后死亡率低,故大部分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后可治愈,预后尚可。
治疗不及时、无法耐受手术,导致心脏不可逆损害,预后欠佳。
部分心脏黏液瘤术后可能出现复发情况,散发性心脏黏液瘤术后约3%的患者复发,家族性心脏黏液瘤术后超过20%的患者复发。
出现局部侵蚀、远处或外周转移等恶性肿瘤特性的心脏黏液瘤预后不佳。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低盐低脂饮食,避免进食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荷。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营养摄入均衡。
戒酒,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
日常护理
病情稳定后可在医师指导下适当运动。
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肿瘤位于左心房时,应注意平卧位与右侧卧位交替,肿瘤位于右心房时,应平卧位与左侧卧位交替,以减轻肿瘤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
心理支持
心脏黏液瘤为良性肿瘤,通常预后较好,家属需积极陪伴、劝解患者,患者不必为此过度担忧、焦虑。
病情监测
术后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若伤口有出血、流液、剧烈疼痛等情况时,要及时返院复诊。
随诊复查
术后应遵医嘱定期复诊,复查心脏彩超、
心电图等检查,以了解心脏恢复情况及有无复发。
预防
心脏黏液瘤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故应定期体检,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患者更应注意检查。
对于有相关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进行PRKAR1A基因测序检查,同时应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常规体检中进行心脏超声可发现心脏黏液瘤,如发现应及时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